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做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活动。”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与动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指导,本设计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本部分知识承上:初中初步接触到了一些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但又不深入,不系统。而又启下:贯穿于高中化学教材始终,是继续学习高中化学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从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转移为核心理念,对初中时所介绍的得氧失氧的才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扩充。认识到什么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又在后面介绍了何为氧化剂,何为还原剂。知识内容紧凑,内容清晰明了。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方便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2、掌握怎么样方程式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过程与方法1、应用幻灯片演示法让同学直观形象的理解电子转移的过程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拓展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通过讲述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延展出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强学生归纳与总结能力。3、通过帮助学生从拓展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范围,进而学习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方法,内容层层递进,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精神。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掌握架构双线桥与单线桥方法2、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四、教学手段与方法本节课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结合教师的讲解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比初中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类型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运用教授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是学生掌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方法。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引出课题。【问题一】实验室用金属钠怎样制备氯化钠?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问题二】从元素化合价角度看,反应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钠单质化合价升高,氯单质化合价降低。【问题三】微粒本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电子转移,如何验证这一推测呢?钠单质失电子,氯气单质得电子。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电池,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判断反应出现电子转移。【问题四】你能给化合价有变化的这类反应起个名字吗?【问题五】试用不同标准给反应分类,并思考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联系?【问题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现实问题?设计意图: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复习了初中知识,通过视频播放,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反应的实际过程,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六、教学过程反思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启发为主线。2.体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想,彰显学科特征,理论结合实验,化抽象概念为可视过程。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文标题:化学说课氧化还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9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