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关于血浆前处理问题-0724
血液样品预处理液-液提取时以下有机溶剂对空白血浆提的比较干净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醚,异丙醇,正己烷,环己烷最好能提供有关证明,如果是几个有机溶剂以不同配比做的提取液也可以的。谢谢首先你要明确,所要分析的化合物的极性。如果是大极性的就要用乙醚,异丙醇,正己烷,环己烷;如果是小极性的就用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总体来讲:1、氯仿,二氯甲烷做萃取剂血样内源物质干扰少。但是容易产生乳化现象(如果乳化,你的样品就要重新做了),还有毒!2、乙酸乙酯做萃取剂血样内源物质干扰中等吧!是比较理想的萃取剂!3、异丙醇做萃取剂血样内源物质干扰大!但对皂苷化合物萃取较好!4、我自己的试验中,以氯仿,二氯甲烷作溶剂,感觉很好,就是有乳化,但是加入10%的乙酸乙酯后就好了!当然乙醚也可以,但是考虑到它的挥发太快,就没用!5、正己烷,环己烷自己没用过,但是同学用来萃取他汀类药物还是不错的!液液萃取是比较干净的,相对于蛋白沉淀。只要萃取剂的纯度(至少分析纯以上)达到要求,干扰一般不会是问题,特别如果检测器是MS,它的选择性很好。常见LLE萃取溶剂极性:甲基乙基酮:4.7;乙酸乙酯:4.4;MTBE+5%乙醇:3.2;乙醚:2.8;MTBE:2.5;氯丙烷:1.0;正己烷:0。数值越大,极性越强。最好用固相萃取,真得很好。半个小时搞定一批24个。上面已经把理论上的使用方法说的很详细了,实际中你要根据你的药物的性质选取合适的,兼顾药物本身的提取率和血浆内源杂质的干扰,先从理论上选取几个比较合适的,再实际处理样品验证下,找最合适的。是否萃取率高,一个要看你的化合物性质;真正确定的方法还是你自己预试,拿空白血浆加入已知量的药物,萃取做HPLC了.(如果是大极性的就要用乙醚,异丙醇,正己烷,环己烷;如果是小极性的就用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应该是大极性的就用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如果是小极性的就要用乙醚,异丙醇,正己烷,环己烷吧!如果是大极性的就要用乙醚,异丙醇,如果是小极性的就用正己烷,环己烷;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适合于中等极性。乙醚易将血浆中的极性物质提出来,提取的样品比较脏;异丙醇起沉淀蛋白的作用;环几烷比较安全,对于极性小的药物效果比较好;乙酸乙酯对极性大及小的物质都有一定提取效率,一般首选用其提取作初步摸索;一般情况坚决不用氯仿、二氯甲烷,毒性大,又不容易吹干,做最最候选。。一天一点收获——关于丁香园里的血浆处理方法帖子汇总2009年01月07日星期三14:43昨天晚上实验了给老鼠取血的过程,后面的血浆处理还没有做,感觉自己一个劲地在赶实验,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扎实,所以今天下午上了丁香园药动版看了许多帖子,学到了不少知识,希望能在后面剩的不多的实验中,能够顺利完成。目前还差血浆处理和老鼠给药两个步骤没有操作过。理论应该和实践是并进的!最近要抓紧时间,争取在寒假前把分析方法建好,论文框架搭好,同时还要看公务员书。这就是我的计划。一【求助】血浆加提取液,离心后直接取上清液进样,这种血药检测方法怎么回算出血药浓度?RT,不少文章都用到这种方法,比起取上清吹干后再用一定量的流动相溶解残渣的方法,这种方法似乎无法准确推算血药浓度,因为离心出来的上清液显然不是原来的提取液+血浆的体积了,请问这种方法怎样推算出具体的血药浓度呢?1,用对照,空白血浆加入已知浓度对照,同法操作,峰面积和样品峰面积相比,就能算出样品浓度。注意我说的同法操作。2,体内药物分析的精度往往会差一些,因为常多步提取等,故常加入内标物来减少误差。谢谢楼上回复,我想算的是加样回收的回收率,我是这么做的:回收率组我是用空白血浆+一定浓度的药物标准品,处理得上清,进样,对照组先用空白血浆,处理,得上清后,再加一定浓度的药物标准品,进样,以对照组峰面积为100%回收率峰面积,再与回收率组峰面积相比较,考察回收率。二药代动力学试验常用的组织前处理方法1.样品均匀化对于生物样品,应在测定前混合均匀,以免造成测定误差。可置涡流混合器上混匀,血浆样品往复振摇亦可达到均匀化的目的。对粪便、肌肉和组织等固体样品都存在均匀化这一问题。对含有不溶性组分的样品(例如组织和粪便),须将样品进行匀浆处理,以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同时还应注意取样的代表性问题。2.