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制造商互联网转型服务商困境受阻-智能用电行业前景堪忧分析报告
制造商互联网转型服务商困境受阻-智能用电行业前景堪忧分析报告目录智能电网产业升级,历经十年大发展...................................................................................1国外研究深入与市场突增...............................................................................................2智能电网政策性改革,树立大批智能用电制造商.......................................................2市场几近饱和,制造商转型用电服务商.......................................................................4大蛋糕与无处下刀...................................................................................................................6大蛋糕...............................................................................................................................6用户信任不足,市场仍未打开.......................................................................................7制造型企业缺乏互联网思维,或将折戟沉沙...............................................................8参考文献:.............................................................................................................................10智能用电产业改造与升级历经十数年发展,针对硬件市场的升级现今已基本饱和。互联网+时代气息愈发浓厚的时代背景下,深电改方案呼之欲出。用电侧的电力云端智能化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必将打破中间环节、重组产业结构并重新定义企事业单位及住户用电规则,抢占低碳经济中智能电网环节战略制高点。但智能用电及分析行业的发展途中遇到客户增量低、信任感较弱等问题,致使“电力云”、“电能云”等利用用电数据提供服务的产品推出途中往往折戟沉沙。在《深化电力改革》[1]方案出台一年之际,TII咨询()通过智能用电行业数据调研及整理,深度剖析用户侧的智能用电及分析行业略显困阻的现状、问题及可能性出路。智能电网产业升级,历经十年大发展智能用电及分析是人类智能电网战略的重要一环,传统定义中的输电网指的是一个电力系统,其功能是给发电、输电、配电和控电系统做支撑。传统输电网的作用是将电从数量较少且集中的大型发电站单行输送给大量的用户。美国能源部《Grid2030》[2]中首次为智能电网提出定义: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智能电网的建立作为一个多环节协同的智能化升级的历史性工程,各环节技术虽已基本成熟,但各节点的信息化、智能化结合仍旧缺口巨大,产业升级与大规模应用仍需打破多重壁垒。智能电网的宏观价值在于能够实现更好的能源分配,节能减排从而保护环境。从用户角度,智能电网可以让家庭用户做到主动衡量并控制用电量,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用电成本。从工业角度,企业可以通过智能电网了解实时的用电价格,合理安排用电时间,错峰用电并控制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智能电网的建设帮助提高了对电力运输的控制以及对系统失灵或遭到攻击时的应对能力。国外研究深入与市场突增2009年至2012年4年时间内,德国制定了“E—Energy”计划[3],总投资1亿4千万欧元,在全国6个地点进行智能电网实证实验。同时还进行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实证实验,并对互联网管理电力消费进行检测。德国西门子、SAP及瑞士ABB等大企业均参与了这一计划。其中西门子公司2014年智能电网年度市场规模300亿欧元,并计划抢占20%市场份额,每年确保60亿欧元订单。根据GlobalInformation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4]显示,不只是德国,到2025年中东欧国家(含土耳其)智能电网投资累计将超过252亿美元。其中,波兰、土耳其和罗马尼亚将成为区域最大的三个智能电网市场。在亚洲,日本也紧锣密鼓推进全国智能电网进展,日本国内在智能电网的投资到2020年累计将达5万亿日元,并计划在2030年全国普及智能电网[5]。根据派克调查机构的最新报告,全球智能电网技术市场将从2012年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730亿美元,8年间,市场累积达到4940亿美元。智能电网政策性改革,树立大批智能用电制造商我国在智能电网行业推动与摸索中一直处于全球前沿。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6],并初步披露了其建设时间表。根据这项计划,智能电网在中国的发展将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到2020年,可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技术上体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管理上体现集团化、集约化、精益化、标准化据规划,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开展各个环节的试点工作;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显著提高。届时,电网在服务清洁能源开发,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涵六个环节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年均智能化投资(亿元)171350350年均其他投资(亿元)25842650245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9~2020年中国电网年均总投资与智能化投资趋势图年均其他投资(亿元)年均智能化投资(亿元)2009~2010年: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引领提升阶段电网基础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智能应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在我国智能电网第二阶段建设结束时回首历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三纵三横一环网”的特高压交流线,并建设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高达3000亿元;“十三五”期间投资虽略有放缓,投资额度也达到2500亿元。