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吉林预测试卷2011
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标准预测试卷(甲乙级通用)一说明这项测验共有四个部分,100道题,总时限为9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请在机读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好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题本上作任何记号。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然后离开。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停!请不要往下翻页!等候监考老师的指示。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第一部分数量关系(共10题,参考时限10分钟)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一、数字推理:共5题。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请开始答题:(黑龙江预测卷三36~40)二、数学运算:共5题。请你充分利用所给条件,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请开始答题:(黑龙江预测卷三43~45,52,55)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25题,参考时限25分钟)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一、选词填空:共5题。根据题意,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空格内,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请开始答题:(24~28,)二、阅读理解:共20题。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这一陈述。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对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请开始答题:(15~17,3,1)(片段如下: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1~25题。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人的潜力或潜在本质,使其内部产生一种自动力,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灵活性与可能性得到最佳发展。教育实质上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认识的积累,而灵魂的成长成熟是没人可以代劳的。按本性说,人都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不是异化的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和别人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之间是有冲突的,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靠自身改变自身进而把握自己安身立命之本。人要能健康成长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内部发展过程。古人说:顺物之性以治物则物无不可用,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这与老子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意思相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干涉与管束,充分信任新生人的内在机制,使人渐习而日无之,从无序达到有序。而试图过多干预存在物的生长规律,必将损害这些事物,同时也破坏自身的和谐。从心理上分析,人的这种生成是在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中达到的。而“那种最高最好的东西不是根据意识的规定制作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或无意识的成长的结果”。所谓“徙善远罪而不知”也。自己订了好的品质自己都不觉得。这是在循循善诱中,潜移默化、熏陶渐染有以致之。但人们却常常忽视甚至无视这种无意识的作用,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觉性上。因而习惯于单向灌输,把自己当做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视为活的接受器,唯恐受教育者不能意识到自己在被施教。这实在是教育的一大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这个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一味强调自觉,必然“会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他严厉指责这样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而“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还有更巧妙、更隐蔽”的表现——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场景。可当受教育者非常准确的看穿这种矫揉造作的把戏,他的心灵便会作出防御戒备的反应,形象地说,便会扣上全部钮扣,整个封闭起来。所以,他不得不花费巨大的努力,使青少年不致感到他是被人有目的地引导到什么地方去。事实证明,受教育者越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设想,其教育效果便越大。杜甫的两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作这种教化的形象说明,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受教育者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在潜意识、半潜意识中,导致深层心理结构的变化。21.第一段中“这样一个内部发展过程”指的是()。A.最大限度地使其内部灵活性与可能性得到最佳发展B.发展自身、决定自身、改变自身、把握自身C.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D.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管束,充分信任尊重人的内在机制22.第一段中“不仅仅”所强调的意思是()。A.我们是什么样的人B.别人要求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C.人的灵魂的教育D.知识与认识的积累23.第二段中“受教育者越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设想,其教育效果便越大”的依据是()。A.把自己当做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B.一味强调自觉,必然会在人身上培植虚伪的性格C.事先设计故意生造一种教育场景D.在自发的或不自觉的无意识中达到教育目的24.第二段中“只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觉性”有种种做法、表现,不属于其做法、表现的一项是()。A.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表决心,保护环境,从我做起B.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C.同学们踊跃参加班级足球赛,相互切磋球技,既增进了友谊,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D.某车间主任竟让刑满释放人员张辛管仓库,并把钥匙交给了他25.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思想的一项是()。A.人应按自身本性发展B.顺人之性以治人则人无不可治C.把自己当做主体,把教育对象视为客体D.教育有如雨露之于草木阅读以下文字,完成26~30题。人间鲁迅一个人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召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数千年的僵尸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意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单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甚至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来了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但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会、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经过有意无意的铺垫与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于生命的活力。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疑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不如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注:奥林匹斯,希腊东北部的一座高山。古代希腊人视之为神山,希腊神话中的诸神都住在山顶。宙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第三任神王,是奥林匹斯山的统治者。)26.文中与“横站着作战的晚年仍然背负着难耐的寂寞”相照应的短语是()。A.不惮牺牲自己B.单身鏖战C.韧性的战斗D.逆子贰臣27.第三段所说的“铺垫与厚饰”,在文中指的是()。A.平凡的伟大B.超人一等的殊勋C.过分夸大鲁迅的伟大D.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28.作者不主张对鲁迅作“铺垫与厚饰”的原因是()。A.世间的纪念物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B.铺垫与厚饰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C.我们不需要宗教式的膜拜D.鲁迅的作品早已表达了鲁迅的形象29.本文认为,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A.他使我们深刻意识到了自身的存在并且根据他的精神选择B.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C.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D.他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3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所有对鲁迅的纪念中,作者只赞成那种能够激发对真理的渴求,奔赴生活的勇气与变革的热情的纪念B.题目“人间鲁迅”是说鲁迅是人而不是神,不应该在他身上加上“铺垫与厚饰”,只有把鲁迅看做人,才能更显他的伟大C.正因为鲁迅获得了辉煌的战绩、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所以他赢来了众多的私敌、密集的刀箭D.鲁迅的文章平易、新鲜、富有生命的活力,是因为他在文章中写了人的凶狂、辛酸、悲惨和反杭阅读以下文字,完成31~35题。人们经常听到“信息”和“控制”这两个字眼,但往往说不清它们的确切含义。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和“控制”中。早晨起来洗脸,先往盆里放一点热水,用手试试是冷还是热,冷或热就是信息,再往盆里加入冷水或是热水,使水温达到合适温度为止,这就是控制。今天天气是冷是热,不知道。看看户外的温度计,它告诉我们天气冷热的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穿衣服的多少,穿好衣服去上班,是迟是早,不知道,看看手表,它告诉我们时间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我们骑车的快慢。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有关信息和控制的例子,不是到处都有吗?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更是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就是信息,赶快施肥浇水,这就是控制。炼钢工人观察钢水的颜色,得到钢水温度的信息,判断是否继续加氧或及时出炉来控制炼钢质量。总之,安排好生活生产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控制。人们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很自然想到利用仪表和机器自动地获取信息,自动地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自动化。发展自动化技术的[]问题是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将已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然后是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概括说来,信息源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信息源、社会信息源和知识信息源。自然信息源是指来自自然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天体、地学、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过去谈自动化,只限于利用自然信息进行控制。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就将自动化技术从工厂扩大到了全社会,因而从社会中自动地提取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商情信息、出版信息等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记录流传下来的知识、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信息源。从知识信息源中,自动地检索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所以说,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31.作者谈到“信息”含义时,先后说“冷或热就是信息”,“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就是信息”,其表达方式是()。A.从本源上叙述B.从概念上界定C.从生活上举例D.从理论上阐述32.文章第四段的[]处该补入的最合适的词语是()。A.主要B.重大C.首要D.关键33.文章的开头说的是人们生活在“信息”和“控制”当中,接下来说人们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按这个思路,后面内容实际上说的是()。A.人们在这个理论高度上,丰富信息论科学B.人们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动化技术C.人们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源D.人们掌握了这个理论,知识便更加受到重视34.“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文看,这一结论的依据较充分,下列各项里有一项可排除,它是()。A.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加以处理,并
本文标题:吉林预测试卷20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1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