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吸收练习题一、填空题:(31)1、压力___,温度____,将有利于解吸的进行。2、由双膜理论可知,_______为吸收过程主要的传质阻力;吸收中,吸收质以_____的方式通过气膜,并在界面处溶解,再以_______的方式通过液膜。3、吸收操作的依据是________,以达到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4、亨利定律的表达式Exp*,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___气体。5、对极稀溶液,吸收平衡线在坐标图上是一条通过点的线。6、由于吸收过程中,气相中的溶质组分分压总是________溶质的平衡分压,因此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____。7、吸收过程中,XK是以____为推动力的总吸收系数,它的单位是____。8、吸收操作中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__,吸收推动力______。9、当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时,完成一定的吸收任务所需填料层高度将为___。10、用吸收操作分离气体混合物应解决下列三方面问题:_、与。11、填料塔操作中,气液两相在塔内互成___流接触,两相的传质通常在____的液体和气体间的界面上进行。12.气体吸收计算中,表示设备(填料)效能高低的一个量是,而表示传质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量是。13.分子扩散中菲克定律的表达式为,气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D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减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减小)。14.易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压,难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分压,只要组份在气相中的分压液相中该组分的平衡分压,吸收就会继续进行。15.某低浓度气体吸收过程,已知相平衡常数m=1,气膜和液膜体积吸收系数分别为kya=2×10-4kmol/m3.s,kxa=0.4kmol/m3.s,则该吸收过程及气膜阻力占总阻力的百分数分别为;该气体为溶气体。二、选择题(40)1、吸收操作的目的是分离。A.液体均相混合物B.气液混合物C.气体混合物D.部分互溶的液体混合物2、难溶气体的吸收是受______。A.气膜控制B.液膜控制C.双膜控制D.相界面3、在吸收塔的计算中,通常不为生产任务所决定的是:_____。A.所处理的气体量B.气体的初始和最终组成2C.吸收剂的初始浓度D.吸收剂的用量和吸收液的浓度4、在吸收塔设计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____。A.吸收率趋向最高B.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C.操作最为经济D.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5、设计中,最大吸收率ηmax与_____无关。A.液气比B.吸收塔型式C.相平衡常数mD.液体入塔浓度X26、吸收塔内,不同截面处吸收速率。(A)各不相同(B)基本相同(C)完全相同(D)均为07、在一符合亨利定律的气液平衡系统中,溶质在气相中的摩尔浓度与其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的差值为:_____。A.正值B.负值C.零D.不确定8、只要组分在气相中心的分压_____液相中该组分的平衡分压,吸收就会继续进行,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为止。A.大于B.小于C.等于D.不等于9、对于低浓度溶质的气液传质系统A、B,,在同样条件下,A系统中的溶质的溶解度较B系统的溶质的溶解度高,则它们的溶解度系数H之间的关系为:______。A.HA>HBB.HA<HBC.HA=HBD.不确定10、对于低浓度溶质的气液传质系统A、B,在同样条件下,A系统中的溶质的溶解度较B系统的溶质的溶解度高,则它们的相平衡常数m之间的关系为:______。A.mA>mBB.mA<mBC.mA=mBD.不确定11、下列不为双膜理论基本要点的是:______。A.气、液两相有一稳定的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B.吸收质是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两膜层的,阻力集中在两膜层内C.气、液两相主体内流体处于湍动状态D.在气、液两相主体中,吸收质的组成处于平衡状态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____。A.对给定物系,影响吸收操作的只有温度和压力B.亨利系数E仅与物系及温度有关,与压力无关C.吸收操作的推动力既可表示为(Y—Y*),也可表示为(X*—X)D.降低温度对吸收操作有利,吸收操作最好在低于常温下进行13、吸收操作中,当X*X时:_____。A.发生解吸过程B.解吸推动力为零C.发生吸收过程D.吸收推动力为零14、根据双膜理论,当溶质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小时,以液相表示的总传质系数将:。A.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B.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C.小于气相传质分系数D.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15、根据双膜理论,当溶质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时,以气相表示的总传质系数将:。A.大于液相传质分系数B.近似等于液相传质分系数3C.小于气相传质分系数D.近似等于气相传质分系数16、气相吸收总速率方程式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吸收总系数只与气膜有关,与液膜无关B.气相吸收总系数的倒数为气膜阻力C.推动力与界面浓度无关D.推动力与液相浓度无关17、操作中的吸收塔,当其他操作条件不变,仅降低吸收剂入塔浓度,则吸收率将:。A.