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北洋政府的督军制度民国对清朝的胜利,不像清灭明或者明灭元那样通过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战争,而是通过各省独立瓦解了满清政权,然后又在各省联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华民国,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民国各省的政权就拥有相当大的自主势力,有点地方割据的态势。本来袁世凯是有条件强干弱枝,建立强有力中央政权的,但是因为袁世凯称帝亡身,他身后再没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强人,导致直皖争锋,派系分离,各省势力更加坐大,督军制度就是在这一条件下形成的产物。各省的军事统帅的称谓,南京临时政府叫都督,袁世凯时期又改称叫将军,后来由于“将军”这个名堂太臭,带有点帝制的味道,于是改称“督军”。督军是一个省的军事统帅,与省长职务是同级的,一个主军一个主政,但是由于武人干政成风,文人省长只能看军人督军的面色,“督军是婆婆,省长是媳妇”(谭延闿语)。督军的政治生命在于其军权,所以所有的督军都紧抓军权,即使当上了督军,仍然要兼任着中央一个师长不放,不妨对照一下历任山东督军和历任第5师师长、历任江苏督军和历任第6师师长,人事变动的轨迹几乎是吻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督军都能成为“土皇帝”,介于督军与中央政权之间,还有一种职务称为巡阅使,名义上管辖着两三个省的督军,如果督军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分区司令,那么巡阅使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吴佩孚任直鲁豫巡阅使,王承斌和张福来两个督军就受吴的节制(但是山东则不在吴的势力范围内)。然而,当时大多数的巡阅使实际上是虚职,只不过用于对那些过气将军职务的名升暗降,有的则用于安抚,例如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实际一个省也管不着,王占元的两湖巡阅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着湖南,真正有名有实的巡阅使只有两个: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和两广巡阅使陆荣庭——巧合的是他们都是绿林出身。吴佩孚的直鲁豫巡阅使不但管直隶和河南,还能管湖北陕西热河等省,当然比张作霖陆荣廷风光,但是这里单纯讨论豫巡阅的职权,山东郑士琦不听吴佩孚的使唤,吴佩孚就不是名副其实的直鲁豫巡阅使。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区的军事首脑称为都统,与督军同级,但是三特区地方贫困,分别依靠奉天、直隶、山西协饷,这都统当得不如其他省的督军那么风光。在督军之下的职位是镇守使,管辖省内某一地区(大致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级别)的军事,有时督军弱势,镇守使反而坐大,江西督军蔡成勋就是被赣南镇守使方本仁驱下台的。个别特殊区域则有行政属于本省管、军事上归中央管的特例,这些地区军事首脑称护军使,级别介于督军和镇守使之间,如凇沪护军使、宁夏护军使等(当时行政方面上海属于江苏,宁夏属于甘肃,但是军事上独立)。几省的督军连成一气,互结攻守同盟,逐渐会形成一个派系,冯国璋直系就是从长江三督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各省督军以及与之相当的都统、护军使等,具有内部编练军队、购置装备等权限,还控制着相当的财力物力,其实力比一个中央陆军师更加举足轻重,这是影响一个派系实力的重要因素,例如直皖争锋初期,从实力对比看,直系掌握的陆军师比皖系略多,但是亲近皖系的省份则比直系多得多,所以当时皖系占据了上风。各省督军对内主军干政,对外宣战言和,俨然一个个的独立王国,这是北洋政府时期军阀连绵混战的根源之一。后来督军的名声也闹臭了,有的督军改称督办或者督理,这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之举。直至到了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各地方实力派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督军“遗风”。新疆的情况——杨增新——清亡后第一任。云南蒙自人,老谋深算,长于手腕,保证了新疆政局的稳定。但很保守,搞闭关自守,新疆近代的落后有他一份贡献。认庙不认人(不管谁在北京上台,只要是北京政府,一概承认服从),后被刺杀。金树仁盛世才——苏共党员。值得一提的是,维族的族称在他之前一直没确定下来,汉族称“畏兀儿”(不好听);维族想定名“威武儿”(有点吓人)。盛召开大会定名中性的“维吾尔”。民国时期各省督军变化情况(1912-1928)一、华北地区直隶:今河北省南部地区,冯国璋/朱家宝/曹锟/王承斌/李景林/孙岳/诸玉璞,直隶是直系的“龙脉”所在地,一直被直系控制(至王承斌结束)。第二次直奉大战后,成为国民军与奉军角逐的场所,先是孙岳取代李景林,随后又被奉系支持的直鲁联军诸玉璞取代。察哈尔: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一部分,首府张家口。