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1这个提纲只是对笔记的整理,一定要结合课本和校本一起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一)夏朝: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二)商朝:1、内服外服制度;2、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三)西周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影响①积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②消极: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2、宗法制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齐、鲁、晋等说法与分封制相关;立嫡立长,重视亲情,宗祠家谱等与宗法制相关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中央官制的变化1.秦朝1)皇帝制度基本特征: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并负责监察百官②九卿:丞相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2、汉朝:中朝(内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君权加强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①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②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③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4、宋朝:二府三司制①二府:设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军政②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替代三省,直接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相权过重,威胁皇权6、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殿阁大学士2明成祖:设内阁,后来阁臣有了票拟的权力,皇帝批红7、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2)雍正:军机处(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二)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1、秦代: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汉代①汉初:郡国并行制②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藩,设刺史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内容:收精兵:设禁军,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削实权:削弱藩镇力量,州郡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设转运使,各州郡财赋均由中央直接掌握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削弱相权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势力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三选官制度的演变:四监察制度的演变1.监察制度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代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c.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a.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b.宋代谏院等等。3.评价:(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3(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单元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1.古希腊多山多岛,平原狭小的自然地理2.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3、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黄金时代(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四)雅典民主制的评价:意义:1、雅典民主创造出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2、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局限:1、只是公民的民主,外邦人、妇女、奴隶没有民主权力;2、公民的直接民主也会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4二罗马法(一)共和国时期的《十二铜表法》1、背景:平民强烈要求和长期斗争的结果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3、作用:本质上维护了贵族利益,但有了成文法就可以按律判刑,也是平民的胜利。(说是平民的胜利是因为贵族必须按律判刑,不能随意曲解法律)4、影响: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二)帝国时期的查士丁尼法典1、原因:历代制定的法律规模庞大驳杂,使用不便2、组成: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法典。3、内容: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4、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三)影响:1、对当时意义重大,有效维护了古罗马的统治2、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法律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它的许多原则至今仍被采用。(律师制度,陪审团制度,不告不理原则)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背景1、《大宪章》的制定1215年(限制王权)2、光荣革命的爆发1688年(特点:不流血,妥协)(二)确立与发展1、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意义:限制王权,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由习惯逐渐形成)特点:(1)行政权归内阁,国王统而不治(2)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3)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4)内阁首相失去议会支持时应辞职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发展——议会选举权的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普选权5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一)1787年宪法1、背景:美国独立,结成邦联;邦联政府软弱无力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3、原则与内容: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最高行政长官为总统,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分权与制衡原则: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授予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他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有民选产生4、评价:积极性:①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②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③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④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⑤给美国带来长期稳定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二)维护联邦统一的斗争1、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州权主义根深蒂固2、南北战争是美国州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3、修正了宪法第13、14条意义: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三)两党制(驴象之争)1.形成: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代表的阶层:(1)19世纪中期,民主党主要代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共和党主要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2)南北战争后,各自的基础都发生了变化。3.基本特点: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包括总统选举在内,其它参议员选举、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到两党操纵。三法国的议会制共和制(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1、发革命爆发的背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舆论准备)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2、爆发:1789年建立了君主立宪制3、法国政局的动荡更迭(略)1789法国大革命爆发,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波旁王朝,1830七月王朝,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52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1、确立了共和制62、内容:①参议院及众议院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无投票权)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连选连任。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末届满的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由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3、修正和补充: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4、意义:共和制的确立和巩固,使得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四、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一)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1、1864年普奥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2、1866年普奥战争3、1870年普法战争(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①德意志皇帝:国家的元首,掌握最高权力②宰相(首相):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组成,立法机构,权力较小(三)评价《德意志帝国宪法》积极: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社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消极: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传统(也是其最大的特点)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项目英君主立宪制美总统制法总统制德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国家元首产生方式世袭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世袭国家元首任期终身制任期制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实权无有有有政府首脑内阁首相总统内阁部长宰相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行政权内阁首相总统总统和内阁皇帝与宰相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帝国议会、联邦议会7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外国列强的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国际: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展迅速;国内:清王朝的统治腐朽没落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虎门销烟2、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西方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3、甲午战争原因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缺乏,萌生对外侵略野心。直接: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借口镇压义和团根本: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势力战争名称时间侵略者战争的主要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英1842年《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兴起了现代化运动即洋务运动。甲午战争1894-1895日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此后,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外国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巨额赔款使中国大借外债。中国各界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奥、意等八国1901年《辛丑条约》:在北京设使馆区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中国的反抗(一)虎门销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二)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①阶级矛盾尖锐②广西自然灾害严重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人民反抗2、经过①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②定都天京1853年3月8③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④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局限:这种绝对平均分配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⑤转折:天
本文标题:高一第一学期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4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