去蛋白处理生物样品如血浆、血清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它们能结合药物,因此对于某些药物的测定,必须先将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之后再作进一步处理。通常去蛋白过程是将蛋白质变性处理后,把与蛋白结合的药物解离出来,离心分离以除去蛋白。目前已有很多去蛋白方法可供使用,但使用各种方法之前应了解该方法是否会导致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发生分解或影响药物的提取等。通常除蛋白的方法是在含蛋白样品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或变性剂,使蛋白质脱水而沉淀(如有机溶剂、中性盐),有的是由于蛋白质形成不溶性盐而析出(如高氯酸),离心后取上清液用于分析。甲醇、乙腈、丙酮和乙醇是沉淀蛋白常用的有机溶剂,中性盐可用氯化铵等。无机盐沉淀蛋白是可逆的,即将蛋白稀释后仍具有生理活性,而有机溶剂和酸类沉淀的蛋白是不可逆的。也可用透析法与超滤法除去样品中蛋白。3.被测组分的提取生物样品中被测组分一般需提取后才能进行色谱分析,这一步骤包含了样品的净化与浓缩。提取方法和提取条件的选择是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紧密相关。3.1液-液提取液-液提取是经典的提取方法之一,它基于被测组分在不相混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在提取过程中,水相的pH是重要的参数;一般弱酸性药物可加入一定量的酸,弱碱性药物可加入一定量的碱,使药物以分子状态存在,有利于有机溶剂的提取效果;在液质联用中,必须使用可挥发性的酸和碱,如盐酸、甲酸、乙酸、氨水等。有时加入一些强离子的无机盐(如氯化钠),利用盐析作用,能促进组分进入有机相。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溶剂可提高选择性。一般可选用乙酸乙酯、乙醚、二氯甲烷、氯仿、正己烷、甲基叔丁基醚、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及其不同比例的混合物进行提取。液-液提取可用于水为基质的样品中非极性或弱极性组分的提取,液液提取可用氮气吹干,残渣可用与色谱方法相适应的溶剂溶解后进样。键合硅胶固相提取的一般操作步骤如下:①以适当强溶剂湿润固相提取填料使其溶剂化;②以弱溶剂通常是水或缓冲溶液洗涤填料,使其达到良好的分离状态;③将溶于弱溶剂常是缓冲溶液中的样品加到固相提取柱上;④以强度适当的弱溶剂,如含有少量甲醇的水或缓冲溶液,洗涤、除去基质或干扰组分;⑤用强度较高的溶剂洗脱待测组分,收集洗脱液,直接或适当浓缩后进行色谱分析。为了确立最佳固相提取条件,使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准确度和重现性,在实验、实践中应当从下列各方面着手:首先要研究待测组分(药物等)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这些性质选择合适的固相提取剂,然后根据待提取组分的性质和已选用的提取剂来选择洗脱剂;再了解样品基质的性质,这有助于选择上样前固相提取剂的平衡溶剂、样品溶剂和消除杂质用的洗涤溶剂,最后进行回收率试验,考察提取的完全程度。3.【求助】离心后怎么进样血浆加入内标和沉淀剂后,共250ul,这么小的体积,高速离心后的上清液怎么进液相?直接用进样针吸会不会把沉淀吸进来?10000转以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把上清液转移出来,再10000转以上离心,进样.也可以吹干后,用流动相溶解,过膜或10000转以上离心,进样.一般生物样品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蛋白沉淀法,用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或强酸(高氯酸)将蛋白沉淀下来,离心后将上清液取出来,氮气吹干,这种方法提取率较高,一般都在90%以上,另一种方法是液液萃取法,即用有机溶剂将药物从生物样品中萃取出来,就是楼主所使用的方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乙醚,乙酸乙酯,正己烷,异冰醇,二氯甲烷,氯仿,有机溶剂的选择是根据与药物的极性相近的。如果楼主用氯仿的回收率不高,不妨可以多换几种有机溶剂来萃取,选择一种回收率最高最稳定的条件来提取,同时萃取时也可以根据你化合物的酸碱性适当地加一些酸或碱来提高回收率。吹干一般是用氮气吹干,但如果你测的这个化合物很稳定,不容易被氧化的话也可以用空气吹干。