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北京川底下古村旅游开发初探
北京川底下古村旅游开发初探潘运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E-mail:panwei_7@126.com摘要:古村落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环境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因其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在旅游开发中应极为谨慎。本文以北京川底下村为例,从村落布局、合院结构、装饰艺术、乡土文化等角度评述了其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关键词:古村落,川底下村,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F591.引言乡村旅游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特有的古韵氛围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一朵奇葩[1]。特别是2006年“中国乡村游”这一主题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对于古村落的价值及其开发,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如刘沛林[2]从人居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古村落所具有的基本特点;贺为才[3]以安徽古村落为例,研究了其人类文化学价值;章锦河[4]等以黔县宏村为例,提出了宏村的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对主题口号、视觉形象及行为形象进行了设计;冯淑华[5]以流坑古村为例,认为古村落旅游应该在互补性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使旅游产品多样化,增加古村落旅游的魅力和吸引力;朱桃杏、陆林[6]探讨了徽州古村落群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及其竞合开发。古村落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且开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也得到广泛认可。通过对古村落的开发,一方面使得其遗产价值得到展示,另一方面也为古村落的保护及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川底下村属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为国家A级文物保护单位。川底下村以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具有独特价值的山地四合院建筑群而著称[7]。在川底下村周围分布着数十座古村落,如灵水村、柏峪村、杨家峪村等。这些古村落已经或即将要进行旅游开发,在区位条件、资源类型、目标市场等方面跟川底下都具有相似性。本文以川底下村为例,评述了其旅游资源,并对开发的原则以及开发的方向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对这些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有所帮助。2.旅游资源评述2.1地理概况川底下村地处北京市西部深山区斋堂镇西北部,距市区90公里,海拔650米,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植被良好,四季分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地方小气候使得这里盛产核桃、大扁(杏仁)、蜂蜜等土特产品。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一线天”,“九柏九石阵”,“双龙洞”,京西古道遗址等。2.2古村溯源川底下村原名“爨底下村”,1958年简化地名时改为现名。川底下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其先人由山西迁至北京。据村里“祖先堂”记载,该村村民皆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仓三兄弟后裔。关于村名“爨底下”的来由有不少传说,有的说是因为村子位于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的下方,所以取名“爨底下”;还有的说因为村头有爨宝玉沟,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村子居其下,因此得名。为使“爨”字好写好记,村民们还编了一首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古村的发展得益于明正德14年(1519年)修建的古驿道。凭借有利的交通条件,川底下人加强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促成村落的最终形成。如今这条古道已经荒废,川底下村也归于沉寂,但立于古道之上仍能体会到昔日那种人来车往,蹄声得得的繁华场景。2.3独特的聚落景观2.3.1村落环境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类聚居空间,中国古村落由于受东方哲学“物我唯一”(道家)、“天人合一”(儒家)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聚居空间特点[2]。这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自然为本的居住理念在古村落的选址上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问题。按照古代的风水理论,一块风水宝地要依山面水,前山为屏,左右护山环抱,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独立空间。川底下村背靠龙山,以锦屏山为屏,左右青山相护,村前小溪逶迤而过(现已干涸),显得恬静而又充满活力。此外,村民们还根据村子周围的地形特征(有形如虎﹑龟﹑蝙蝠﹑蝉﹑笔架等)巧妙构建了“威虎镇山”、“神龟啸天”、“蝙蝠献福”、“金蝉望月”、“神笔育人”等景观,形成了“上卧虎下藏龙,左金蝉右笔锋,后有佛影照山庄,下有门插岭锁财”的古村意境。川底下古村能够选择这块自然山水如此完善,“风水格局”如此典型的基地,建造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山村环境实为难得,具有典型范例的研究价值[8]。2.3.2双层村落川底下现存四合院(部分三合院)76套,民居689间,皆为清水硬山式。村落背靠龙山,以广亮院的“大五间”(本村位置最高的房屋,为五开间,村民俗称“大五间”)为中轴,呈“元宝”形依次展布,具有很强的韵律感。整个村落分为上下两层,二者之间以深巷相连。这种独特的双层布局不仅节约了用地,而且保证了良好的采光及通风条件,可谓“一举三得”。远远望去只见民居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古村层层叠置,形散神聚。“古迹山庄”、“北京的小布达拉宫”因此得名。2.3.3山地四合院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由正房、倒座、左右厢房构成,有的还有耳房和罩房,一般规模较大,具有较为严格的对称关系。整个四合院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空间结构。但在川底下,由于受地形和建筑空间的限制,合院布局并不过分拘泥于形式。川底下山地四合院的规模小,其平面并不过分追求对称庄严、规则严谨的布局,相反合院布局不求方正,路直则正、崖偏则斜,自由灵活[9]。为了充分利用院落空间,院内地下一般有地窖用于储藏果蔬,院上有荆芭棚用来晾晒作物,其下可乘凉。此外,部分古民居的山墙后面还留有天沟,防止雨水流到别人家的院子,村民称其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小小设计充分体现古人智慧。2.3.4装饰艺术川底下村在注重村落整体布局与合院结构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运用各种雕刻及字画等装饰宅院。