到2015年,国家电网大范围、远距离的输电能力达到2.5亿千瓦,每年输送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可支撑新增1.45亿千瓦的清洁能源发电消纳和送出,能够满足超过100万辆电动汽车的使用要求,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其中,智能化投资在在中国电网投资总额中的比例逐年提升,在智能电网规划第一阶段中中国电网智能化投资占投资总额约6.2%,到第二阶段中中国电网智能化投资占投资总额已达11.7%,并预计第三阶段时中国电网智能化投资占投资总额占比将达到12.5%。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后,政府在2015年3月15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经营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业务放开、发用电计划放开、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提供较系统纲领性意见。通过国家智能电网二阶段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已表现为市场乏力(截止到2015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域范围内累计已有3.17亿户实现采集覆盖,整体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2015年全年新增覆盖户数6100万户),随着用电信息采集公司产业升级、转型,电力的网络交易平台、用电侧电力云等互联网+直连理念通过用电信息采集服务供应商逐渐引入电力系统。市场几近饱和,制造商转型用电服务商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加快营销计量、抄表、收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7]。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建设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其应用高级传感、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电能质量数据统计、线损统计分析,即时采集、掌握用户用电信息,发现用电异常情况,读店里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检测和控制,为实现阶梯电价、只能费控等营销业务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持。[10]近十年来在我国智能电网第二阶段推进的环境背景下得到飞速发展,整体覆盖率已达80%以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包括采集器、集中器、专变采集终端等设备的安装、调试与售后服务。由于我国普遍采用国电招标、监管的方式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的普及化,用电信息采集公司多偏向技术型制造公司,其中包括我国2015年国电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招标占有率第一名的新联电子(9.48%),第二名的威胜集团(8.83%)等。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国家电网降低溢价(2015年专变采集终端和集中器各个型号产品中标均价下降幅度基本都在10%左右),近年来依托国电招标形式逐渐扩大产业链条的用电信息采集公司纷纷亟待转型。由上图看见,国网用电信息采集设备招标量在2012年经历大增长后逐渐降低。国家改革市场份额持续缩水。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转型用电服务商。其中,南京新联电子通过募投资金的方式募集13亿专项资金用于“智能用电云”项目,共包括三部分:总部建设(网上云服务、平台建设)、用户侧设备生产及安装、线下服务网点建设。截止2016年5月,新电电子凭借“硬件免费”的强推政策下,“新联电能云”APP注册公司用户已达2400户。在竞争对手依靠硬件售卖的传统销售模式盈利时,新联电子已开始摸索未来盈利新思路。智光电气在2015年底拟募集不超过18亿元(包括发行费用)募集资金将用于电力需求侧线下用电服务及智能用电云平台项目(11亿)、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研究实验室项目(2亿)、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5亿)。除新联电子与智光电气等用电信息采集公司使用用电云平台突破源产业困境之外,作为中国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国电南瑞在拥有SEA3000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外,另建设具有云计算特征的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国电南瑞的全资子公司北京科东在国网系统内部开展交易平台建设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国内首个大用户全业务在线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该平台主要作为支撑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平台,科东具备了几乎是国内唯一的建设经验,面对后期面向社会的电力监测、调控智能化系统建设、电力交易市场建设均具有先发优势。大蛋糕与无处下刀大蛋糕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提出了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8],国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完善电力应急机制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发展电能服务业”。智能用电及分析平台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用户侧最重要一环,共分为用户端与云端两种形式。用户端的智能用电及分析平台主要包括采集器、集中器、230M专变终端、机房及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等,历经十余年发展已逐渐稳定并成型。但用户端的智能用电及分析平台所需造价较为昂贵、单体依赖性高、分析也较为不足。由是引发了电力云平台的进展方向。电力云平台建设主要依靠新联电子、
本文标题:制造商互联网转型服务商困境受阻-智能用电行业前景堪忧分析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50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