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科化学执教者张兰课题硫酸设计理念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实验探讨浓硫酸性质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改进实验装置,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研究的教学模式。以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为突破口,创设情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叙述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通过层层设疑、质疑、析疑,加深学生对强氧化性的理解,突出重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开展发现性学习活动。3、组织课堂师生互动,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做到教书育人。学会善用资源,善用智慧。4、在教学中采用“复习----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创新----运用”的教学流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分析内容标准写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本课题教学要求的规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能力目标通过浓硫酸的性质实验,经历观察、实验过程,认识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黑面包实验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学会通过科学抽象来研究问题。2.通过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教学资源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学情分析初中学过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可以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等发生化学反应。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可干燥气体;可使纸、布等脱水碳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六步教学法、讨论分析法教学手段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检测、巩固新课、课堂总结教学准备蔗糖、、浓硫酸、火柴、多媒体设备《硫酸》教学过程化学组张兰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旧知回顾稀硫酸初中时我们就学过稀硫酸,回忆稀硫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回忆、讨论、回答: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引入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浓硫酸写给水的情书告白1引入【板书】一、浓硫酸的物性无色,油状、难挥发、沸点高等观看、朗读、归纳浓硫酸的物理性质A.色态: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B.沸点:约338℃——难挥发酸(高沸点酸)C.密度:1.84g/cm3——高密度酸D.溶解性:跟水任意比互溶,溶解放出大量热。创设情节,引人入胜,学会归纳提炼创设情境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浓硫酸对水的告白2【PPT展示】【板书】二、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吸收物质中本来存在的水分子(水蒸气或结晶水)【提问】浓硫酸能否干燥所有气体?【讲解】浓硫酸具有酸性和氧化性,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如NH3、H2S等。回答: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气体,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中性气体:H2、O2、N2、CO、CH4酸性气体:Cl2、HCl、CO2、SO2等思考,回答【效果自测】快速判断题联系熟悉的知识,学生自然而言的可以得出新知,问题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探究脱水性【实验探究1】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火柴棒上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思考回答:火柴棒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创设情境黑面包实【实验探究2】在200ml烧杯中放入15-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质量分实验现象:颜色由白变棕变黑体积膨胀,呈疏松海绵状加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的认验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活动】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对应的原因,判断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体现浓硫酸相关的性质。烧杯壁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C+2H2SO4(浓)==CO2↑+2SO2↑+2H2O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播放视频】将铜丝放入放入具支试管中,然后加入2mL浓硫酸,如图所示。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并描述现象:不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冷却后稀释反应液呈蓝色。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引导讨论】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若是,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和对应氧化剂还原剂及产物思考、讨论回答:(分析化合价的变化)铜是还原剂,浓硫酸是氧化剂。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浓硫酸的钝化【讲解】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它可以使某些金属如铁、铝等表面发生“钝化”。并解释“钝化”现象。这就是冷的浓硫酸可以用铁或铝的容器贮存的原因。聆听、领悟:形成正确认识,浓硫酸和金属不能生成氢气。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S上。解惑,加深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的认识。课堂总结[本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及强氧化性。了解硫酸的用途。重点、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思考、体会。学会归纳、总结。课堂检测练习题思考、回答巩固提升巩固新课课后探究性学习课后完成加深浓硫酸的认识。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本文标题:化学组张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9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