装饰的重点部位一般是门楼、影壁以及其它一些地方,如屋脊、窗槛、墙壁等。从外形上看,这些雕刻字画或粗拙质朴,或灵动飘逸,令人叹为观止。有象征高贵的植物,如莲花、菊花、梅花等;还有象征吉祥的动物,如狮子、羊、鹿等;此外还有以文字装饰如“东壁图书府,西院翰墨林”,反映了主人不俗的文化追求。以村中等级最高的广亮大门为例:门楼是中型如意门,硬山清水脊。门腿石为平雕“喜鹊登梅”。戗檐处有一对砖雕,上部雕有荷花牡丹,下部雕有方孔钱,取“合家欢乐,金钱有余”之意。门罩是一组硬木透雕的牡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其刀法之纯熟,图案之精美令人赞不绝口。门墩石上部有一对石狮子,下部正面雕有暗八仙,内侧是一些瑞兽,整个作品突雕平雕手法运用得当,堪称瑰宝。进入门后,地上铺有青石紫石,寓意“脚踏青云,紫气东来”。2.4民俗风情除了小巧别致的古民居外,川底下村还建有娘娘庙、五道庙、关帝庙(大庙),其中以大庙的规模最大,村中的集体活动大多在此举行,如转灯游庙、祭天祈雨、人事任免等。正月十五的转灯游庙是村中最为重要的日子。游庙队伍在村中长者的带领下,呈一字排开,依次向大庙进发,在大庙热闹一番后,最后再在36根草把制作的灯柱间进行转灯活动。全村老幼共渡佳节,其乐融融。除了转灯游庙外,川底下还保留了许多特色民俗,如转娘娘驾、祭龙王、晒龙王等。这些民风民俗与川底下的青山绿树,古道老宅一起构成了独特的乡村古韵,散发着迷人的魅力。3.川底下村旅游开发原则古村落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因此在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3.1保护原则在开发利用古村落时,要建立起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协调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民居、门楼、影壁、字画等;另一方面要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即“活的文化遗产”,如淳朴的民风风情、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就川底下村来说,实物保护应该主要放在维护古老的建筑风貌方面上,其中应重点保护广亮院、双店院与石甬居等三处实物建筑。目前,双店院已经开发用作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过分的商业化行为与古村古朴、淡雅的村落环境格格不入,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应予以整改。而对那些“活的文化遗产”,除了要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外还要加强对村民、从业者和游客的教育,使其从根本上理解和尊重川底下的历史传统,自觉地维护当地的传统文化氛围。3.2可持续开发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精髓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运用到旅游开发中,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旅游开发既要满足当代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感知、欣赏和尊重,又不会对后代人继续享有这一权利构成威胁,实现代内、代际利益的公平性(fairness)和持续性(sustainability)。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到川底下村的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考虑到川底下村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确定景区合理的环境容量。此外还要考虑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持等方面的问题。参与原则对于古村落开发利用中的参与问题,尤其是社区参与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10—13],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所说的参与原则不仅包括社区参与还包括政府作用以及开发商的开发行为等。对于政府来说,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川底下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其从业能力与水平等都是一种参与行为。而开发商的参与则体现在对川底下村的目标市场分析、资源评价、形象设计、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上。只有居民、政府、开发商三者之间的参与行为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4.川底下村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旅游目的地的独特地方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要素。这种地方性我们可以理解为目的地的“性格”,如桂林山水的自然风光,平遥古城的历史氛围等。对于川底下村来说,其“性格”即为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古朴淡雅的村落环境以及热情淳朴的民风民情。但是,开发旅游毕竟不是作文章,不能让游客从头至尾去品一本精深的文化读本,去读一部艰深的历史科学巨著[5]。如何使得这些有形的及无形的旅游资源通过具体的载体表现出来是旅游开发者所需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川底下村的旅游开发方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4.1观光旅游观光旅游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旅游形式。一般的观光旅游分为自然观光、名胜古迹观光、城市观光、乡村观光等。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古村落凭借独特的景观优势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中国的古村落景观虽然从共性的角度存在着不少同构的意象,由于这些古村落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所受的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异,因而在空间意象上表现出各自的地方风格[14]。如“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徽州古村落。正是这种强烈的地方性使得古村落旅游倍受旅游者青睐。在川底下村,旅游者可以欣赏到依山而建,随坡而筑的双层村落;巧用空间,结构合理的山地四合院以及与周围群山构成的组景;还可以欣赏到粗拙质朴,灵动飘逸的雕刻书画;气势不凡,美轮美奂的门楼影壁以及曲折通幽,别具韵味的老宅古道等。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对大多数旅游者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光旅游应是川底下旅游开发的主要方向。4.2民俗文化旅游民俗旅游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它满足了旅游者猎奇和怀旧的需要。一些参与性强的民俗活动,如龙舟竞赛、赛马、射箭等均深受游客喜爱。除了普通的节日及民俗活动外,川底下村还有一些特色的乡土民俗,如正月十五转灯游庙、转娘娘架、祭龙王、晒龙王等。此外还有一些丰富的地方戏与体育活动,如秧歌戏、蹦蹦戏、耍中幡等。其中应将正月十五转灯游庙作为开发重点,使游人参与其中。既体现古村旅游的“古”又体现其“活”。4.3风水文化旅游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中有不少迷信成分,但其择居理念仍可为当今所借鉴。根据其理念,村落选址要求
本文标题:北京川底下古村旅游开发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