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北京市海淀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2015.1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于机读卡相应位置。)1.商朝甲骨文中有卜问天雨、卜禾(谷熟之意)的记载,如“帝令雨足年”。还有王亲自从事农作的记载,如“王黍于南”等。这些卜辞说明A.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期B.占卜活动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C.农业生产是商朝重要的经济活动D.重农抑商政策从商朝开始推行2.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①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②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③小农经济开始形成④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A.《论语》B.《道德经》C.《孟子》D.《韩非子》5.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秦王扫六合”反映出中国历史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期历史的变化是A.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B.从诸侯争霸到设置郡县C.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D.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6.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是用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命名为“石申”。石申的科学成就是A.用赤道坐标记录了恒星的位置B.记录了世界最早的日食月食现象C.制造了天文观测仪器——浑仪D.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7.右图为出图文物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这说明A.战国各国普遍采用商鞅的法令B.秦王朝重新创制了度量衡标准C.统一量器标准有利于兼并诸侯D.商鞅变法的量器标准颁行全国8.“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这一举措A.导致了七国之乱B.形成郡国并行制度C.消弱了王国势力D.形成藩镇割据局面9.2004年1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①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②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③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④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10.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①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②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③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④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为此孝文帝决定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洛阳12.中国国代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生活问题的著作是①《黄帝内经》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3.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A.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B.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C.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D.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14.右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市担婴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风俗画在宋朝得到充分发展②绘画表现了活跃的商业活动③宫廷画的创作题材十分狭窄④画风忽略写实注重传情写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A.宗族观念浓厚B.重文轻武传统C.理学备受推崇D.选官注重才貌16.右图引自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九》。与右图相关的历史解释表述正确的是A.黄道婆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和推广者B.棉纺织品产量增多,丝织品产量减少C.棉纺织技术推广导致官营手工业衰落D.王祯的《农书》首倡推广棉纺织技术17.乾隆年间,“闽省客商赴浙江湖州一带买丝,用银三四十万至四五十万不等;至于广(今广东地区,下同)商买丝银两动至百万,少亦不下八九十万两;此外苏杭……商人贩入广省尚不知凡几”。这表明①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②广东商人比福建商人资金雄厚③苏杭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地④对外贸易使广东商人生意兴隆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8.中国古代的天文机构是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于广大民众,天文学是一门被严厉禁止的学问,不准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19.乾隆和嘉庆时期学者官员大都热衷于刊印自己的诗集,但道光时期的学者官员大都出版与时政有关的著作。这种变化说明了道光年间A.经世思想得到发展B.思想控制逐渐加强C.传统文化日趋衰落D.“中体西用”的影响20.阅读右图中晚清时期外国领事馆给其本国国民颁发的护照的具体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该护照A.颁布的依据是片面最惠国待遇B.证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便利列强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D.促使外国人必须遵守中国法律21.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作者实际上A.赞扬商办企业取得的成就B.肯定商界企业主的积极性C.否定官督商办的经营模式D.主张政府加强对企业控制22.读右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A.太平天国在2发动起义,定都于4B.洋务派在1创办了最早的军工企业C.八国联军在1登陆,最终攻占3D.在4曾出现以中华民国为国号的政权2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4.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A.发昌机器厂B.继昌隆缫丝厂C.湖北织布局D.大生纱厂25.近代注明资产阶级革命家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这义和团心思是很好的,却有几件大大的不好处,不操切实本领,靠着那邪术。……所以撞着洋人,白白的送了性命。……说到那围攻公使馆,烧毁天主堂,尤为无识”。以下对这段言论理解错.误.的是A.肯定义和团的爱国精神B.反对义和团的盲目排外C.批判义和团的愚昧落后D.义和团助长了列强侵略26.1905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A.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B.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C.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D.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这是因为《临时约法》的颁布A.导致清帝退位,帝制结束B.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C.为民主共和提供宪法支持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28.1912年5月7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这表明梁启超当时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29.孙中山认为,“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为此他A.核定地价,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发展实业,推动全国铁路建设C.领导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D.建立政党,扶持民族工业发展30.某同学编织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A.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B.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C.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D.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31.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A.掀起二次革命B.倡导“实业救国”C.倡导民主科学D.主张“尊孔复古”32.下列近代重要文献,按照出现顺序正确的是①《资政新篇》②《海国图志》③《法俄革命之比较》④《新学伪经考》②④③①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③②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18分,第34题22分,第35题12分,共52分)33.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实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摘编自许倬云《西周史》(1)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更具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6分)材料二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族地区和蒙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摘编自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2分)依据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对此所做的贡献。(4分)材料三国籍问题伴随着近代以主权、国民和领土为标志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而
本文标题:北京市海淀区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35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