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前言1.1研究背景及意义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从古至今是处于主导地位。稻米的消费量在农产品之中处于首位,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民以食为天,所以稻米的消费需求特别大。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的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也最大。位居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之首。而且水稻分布范围很广,全国90%以上的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水稻种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南北方气候差异可以分成南方稻区和北方稻区,南方稻区面积达2670万公顷左右,北方稻区面积330万公顷左右。水稻的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近几亿农民的收入。我国生产的稻米首先是作为口粮消费的,约占总数的85%以上,其次是用于饲料生产与食品加工。我国约有19个省市区以米饭为主食消费,人口更达8亿以上,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稻米作为口粮消费的范围广,涉及人口多。据有关专家测算,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稻米的需求逐渐增加到年稻谷总产量再增加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因此,水稻的生产和丰欠情况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水稻生产并非只为负责中国的粮食安全,并且还有保证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增加稻民的收入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是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中心任务之一。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粮食市场面临很大冲击。世界贸易组织的绿色食品的高标准生产要求给国内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高纬度地区,是我国北方一季寒冷粳稻的主要产区,其产量和品质居北方稻区前列。农民的技术水平高,有良好的水质、气候、土壤,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病虫害相对少。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是北方寒冷稻作区优质稻谷的主要生产地区。可以说吉林省是在我国生产高档优质米的最好的区域,而且实践也证明我省生产的稻谷米质,整体上好于国内任何省份。所以,吉林省的粮食在中国有着很高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粮食的质量有很高要求。所以在吉林省发展优质的稻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也保障农产品安全,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吉林省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有利于优质稻米生产,然而过去吉林省水稻科研、生产一直以高投入多产出为目的,品种选育以高产为目标,稻米品质差,在国内外粮食市场无竞争力。近年来,吉林省虽然对优质水稻育种引起重视,由过去高产育种向产量与质量抗性育种转变,育成一批优质水稻品种,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育成的优质水稻品种多数是晚熟品种,多数品种抗逆性较弱,并且在食味上与日本的优质水稻品种相比还有一定差即,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质品种为数不多。现今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市场放开的局势下,吉林省水稻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实现农业增效、稻农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科研生产部门普遍关注的课题。而本文从省域角度和生产县域格局变化分析研究和了解吉林省水稻生产发展情况,从而探究吉林省水稻生产在全省粮食生产和全国水稻生产中的地位情况,分析出吉林省水稻生产的问题所在,为吉林省水稻生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1.2文献综述1.2.1关于水稻生产的研究1.关于水稻生产科技创新的研究。徐匡迪等(2002)认为,水稻单产的提高主要是靠科技的创新,靠研发和推广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就是靠科技不断的提高,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方福平等(2004)的研究表明我国水稻生产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时期,而相应的水稻生产技术也到了转型的时候,通过对影响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以及我国相关技术和技术推进手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技术转型的对策。程式华等(2009)分析我国现代水稻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了生产高效、营养健康、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水稻生产目标和新思路。2.关于水稻生产效率的研究。转变我国水稻生产的增长方式迫在眉睫,而水稻生产的生产率是受哪些因素影响及其变化趋势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是现阶段提高水稻生产率的主要研究方向。周宏等(2003)釆用1981-2001年的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共同分析出我国水稻生产效率以及各个区域变化趋势,认为我国这20年间水稻增长趋势较为平缓是受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大环境的影响,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水稻生产效率变化趋势呈华北——华中——华南依次递减的趋势。王明利等(2006)对1990-2003年我国水稻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测算,1990年-2003年这些年间我国水稻生产呈波动性增长,其中90年代中后期水稻生产幅度下降大,在1994年-1997年都是在10%以上的速度来增长,而自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回升的趋势。另一方面,水稻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部分;而水稻生产技术在90年代以来都比较稳定,反映出了技术效能的发挥也显示出了技术推广的有限性。田云等(2012)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水稻生产科技进步率进行测算,采用1991年-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年间,单产增长率只有20%左右的源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看出在以往科技进步并未发挥其重要性;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贡献率都在40%左右,其作用远远大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但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贡献率具有下降的趋势,未来的水稻发展是依赖于科技进步的。3.关于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朱德峰等(1997)分析了1949-1992年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动分析,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总产、单产以及水稻播种面积状况和变化特征等,提出单产提高主要是靠先进技术的引进,播种面积的提高主要是靠荒地的开垦,指出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靠水稻单产这个因素。张峭(2006)研究认为,近20年间我国水稻一直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主要的原因是水稻种植面积的波动性下降和水稻单产的不断提高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方福平等(2009)通过分析我国水稻生产的现实生产力、水稻生产能力和潜在地生产能力,探讨我国水稻生产一直处于波动性产出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我国水稻生产稳步前进的对策。