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推广典例分析(1)
农业推广典例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张保军Tel029-7092566029-7082205M-tel13991119711E-mailzhbjun-2566@163.com渭南市临渭区辛市综合基地建设典例分析1基本情况2效果分析3做法分析4存在的问题1基本情况1.1项目来源:“九五”陕西省农业重点推广项目1.2项目下达单位:陕西省政府农业发展办公室1.3项目实施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渭南市临渭区人民政府1.4项目实施时间:1996~2000年1.5项目实施地点:渭南市临渭区1.6项目鉴定验收通过时间:2001年11月25日2项目实施效果分析成果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技术具创新性,体系完整、成熟,可操作性强。2.1吨粮田稳产技术和超吨产配套技术先进成熟5年吨粮田推广面积达1.33万hm2,完成了小麦、玉米单产8250~9000kg/hm2两个配套技术体系,建立了66.7hm2超吨产示范样板。为粮食大面积优质高产树立了样板,保证了商品粮的供给。2.2区域农业新技术配套、完善、实用莲菜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省东灌区棉田间套技术;酥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地膜洋葱规范技术等对区域农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区域农业新的增长点,为该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2.3区域产业样板布局合理经5年努力,在主攻基础产业粮食生产技术开发改造的同时,基地初步形成“南菜(莲菜)、西果(酥梨)、东花(棉花)、北辣”的“四块一线”(渭清公路沿线经济开发带)的发展雏型,渭富路商贸一条街建成开业,为农产品市场化奠定了基础。2.4经济效益显著项目实施5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技术,农民增收2.3亿元,投资收益率为1:4.6。2.5社会效益良好项目以网络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设科技强区为目标,5年科技网络建设,全区共配备科技副村长303人,各类协会128个,基本形成了在新形势下的上通下达的科技服务新体系,5年来通过各种形式,使农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临渭区已成为全国科技百强县,5年内省委书记李建国,副省长王寿森,渭南市委市人大、政协、大学各级领导,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省内外专家多次视察、考察基地,省市电视、电台曾多次做过专题报导和新闻报导,这些都为农业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是对基地工作的肯定。2.6生态效益明显通过推广各种农业技术,使本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广抗病小麦玉米新品种,陕354、小偃22、陕单902,特别是抗虫棉新品种的引入与推广,大大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推广了以套袋为核心技术的梨黑星病防治技术,使酥梨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药残留大幅度的减少,项目建成的马渡无公害优质莲菜,在渭南市渭河北岸形成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这些,都为改善渭南市及周边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3做法分析在“九五”基地工作中,我们以区、镇科技兴农工程计划为蓝图,以重点技术开发推广为先导,坚持实行四个转移(即由单一技术推广向综合技术开发转移,由浅层次技术向深层次高技术转移,由种植业技术推广向种、养、加并重技术转移,由技术孤军作战向政、技、物联合作战转移)和四个结合(即政、技、物结合,省、区、镇三级科技人员结合,点与面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不断探索综合基地建设新路子。3.1建全组织机构,针对生产实际,明确思路,确定项目推广计划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强大而精干的队伍,建设好行政与技术两个专业人员的配备。行政人员中区长牵头,技术人员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广研究员董彦卿牵头,参与基地工作共49人,其中技术人员39人,常住人员26人(省11人)。专业组成5个,形成了高、中、初,老、中、青两个三结合。制定农业推广计划是农业推广项目成败的关键,而一个好的推广计划必须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对于区域推广项目而言,其技术必须是综合的,以适应城乡人民广泛的,多样化的需要。制定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当前需要,也要考虑到长远需要。3.1建全组织机构,针对生产实际,明确思路,确定项目推广计划农业大市,粮食生产重要地位。临渭区是该市的重要农业区,是陕西省粮食基地县。因此,项目必须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粮食供需矛盾的根本性转变,国际市场的压力,粮食价格一路下跌,农业内部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的极积受到极大挫伤。粮区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面临着临渭区的严重形势,项目组成员经过大量的调查,充分分析了省东灌区粮食,多经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1建全组织机构,针对生产实际,明确思路,确定项目推广计划按照在稳定小麦面积、压缩玉米面积,保证总产,主攻单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深度开发棚瓜、菜果优势产业,优化作物布局和确定实施规模,明确保障措施和实施步骤,在增强区域商品粮食供给能力的同时,努力发展经济作物和畜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粮区农民的收入,实现三效并举的总目标。3.2项目内容具体明确,与目标相符,综合技术体系先进“九五”工作的重点是,面向区域农业生产实际,抓住基础产业开发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坚持吨粮田配套技术的大规模推广转化与新技术吸收和超吨产研究开发并重的战略,实行多学科农业科技人员联合作战,建立东部灌区粮食吨产、超吨产样板,保证区域商品粮食的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结合区域新的产调布局,围绕当地后续新兴产业棚瓜菜、酥梨、水生莲菜等,重点研究集约化经营和综合效益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改进优化模式及技术体系,实现了在不减少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要技术体系如下。3.2.1超吨产粮田配套技术体系3.2.1.1小麦、玉米高产优质品种筛选3.2.1.2超吨产科学施肥及水肥综合效应研究与推广3.2.1.3小麦高产精少量播优化数学模型研究3.2.1.4玉米皱缩病毒病综合防治,解决了当前玉米生产中的一大难题3.2.1.1小麦、玉米高产优质品种筛选3.2.1.1小麦、玉米高产优质品种筛选。5年先后引试小麦、玉米品种(系、组合)400余份,通过多点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品种有,陕354、小偃22、西农2208、陕单902、中单9409、陕资1号等。