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加速度随合外力物体质量的变化函数图线(20121223)
加速度随拉力、物体质量的变化函数图线GNFf在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小车实际上受四个力: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阻力。我们可以把木板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没有受到拉力时恰能够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就是用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这时再加拉力,小车的加速度就只由拉力而产生了。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就等于细线的拉力。F1、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让小车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细线的拉力。怎样测细线拉力的大小?测钩码的重力mg。Mmaa在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小车受到的拉力F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mg,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并测出拉力。在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小车受到的拉力F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mg,FMmaa如何测出小车的加速度?即:F≈mg。1、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关系先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拉力F取几次不同的数值,测出每一次小车的加速度a,得到几组数据(ai,Fi)。怎样才能直观地反映出a与F是否成正比呢?用DIS实验来测小车的加速度可以借助图象:用横轴表示拉力F,用纵轴表示加速度a,若加速度随拉力的变化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可以说明a与F成正比。实验测得的每组数据(ai,Fi)对应图象中的一个点,根据这几个点就可以连出加速度随拉力变化的图象,并根据图象作出a与F是否成正比的判断。研究表明:对质量相同的物体来说,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a∝FaFOa1F1F2a2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保持拉力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测得几组数据(ai,Mi)。以1/M为横轴,以a为纵轴,若所得图线为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a与1/M成正比,怎样才能从图象上反映a与M是否反比呢?也就是a与M成反比。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力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a∝1/Ma1/MO结论:M一定时,a与F成正比。F一定时,a与M成反比。3、牛顿第二定律总结上面的结果,我们对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得到下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牛顿第二定律也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上式可改写成等式为:F=k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这就是:a∝F/M,或者a=kF/M。注意1:式中的k是比例常数。即:1N=1kg·m/s2。F=kMa。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可以使k=1,从而使公式简化。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制单位,则k=1,上式简化为:F=Ma注意2: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都是有方向的。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方向与拉力方向是一致的。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注意3:实验中小车所受到的拉力,实际是小车所受到的合外力。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公式中的F表示外力的合力。这样,牛顿第二定律可进一步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成正比,跟物体成反比,外力的合外力质量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写成公式就是:F合=ma。注意4:F=Ma中的F与a是瞬时关系,注意5:细线的拉力不等于钩码的重力,即F是在某一瞬时所受的合外力,a是在同一瞬时的加速度。当F改变时,a也立即改变。二者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只有在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细线的拉力才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FMmaamgF细线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吗?对钩码受力分析:钩码受重力mg、拉力F。由于加速度竖直向下,所以Fmg根据定律:小车加速度:a=F/MmgFam钩码加速度:MFmgmMFMmaamgF细线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吗?MFmgmM11FmgmM当mM时,(m/M)→0F≈mgFMmaamgF细线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吗?MFmgmM当m接近M时,Fmg。在M一定时,a-F图线还是直线吗?aFO由于实际上的拉力比测得的钩码重力小,所以,a的测量值要小些。而随着F的增大,加速度a随之增大,拉力与钩码的重力的差就增大,加速度的实际值比理论值差别就增大。在M一定时,a-F图线还是直线吗?同理:在F一定时,a-1/m图线还是直线吗?a1/MO由于实际上的拉力比测得的钩码重力小,所以,a的测量值要小些。而随着M的减小,加速度a随之增大,拉力与钩码的重力的差就增大,加速度的实际值比理论值差别就增大。小车受到的拉力变小,且越来越小。而加速度用ΔV/Δt来定义和量度,但与ΔV和Δt无关。如:物体受力的瞬间,ΔV=0,但有a。回答: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取决于F/m的值。问题4:加速度a的表达式有两个:一是a=F/m;二是a=ΔV/Δt。这两个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本文标题:加速度随合外力物体质量的变化函数图线(201212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7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