历任都统:何宗莲/田中玉/?/王廷祯/张锡元/张景惠。原来是接近皖系的地盘,直系王廷祯是被剥夺16师师长后调任察哈尔都统的,直皖战后,直奉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察哈尔落入奉系之手。山东:靳云鹏/张怀芝/张树元/郑士琦/田中玉/张宗昌,一直是皖系地盘,从郑士琦开始实行保境安民,实际上还倾向于已经下台的皖系,佩孚对山东无法染指。奉军南下,直鲁联军张宗昌轻易夺取了山东。山西:阎锡山依靠保持“中立”,左右逢源,统治至民国结束,这地区从没有遭受兵灾,是军阀混战中的世外桃园,不愧为北洋政府的“模范省”。河南:张镇芳/赵倜/冯玉祥/张福来/胡景翼/靳云鹗。张镇芳连续两次支持帝制复辟,倒台;此后的赵倜也像阎锡山一样实施中立政策,但是后来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押错了奉系一方,被冯玉祥解决了。后来靳云鹗打败胡景翼,河南成为佩孚东山再起的基地,直到二次北伐被打败。绥远:内蒙古中部地区,山西北部一小部分,首府在归绥。历任都统:陈光远/蒋雁行/蔡成勋/马福祥,一直是直系地盘,最后马福祥投靠蒋介石,知道解放战争结束,马鸿宾(马福祥侄)还盘据在这里。二、东四省热河: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一部,首府承德。历任都统:姜桂题/米振标/王怀庆/及金纯/汤玉麟。民初没有北洋正规军在这里驻扎,姜桂题/米振标属于毅军(旧淮军的一支),略亲皖系。直皖战后换成直系王怀庆任都统,也属于旧式清军。这里是两次直奉大战的激烈战场,最后终于落于奉军之手。奉天:今辽宁省大部分。张作霖大帅的“龙脉”所在地。吉林:奉系地盘。孟恩远/鲍贵卿。黑龙江:奉系地盘。毕桂芳/许兰洲/孙烈臣。黑、吉、奉一直是张作霖的后方基地,即使几次入关战败,也能退守自保,吴佩孚和冯玉祥都无法挥师打出关,直到918事变后东四省被日本人侵占。三、长江流域江苏:张勋/冯国璋/李纯/齐夑元/孙传芳。原来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二次革命失败后为北军占据。江苏是直系的一个重要巢穴,李纯是长江三督之首。奉军夺取山东后顺势南下,驱逐齐夑元,但是奉军任命的督理还没有坐稳,就被孙传芳赶出去,以江苏为核心建立起五省联军。上海:陈其美/卢永祥/何丰林/李宝璋。属于江苏省的一个市,军事上独立于江苏省督军之外。历任凇沪护军使:卢永祥/何丰林/李宝璋,军事上和浙江连成一体,是皖系最后的一个孤岛。李宝璋属孙传芳五省联军。浙江:汤寿潜/朱瑞/吕公望/杨善徳/卢永祥。民初汤寿潜任南京临时政府的都督,后来调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打败。地方实力派朱瑞被袁世凯任命为都督。护国战争开始后,朱瑞倒台,公推吕公望为督军兼省长。后任督军为北军:杨善徳/卢永祥,这里是皖系的“铁杆”地盘。1924年江浙战争后期,孙传芳从福建偷袭攻入浙江,皖系最后的势力被消灭。安徽:/柏文蔚/张勋/倪嗣冲/张文生/马联甲/陈调元。张勋任督军时驻徐州而不驻南京,后来进京复辟失败;倪嗣冲是段祺瑞的有力支持着,皖系失败后,张文生马联甲倒向直系,后来被奉军赶下台,孙传芳驱奉后,五省联军安徽司令是陈调元。湖北:黎元洪/段芝贵/王占元/萧耀南/陈家谟。辛亥革命的发源地,黎元洪入京当副总统,北军进驻湖北,王占元任督军,他是冯国璋旧直系人马,后来吴佩孚借川湘联军攻鄂的机会把王占元逼下台,萧耀南继任督军,但是他拒绝败逃的吴佩孚入境,后来也被吴整倒,陈家谟任督办,最后被北伐军消灭。江西:南京临时政府的都督李烈均打响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枪,失败后江西为北军占据,历任督军:李纯/陈光远/蔡成勋/方本仁/邓如琢。陈光远是直系长江三督之一,与江苏、湖北互为倚角。1924年倾向广州国民政府的赣南镇守使把蔡成勋驱逐,但是又被赣北镇守使邓如琢击败,邓如琢投靠孙传芳任五省联军江西司令。福建:孙道仁/李厚基/王永泉/周荫人南方临时政府都督孙道仁,二次革命后北军入福建,李厚基任督军,开始亲皖系后来改投直系,李厚基被皖系残余藏致平击败,周荫人第12师从江西入闽赶走藏致平,周荫人成为五省联军福建司令。更正上文:(1)青海没有护军使,只有宁海镇守使,仍属甘肃督军管辖范围。宁海区到1929年才建省,改名青海省。四、西部地区陕西:陆建章/陈树藩/阎相文/冯玉祥/刘镇华/孙岳。陈树藩是袁世凯任命的陕西将军,袁世凯称帝,陈树藩在各种压力下宣布独立(这算是送命“二陈汤”中的一“陈”),陈树藩得以继续任陕督,支持皖系。直皖战争后被阎相文和冯玉祥解决,阎相文当督军没多久就离奇自杀,冯玉祥继任。后来冯玉祥改任河南督军,镇嵩军刘镇华统治陕西,与国民军战争中包围西安八个月不克,最后被冯的援军打败。陕西成为国民军的北伐基地。甘肃:.../张广建/陆洪涛/刘郁芬,兰州是历届中央政府统治大西北的基地,历任甘肃督军一般听从中央政府,而置身于军阀派混战之外。所以皖系当政时期,张广建就算皖系的人,直系当政时期,陆洪涛就算皖系的人。国民军西进,刘郁芬任甘肃督理,后来改称省主席。宁夏:宁夏是甘肃省的一部分,军事上独立。宁夏护军使:马福祥,回军土著。国民军西进宁夏,1929年建省,门致中任宁夏省长。宁海:宁海(青海)也是甘肃省的一部分,镇守使马廷勷,长期拥兵割据,与外来力量对抗,后来被西进的国民军孙连仲歼灭。1929年宁海建省,改名青海,省主席孙连仲。
本文标题:北洋政府的督军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4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