其中小麦品种小偃22和陕354、陕单902都是该区的主栽超高产品种。3.2.1.2超吨产科学施肥及水肥综合效应研究与推广通过“三因素回归”施肥量,氮肥施用时期试验,有机、无机氮素配比试验,微肥施用效果试验,水肥效应试验,品种互作试验,完成了小麦高产平衡施肥配套技术。通过有机、无机N配比试验,施肥量与品种关系试验,以P、K增N试验,完成了玉米平衡施肥配套技术。小麦玉米配套技术体系为超吨产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2.1.3小麦高产精少量播优化数学模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民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关中灌区小麦生产已进入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阶段。这类麦田如何持续再高产,群体与个体及个体内部矛盾将转化为制约单产再提高的主要矛盾,也是小麦超高产栽培研究的关键所在。根据省内外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在限制小麦高产的诸项因素中,倒伏是影响丰产不丰收的主要障碍因素,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3.2.1.3小麦高产精少量播优化数学模型研究为了明确在新阶段小麦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96-97、97-98连续两年进行了研究,根据两年试验产量结果,其回归方程为Y=7202.85+637.73x1+631.49x2+301.40x3-92.33x21-469.82x22-300.31x23+359.99x1x2-30.47x1x3+50.99x2x3。关中东部灌区小麦目标产量8250~9000kg/hm2寻优结果:播期以10月上旬偏早播为宜,不应晚于10月10日;播量以150~210万粒(苗)/hm2,配合实施精少量条播;施肥量纯N、P为190.5~300kg/hm2;播期晚于10月6日,每晚一天播量相应增加4.05kg/hm2。此项技术的实施,突破了大水大肥大播量的常规模式。3.2.1.4玉米皱缩病毒病综合防治解决了当前玉米生产中的一大难题3.2.2设施瓜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覆盖栽培中的塑棚瓜菜被确定为该区的新兴产业,围绕此项目目标,从品种更新,冬春棚及夏季凉棚蔬菜生产技术,渭河滩地无公害无污染蔬菜等方面配套技术体系。为发展绿色农业走出了一条新路。3.2.3套袋技术以套袋技术为核心的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商品率和果品质量3.2.4引入推广抗虫棉以引入推广抗虫棉为主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是生物技术应用的成功范例,大幅度的降低了农药污染。3.3农业推广方法使用合理、得当项目在推广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推方法,提高推广效果。利用大众媒体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的特点,在关键季节,在省渭南市台电视做专题或新闻报导,对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全体农民的素质起到了极积的推动作用,仅98年一年电视报导多达11次。同时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及时刊登关键技术规范,解答问题,专题讨论等等,针对多数农民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咨询,5年印发各种材料10万余份(册)。农业推广方法使用合理、得当另外,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召集粮食、菜农、或果农进行专题集体指导,田间地头指导,提高推广的效率,并在讨论中达到意见一致,使技术落到了实处。此外,还针对一些具个性的农民进行个别访问,个别指导,解决了他们遇到的技术难题,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有利于农业技术推广。3.4发现和鼓励农业技术采用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对新技术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将新信息或新技术首先传输给采用群体中的“进步农民”或称“先驱者”。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形成“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的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地传到下一个单位。3.4发现和鼓励农业技术采用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对新技术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费孝通指出“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没有生人的社会”。我国农民沟通渠道中,农村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个别接触等信息来源对新技术的认识,感兴趣和评价阶段直到采用阶段都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项目推广中,特别是一些全新技术或领先技术推广中,努力发现和鼓励先驱者认识直至采用新技术。他们的共同点是,思想活跃、科技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强,有经济头脑,善于和农业专家交往,家庭条件较好,文化素质高,有较宽余的资金,有一定的阅历,有合作意识。3.4发现和鼓励农业技术采用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对新技术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这样的先驱者。如在抗虫棉引入时,普通农民对抗虫棉持怀疑态度,且种子价格高,一般棉农不愿冒风险,我们选择了几位信息灵通和科技意识强的“先驱者”,首先小面积采用,一举取得了成功,第二年,早期多数随即采用,再加上大力宣传,两年内全区90%以上的棉田种植了抗虫棉,是该区农业技术推广速度最快的项目之一。3.4发现和鼓励农业技术采用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对新技术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又如在高产优质莲菜推广中,我们鼓励科技意识强的村干部先采用,取得显著的效益后,早期多数也逐渐采用,使无公害莲菜面积每年成倍增长,产值更是大幅度提高。莲菜成了渭河沿岸农民的“摇钱树”。推广面积持续稳定的增长,延长了农业技术使用的寿命。3.5开辟示范区,攻百抓千,促万带全区,形成试验、示范、推广并进的新模式示范区是小面积试验走上大面积推广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发展大田生产既是试验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试验研究的归宿,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五年来,年均试验田面积6.7hm2,建立示范面积133.4hm2,万亩吨粮田样板5个,为当地粮食生产起到了科技先导作用。五年来,基地所在辛市镇实施吨粮田面积累计达3333.0hm2,产量13927.5kg/hm2,其中超吨产20.4hm2,示范区树立了高产典型。建立了庞家基点10个酥梨“优果工程”示范园,渭河北岸200h
本文标题:农业推广典例分析(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