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对策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对策湖北省统计局2010-06-2508:51:56[内容提要]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市,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6省2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加快长江经济带政策的出台,新一轮长江流域开放开发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长江流域各省市也积极推进沿江地区开发,如长三角地区的开放开发、皖江经济带的开发、川江经济带开发等等。湖北应审时度势,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顺应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新趋势,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在长江流域开发开放中赢得湖北应有的位置。一、全面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势在必行(一)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莱茵河,全长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德国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这些国家先后对大江大河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大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为沿江开发而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城市。长江沿岸开发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的沿江开发程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加快对长江沿岸的开放开发已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构架已日趋明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是由“点”到“沿海”再到“沿边”的战略布局,至于长江经济带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部分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内涵是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连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经济区。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与此相适应,长江沿江各省也纷纷将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转向临江城市或地区,并确定各自的战略开发区域,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遥相呼应。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至此,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体——长江经济带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三)当前面临的新形势也迫切需要加快对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一是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对我国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造成很大影响,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尤显重要。长江的中游、上游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中国区域发展应该进入沿海沿江并重的时代。“强弓”还需配“利箭”。二是三峡工程的建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取得了救洪救灾的最后胜利。尤其长江两岸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困扰,严重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三峡工程的建设,特别是随着2009年最后一台机组的投入运行,整个工程全面竣工,水害变成了水利,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环境更加美好。三是长江两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为开发利用长江经济带提供了较佳的硬环境。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焦柳、成昆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沿岸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码头、桥梁经过多年的建设,已不断完善,为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二、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和战略地位(一)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全国高密度的经济走廊之一据统计,2008年长江经济带6省2市(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下同)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4%;常住人口4.32亿人,占全国的3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75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455亿元,占全国的33.1%;完成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356亿元,占全国的32.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占3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海关出口分别为46008亿元、35198亿元和465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31.1%、32.4%和32.6%;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全国的32.9%和33.0%。(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见表1)表1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全国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占全国比重(%)常住人口(万人)1328024316832.5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96013814.4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0670994553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2864593563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4816746008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084883519832.4出口(亿美元)25616813331.6货运量(万吨)258741385173932.9金融机构贷款(亿元)3033959211630.4——农业优势明显。长江经济带处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充足。土质优良,兼有南北农业之利,适宜粮、棉、油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是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长江经济带上有天府粮仓的成都平原,中有两湖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下有鱼米之乡的太湖平原和三角洲水网地带,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以占全国1/4的耕地面积,提供占全国32.8%的农业产值,33.3%的粮食,22.9%的棉花,39.9%的油料,34.5%的肉类,29.3%的水产品。其优越的农业条件,发达的农业基础,不仅强有力地支撑了长江经济带自身的经济发展,为其工业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且也对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表2长江经济带农业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耕地面积农业产值粮食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占全国比重25%32.8%33.3%22.9%39.9%34.5%29.3%——工业基础雄厚。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发达区,是我国加速工业化进程的优势区。新中国建立以来,长江流域始终是国家工业化的重点建设区,经过60年的开发和建设,流域地区已形成许多国家级的钢铁工业基地(如宝钢、马钢、武钢、攀钢等)、有色金属基地、机械电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建材工业基地等,成为我国现代产业最为密集的优势区之一。表32008年长江经济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占全国比重产量占全国比重汽车(万辆)35638.1%粗钢(万吨)1488029.7%钢材(万吨)1809230.9%发电量(亿千瓦时)938727.1%水泥(万吨)4605132.9%农用化肥(万吨)194932.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15154430.5%2008年,长江经济带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1544亿元,占全国的30.5%。在工业39个大类中,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表4长江经济带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居前10位的产业行业占全国比重(%)烟草制造业39.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9.0通用设备制造业38.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8.1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7化学纤维制造业37.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36.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4.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4.82008年长江经济带39个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亿元)、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亿元)、纺织业(7017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亿元)。表52008年长江经济带行业总产值居前10位的行业行业产值(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668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82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69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0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256通用设备制造业8940电力、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6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04纺织业7017农副食品加工业5694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工业产业基础雄厚,集中布局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械、电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地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明显,新兴工业化进程加快。(二)长江经济带是资源富集带,开发潜力巨大1.水资源。作为现代经济战略性与生命性资源之一的水及水能资源的富集,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性和战略性资源,而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长江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洪湖五大淡水湖泊,盛产众多的鱼类及水产品。长江不仅支撑了区域内占全国1/3人口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具备了向干旱缺水的北方提供淡水的条件,具有全国性的战略价值,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水北调工程即为最好例证。长江不仅具有航运、灌溉、水产、旅游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为沿江产业带建设,尤其是高耗水、高耗能、高运输量的重化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保证。表62008年长江经济带水运运输情况水运货运量水运货物周转量水运客运量水运旅客周转量长江经济带绝对额(万吨)占全国比重(%)绝对额(亿吨公里)占全国比重(%)绝对额(万人)占全国比重(%)绝对额(亿人公里)占全国比重(%)14884350.522017.843.8643231.617.729.92.矿产资源。在全国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中,长江流域有150多种,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尤以有色金属矿藏最负盛名,其中钒钛矿藏储量占全国的90%,位居世界前列,莹石、芒硝、石棉石占80%以上,天然气占60%,铜、钨、锑、钴占50%以上。3.旅游资源。长江流域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省级以上名胜风景区100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数万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1/3以上,上有巴山蜀水旅游线,中有三国、三峡、武陵源旅游线,下有钟山、黄山、庐山旅游线。4.人力资源。2008年,长江经济带8省市有人口431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人口密度是全国的2.26倍,共有就业人员24496万人,占全国的31.6%,在岗职工人数3194.4万人,占全国的27.7%。约有8000万农民工在各地务工,人力资源极为丰富。5.智力资源。长江流域地区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较高,人才荟萃,智力资源丰富,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
本文标题: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6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