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生物复习资料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地史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地史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件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4.时间条件l埋藏前的暴露时间l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l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l石化作用时间l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l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5.成岩石化条件l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l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l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l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a.化学进化到生物进化;b.生物的分异带来种类的多样性;c.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演变;d.后生动物的出现。虫筳基本特征la.形态:常呈纺锤形或椭圆形,有钙质壳。lb.大小:一般在0.5~3.5mm之间,大者可达30~60mm。lc.初房:位于壳中央,最早形成,多为圆球形。ld.壳壁:虫体分泌的钙质硬体,围绕通过初房的一条假想的轴(壳轴)生长。l筳研究方法l轴切面:通过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脊或拟旋脊、隔壁平直或褶皱l旋切面(中切面):垂直壳轴的切面可见初房、旋壁的变化、隔壁l弦切面:平行壳轴但不过初房的切面可见隔壁褶皱情况、旋脊或拟旋脊l斜切面le.房室:由壳壁包裹的空腔。lf.隔壁:分隔壳体与旋向垂直的壳壁。平直或不同程度地褶皱。lg.旋壁:分隔壳体与旋向一致的壳壁。lh.旋脊:隔壁基部单一开口两侧的两条隆脊。li.拟旋脊:隔壁基部分个开口之间的多条隆脊。筳旋壁的分层形式l致密层: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在薄片中呈一条黑线。所有蜓都有致密层l透明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透明的壳质,成分为方解石(一般较低级蜓具有)l蜂巢层:位于致密层之下,一层较厚具蜂巢状构造的壳层,呈梳状,断面为多角形(高级蜓)l疏松层:位于致密层上、下方(外疏松层;内疏松层),或透明层下方。为一层疏松不均匀的灰黑色半透明层。•终壳圈的外面不见外疏松层,说明疏松层为次生堆积物。珊瑚纲的分类根据触手、隔膜的数目、排列方式及骨骼特征分为l四射珊瑚亚纲l横板珊瑚亚纲l六射珊瑚亚纲l日射珊瑚亚纲l八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O2,有O3至S2、D1-2、C1和P1世四个繁盛期,至P末灭绝。外形:单体和复体形态。1.骨骼构造外部构造:l顶部虫体居住的杯形凹陷:萼l表面上的横向皱纹:年轮内部构造:l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级l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l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l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心的轴。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腕足类壳体的定向及外形壳体的定向l两瓣大小不等的外壳:腹壳较大,背壳较小。每瓣壳左右对称。l壳瓣后缘有肉茎孔存在,另一端称为前缘,壳的两侧边缘称侧缘。l壳长、壳宽、壳厚如图所示。壳体的外形l腕足动物壳体形态要从几个方向来观察描述:l正视: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长卵形、横椭圆形、三角形、五角形、方形等。l侧视: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双凸型、平凸型、凹凸型、凸凹型、双曲型前字指背瓣,后字指腹瓣l前视:从前缘方向观察壳体的轮廓直缘型、单褶型、单槽型。中隆(褶)多发育在背壳,中槽多发于在腹壳。茎孔附近的构造l壳喙:腕足动物外壳的最早形成部分。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l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l主端:铰合线两端的壳面称。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l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l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背基面较小,腹基面较发育l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l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铰合构造l位于壳体后部壳内,由铰齿与齿窝组成ll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铰齿l背壳三角孔内侧角各有一个凹槽:铰窝双壳纲的基本特征形态a.壳体的外形l两壳对称,大小相等。ll每壳前后不对称。b.外部构造l喙:最早形成的壳尖,多指向前方l壳顶:包括喙周围壳体最大弯曲区l后壳顶脊:由喙向后腹方延伸的一条隆脊l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l铰合线:两壳后缘铰合的边缘线l前耳、后耳:喙前和后方翼状伸出部分ll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壳的定向头足纲外壳壳形及壳体构造壳形:直形、弯形、环形、旋形等。壳体构造:l旋形壳所旋转的每一周称为一个旋环,l最后形成的旋环称为外旋环,l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称为内旋环。l旋环相交处具有明显的接合线。l其壳体侧面中央下凹处为脐,l脐的外缘叫脐缘。l壳体最初形成的部分称作胎壳。l软体的周缘部分分泌壳壁,后缘部分定期分泌横向隔壁,隔壁把壳体分为若干房室。ll最前方具可口的房室最大,为软体居住之处,叫住室。l其它各室可以充填气体,叫气室。l软体后端生有一肉质的体管索,自住室穿过气室达到胎室,形成隔壁孔,l隔壁孔周围向后或向前延伸出领状的隔壁颈,ll隔壁颈间由环状的连接环相连接。