增大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8、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若其它操作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量,则气相总传质单元数NOG将:。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确定19、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液相组成差表示)为:。A.X*—XB.X—X*C.Xi—XD.X—Xi20、在逆流吸收塔中,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中溶质组分,其液气比L/G为2.7,平衡关系可表示为Y=1.5X(Y,X为摩尔比),溶质的回收率为90%,则液气比与最小液气比之比值为:______。A.1.5B.1.8C.2D.321、在吸收塔设计中,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______。A.回收率趋向最高B.吸收推动力趋向最大C.操作最为经济D.填料层高度趋向无穷大22、吸收操作中,当物系的状态点处于平衡线的下方时:______。A.发生吸收过程B.吸收速率为零C.发生解吸过程D.其他条件相同时状态点距平衡线越远,吸收越易进行23、吸收操作中,最小液气比______。A.在生产中可以达到B.是操作线的斜率C.均可用公式进行计算D.可作为选择适宜液气比的依据24、吸收操作中,增大吸收剂用量使:______。A.设备费用增大,操作费用减少B.设备费用减少,操作费用增大C.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均增大D.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均减少25、逆流吸收操作线:______。A.表明塔内任一截面上气、液两相的平衡组成关系B.在X-Y图中是一条曲线C.在X-Y图中的位置一定位于平衡线的上方D.在X-Y图中的位置一定位于平衡线的下方26、吸收操作中,完成指定的生产任务,采取的措施能使填料层高度降低的是:______。A.用并流代替逆流操作B.减少吸收剂中溶质的量C.减少吸收剂用量D.吸收剂循环使用27、关于适宜液气化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A.不受操作条件变化的影响B.不能少于最小液气比4C.要保证填料层的充分湿润D.应使设备费用和操作费用之和最小28、在常压下,用水逆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若用水量增加,则出口液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______。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确定29、吸收过程产生的液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A.液体流速过大B.液体加入量不当C.气体速度过大D.温度控制不当30、对处理易溶气体的吸收,为较显著地提高吸收速率,应增大_____的流速。A.气相B.液相C.气液两相D.视具体情况而定31、对于逆流操作的吸收塔,其它条件不变,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则:。A.吸收推动力最大B.吸收率最高C吸收液浓度趋于最低D.吸收液浓度趋于最高32、吸收在逆流操作中,其它条件不变,只减小吸收剂用量(能正常操作),将引起:______。A.操作线斜率增大B.塔底溶液出口浓度降低C.吸收推动力减小D.尾气浓度减小33、其它条件不变,吸收剂用量增加,填料塔压强降______。A.减小B.不变C.增加D.视具体情况而定34、某吸收过程,已知气膜吸收系数kY为4×10-4kmol/(m2·S),液膜吸收系数kX为8×10-4kmol/(m2·S),由此可判断该过程:_______。A.气膜控制B.液膜控制C.双膜控制D.判断依据不足3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A.溶解度系数H值很大,为易溶气体B.相平衡常数m值很大,为难溶气体C.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易溶气体D.亨利系数E值很大,为难溶气体36、能改善液体壁流现象的装置是:。A.填料支承B.液体分布C.液体再分布D.除沫37、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若其它入塔条件不变,仅增加入塔气体浓度Y1,则:出塔气体浓度Y2将。A.增加;B.减小;C.不变;D.不确定。38、某合成氨厂变换气中含CO227%(体积),其余为N2、H2、CO(可视作惰性气体),含量分别为18%、52.4%、2.6%,CO2对惰性气体的比摩尔分数为______,比质量分数为____。①0.37,1.74②1.74,0.37③1.37,0.74④0.74,1.3739、根据双膜理论,在气液接触界面处。(A)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B)气相组成小于液相组成5(C)气相组成等于液相组成(D)气相组成与液相组成平衡40.当X*X时,。(A)发生吸收过程(B)发生解吸过程(C)吸收推动力为零(D)解吸推动力为零三、判断题:(20)1.用水吸收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吸收。()2.吸收操作中,所选用的吸收剂的粘度要低。()3.在吸收操作中,不被吸收的气体称为惰性组分,即吸收尾气。()4.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下方,解吸的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上方。()5.液膜控制吸收时,若要提高吸收率,应提高气相流速。()6.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压力减小而增大。()7.亨利系数小的气体溶解度大,溶解度系数小的气体溶解度也大。()8.对于易溶气体为气膜控制,对于难溶气体为液膜控制。()9.双膜理论将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膜的分子扩散过程。()10.吸收操作的依据是根据混合物的挥发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本文标题:吸收练习题课堂测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3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