我认为你先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1.药品是否稳定2.药品的流失是因为提取?还是因为吹干?还是因为吸附?提取:在待测物理化性质的基础上,你可以多换几种提取试剂吹干:用标准品溶液直接吹干吸附:用EP管和玻璃管分别试一下平行多次确定的是哪个环节的问题再想对策对于氮气吹,我有几点体会:1、样品是否要浓缩;一般血药的浓度都是很低的,但是有些由于灵敏度大,所以很少的量也能测出来;2、氮吹的目的;一是加速浓缩的速度,二是防止样品的氧化。但是我在实验室看到的,有些同学把通气量开到最大,希望缩短浓缩的时间,但样品都全部被吹出来完了,这样还能有较高的回收率么?在防止氧化方面,更是要把通气量调节到合适的档位就ok了。像我一样,一次有上百个样本,氮气吹得真是心痛呀~3、加热的温度;一般血样中多少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而蛋白在60~70℃下会不可逆的凝固。这样,如果温度太高,一方面可能使药物加速分解,再就是蛋白凝固后,大量的吸附药物,使回收率不太高;在药物稳定的前提下,我还是建议加热温度控制在40~50℃为宜。以上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使用甲醇沉淀,因为如果灵敏度够的话可以考虑直接进样分析.当然,如果灵敏度不能满足要求的话,就要进行浓缩了,复溶溶剂可以用流动相.一般来说乙腈的沉淀效果要比甲醇好一些(因此加入的体积可以少一些),如果考虑直接进样的话,可以用乙腈做流动相和沉淀剂.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楼主既然是直接拿甲醇沉淀蛋白,估计是因为被测物质极性大所致,所以液液萃取未必适合。离心后取上清液肯定是要定量取的啊!最后一步可以尝试把甲醇换成流动相复溶,这样可以避免溶剂峰的干扰,还有上清应该定量取看来样品中浓度不是很高,所以需要浓缩才能进样检测啊。lz有没有加内标呢?这样的操作应该加内标做参照会好一点。你所说的值好不好是从什么角度来看的呢?会不会是没有加内标,而在取上清和复溶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入误差导致的呢?还是基质产生的干扰?或者是检测方法还摸的不够完善?取上清肯定要定量。你样品浓缩的挺多,至少用4倍量甲醇,如果觉得甲醇有些多,可以用2-3倍的乙腈沉淀,其实如果可以用0.5ml的血样的话,建议楼主采用液液萃取法萃取样品。。。这样样品干净,对仪器和色谱柱相对较好,方法的耐受性好!根据药物的性质一般可以采取蛋白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蛋白沉淀法直接加入蛋白沉淀剂(有甲醇等有机溶剂,酸,盐等,三氟乙酸用得较多),离心后直接吸取上清液进样;提取法加入有机溶剂,涡旋仪上提取几分钟,离心,定量取上清液置干净试管中,再用氮气40度左右吹干。用压缩空气易带进杂质,所以还是建议用氮气吹干如果用沉淀蛋白,就要看看你的药物灵敏度是否可以达到,可以用甲醇试试或者高氯酸也可,主要是沉淀完后上清直接进样可否检测到,如果不行可以考虑吹干取出的所用上清,再复溶进样,(甲醇可以这样作),否则灵敏度低就不好了。中药药动学血样预处理方法血样一般均需经过适当的预处理才可用于分析,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有机溶剂加入萃取法,包括液-液萃取和沉淀蛋白法。无论是单味药(常称为小复方)制成的注射液还是多味药组成的复方,均大量可见用此种方法。但该法不仅浪费有机溶剂,造成环境污染,且费时费力。日本学者[1,2]提出采用快速流动馏分技术:所用装置由3个连接的玻璃柱组成,内装硅藻土,不同的pH洗提液流过,得到不同的馏分后进行测定,并应用此项技术进行了小柴胡汤等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可依次提取并检测多种有效成分或代谢物。国内黄熙等[3]报道了方剂血样预处理的简单方便的新方法水浴法,有别于其它各种预处理方法。该法为:于1mL含药血清中加入内标,涡旋混匀15s,100℃水浴10min,用超微型搅拌器搅拌1min制成匀浆,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直接上机进样。复方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能耐受长时间的沸水高温和水解作用,水浴法提取时,这些成分在体内和体外所处环境基本一致,且血清中源自复方的成分以水溶性成分为主,兼有
本文标题:关于血浆前处理问题-072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7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