l隔壁孔、隔壁颈和连接环构成体管。壳体定向:l壳口所在的一方为前方,l住室所在的一方为后方。l弯曲的壳体,上拱的一侧为腹,下凹的一侧为背。如图头足纲缝合线l隔壁边缘与壳壁内侧的相连接的线称为缝合线。缝合线在头足纲的分类和进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l隔壁不褶皱,其缝合线较平直,反之,则弯曲,l向前方凸曲的部分称为鞍部,l向后方凸曲的部分称为叶部。l对于旋卷壳来说,l经过腹部的称外缝合线,l经过背部的称为内缝合线。三叶虫纲l己经绝灭,Cambrian-Permian,Cam.-Ord.最盛,也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l身体扁平,披以坚硬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l背甲为两条纵向背沟,划分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三叶虫背甲构造l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坚硬l形态:背甲呈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从结构上可分为、胸甲和尾甲。l眼位于头的背面,口位于头的腹面。三叶虫头甲构造形状:多呈半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5对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颊部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蜕壳时虫体沿此缝蜕出。面线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颊。活动颊: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分散脱离,单独保存为化石固定颊:面线之内的颊面头盖=固定颊+头鞍颊部构造l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有一对半圆形突起。对眼起支撑作用。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位置,在分类上十分重要l眼脊:眼叶前端的一条凸起脊线,与头鞍前侧角相连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l分布时限:寒武纪至二叠纪l最繁盛期:寒武纪和奥陶纪。其中寒武纪,占统治地位l退居次要:奥陶纪,不占统治地位l急剧衰退: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l绝灭:二叠纪末l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底栖:身体偏平、眼在上;挖掘泥沙:头甲坚硬,前缘似扁铲,肋刺发育,尾刺发达;游泳:个体小,身体流线型,眼在头侧方或腹方;漂游:个体小,或刺多,球状,无眼笔石纲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什么是脊索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他们的身体里有一条脊索。脊索是分布于脊索动物身体背部的一条有弹性、不分节的棒状组织,起支持身体的作用。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la.身体背部具有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l低等的种类,其脊索终生保留,有的仅见于幼体;l而多数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保留脊索,成长时则由分节的脊柱(脊椎)所代替;lb.具有背神经管。l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的上方。lc.具咽鳃裂。l水生的脊索动物终生保留鳃裂。l陆生的脊索动物仅见于胚胎期或幼体阶段(如蝌蚪)鱼形动物的鳞(鳞有保护作用)l多数鱼类体表披鳞。分为四种:l楯鳞—-外形似盾,由基板和棘突两部分组成,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棘突突出体外;软骨鱼类l硬鳞—-菱形,厚板状,表面具有珐琅质层;原始硬骨鱼类l圆鳞—-为骨质鳞,形圆而薄,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长线纹;硬骨鱼鲤科鱼类l栉鳞—-骨质鳞,鳞片表面有小棘,后缘具有小锯齿。硬骨鱼鲈科鱼类两栖类的登录条件: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有羊膜卵。羊膜卵是动物征服陆地,在陆地上繁殖的重大进步。鸟类适应飞行的条件:鸟类是最成功的适应飞行的脊椎动物。为适应飞行,它的骨骼变得中空而轻,髓腔变大,前肢变为翼,身披羽毛。哺乳动物的牙齿门齿:切割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咬、压、切、磨等功能根据牙齿形态和食性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切尖型:肉食动物脊齿型:食草动物瘤齿型:杂食动物植物根l原始的高等植物没有真正的根,如裸蕨纲植物。l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支持、固着植物体l形态:多数植物的主根直立向下生长,并在主根上长有支根。与环境密切相关:l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l潮湿区:根系较浅、水平伸展茎l功能:l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l支持树冠、分枝并形成大量叶以制造食物。茎的分支方式l原始高等植物体的茎是一个未分化的轴,呈二歧式分枝,l后来由于叉枝生长程度的差异,逐渐有不同分枝方式。叶功能:营养器官: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叶序l叶在枝上的排列方式叫叶序。l叶序分类:l螺旋排列、l互生、l对生、l轮生。叶脉序l叶脉在叶片或羽片上排列的方式。l常见有:平行脉、弧形脉、扇形脉、羽状脉、网状脉等。高等植物的分类l高等植物根据繁殖和结构特征来分类。l蕨类植物: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l裸子植物: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l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l其它还有苔藓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买麻藤植物门等裸
本文标题:古生物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7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