王志刚等(2010)通过对全国18省46县水稻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现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有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品种多而杂和技术水平低等。而在限制水稻产量的技术因素中种子技术具有很大影响,其次是种植技术;自然因素是光和温度等因素影响较大。1.2.2关于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研究1.关于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李建平等(2000)认为最近一些年我国水稻生产格局并未发生过大的改变,南方水稻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但是相对于北方来说其产量优势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是我国水稻生产的几大产区,其中华南地区水稻生产份额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东北地区最近几年水稻生产份额不断提高。朱希刚(2003)认为我国水稻生产面积不断改变,其中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最近几年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北方的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黑龙江、吉林等地水稻生产面积最近几年在不断上升,我国水稻生产格局正在呈现新的变化趋势。王芳(2004)通过对我国籼稻主产区的调查研究发现江苏、浙江等地以及广东地区水稻产量以及种植面积正在不断的下降。王明利等(2005)通过分析我国粳稻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和生产格局变化,测算出不同地区粳稻生产的比较优势、地区优势和技术优势等等,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人们对于粳米的消费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生产区域由秦岭—淮河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粳米生产趋势扩大是由于粳米需求和消费量的扩大所引起的,而且随着地区间的交流和贸易的密切往来,地区间的文化、饮食、风俗习惯也在慢慢的融会贯通,因此导致稻米消费的一致性。钟甫宁等(2007)通过对20年水稻生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水稻生产最近这些年地区格局变化明显,整体上讲水稻种植面积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从格局上来讲,以生产稻米为主的传统地区——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等呈现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呈现出了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具有大幅度的增长。展进涛(2009)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周期以及波动情况运用趋势分解模型和谱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水稻生产呈现的波动性趋势是南方水稻生产呈现的波动性趋势的主导力量,并且传统的水稻生产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下降较为明显,而北方水稻生产无论是在水稻种植面积还是在水稻种植产量上来说都具有大幅度的提高,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王伯伦等(2009)着重研究北方水稻生产的现状,运用动态分析法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尼尔基水库的建设实施,刺激了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等地的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但是由于北方水资源还是相对较为短缺,因此北方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水稻产量还是存在相对的不稳定性。2.关于水稻生产的时空影响因素研究。刘顺飞(2007)将全国分为6个水稻生产区,描述了各区域水稻播种面积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得出工业化、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会导致的水稻播种面积减少以及水稻自身和主要替代作物的单位面积净收益是水稻播种面积比重调整的主要因素。胡忠孝(2009)将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与耕地面积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变化进行对比,认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与种植结抅调整有关,而且这种结构调整主要是在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之间进行。徐萌等(2010)通过对水稻主产省区水稻产量占全国水稻总产量的比较生产指数分析发现,中国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呈现“由南向北”的变迁趋势,进一步构建局部调整模型得出,“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稻生产规模和非农就业。杨万江等(2011)基于1978-2009年中国各省(市、区)水稻生产的面板数据,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轨迹,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水稻生产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由南向北变动轨迹十分明显,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变化与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概面积、水稻单产和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非农就业机会呈显著负相关。王紫露(2012)从宏观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微观的水稻相对经济效益两个层次讨论了影响水稻种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但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同时水稻生产的重心逐渐由南方向北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证明,除东北地区外,影响水稻生产发展的经济因素中,人均GDP和替代作物与水稻相对净收益的比率对各地水稻播种面积产生消极的影响。程勇翔等(2012)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1.2.3关于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研究方福平等(2004)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以及稻米在粮食消费中的重要性,提出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宏观政策目标,并且在对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若干宏观政策以及优质优价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推进我国水稻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供给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过渡,推进稻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收入的基础上,稳定稻农收入;适时将早稻纳入期货交易市场体系,稳定早稻生产。虞国平等(2009)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我国近几年来水稻生产、市场供需、贸易和价格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水稻继续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我国水稻生产的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
本文标题:关于水稻生产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6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