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
第十章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三农问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三农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在发展三农的同时减少三农。只有减少三农,才能最终发展三农。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地升级,但是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不能说明农业在发展中国家不重要了。农业产值下降的同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早就开始对农业进行保护,而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是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没有农业基础的工业,好比是沙漠上的蜃楼。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不能有效的保护农业。因为多数人保护少数人的政策容易实施,少数人保护多数人的政策则很难有财力实施。农业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越大,农业产值比重越大,越不可能对农业进行保护。相反,还需要农业的支持,其他产业才能较快的发展。依靠自身的力量,农业绝对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机械化、化学化、自动化,都必须有发达工业的支持。不过,在短期内,总是能够找到促进农业自我发展的某些捷径。本章提要在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非常显著,本章首先分析了农业产业在产品、市场、资本、外汇、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接着分析了农业份额不断下降的趋势。然后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进行了解释,农业具有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所以必须通过增加投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政策保护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措施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本章对于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进行了介绍,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和发展现代农业、安全无公害农业的对策。最后本章介绍了农村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第一节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基础产业。对于农业产值和农村人口都占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控制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具体地说,农业的优先起动,在提供产品、提供市场、积累资本、提供劳动力和创造外汇收入等5个重要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产品贡献农业为国民经济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产品。这些产品不是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就是工业经济发展原料和材料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对粮食需求的增长,国民经济的起动和健康发展就要受到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和温饱就得不到保证,工业部门就会因原材料供应短缺而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严重的粮食短缺还有可能导致饥荒及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稳定。2.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还是国内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农村人民所需要的服装、家电、各种日用工业品,以及化肥、农药、农机、农具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为本国的轻工、纺织、制造、化工等行业的发展创造着市场条件。没有农村的广大市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3.资本贡献自发的农业剩余积累是国家或个人通过市场渠道,根据各自的意愿所进行的资本逐步积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农业剩余越多,资本积累的也越多,资本积累的速度也越快,资本积累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4.外汇贡献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发展工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这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工业落后、产品质量差、工业自身难以出口创汇的情况下,出口初级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的重任又落到农业部门身上。通过农业出口来换取外汇,可以加快外来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利用农业出口创汇,可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本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发展。5.人力资源贡献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农村盈育着各种类型的人才。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民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善良正直、乐于奉献等优良素质。来自农村的广大劳动者,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二、农业份额的下降1.农业产值比重的下降随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由左图可以看出,在过去的50年里,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GNP的增长速度。2.农业就业比重的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农业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尽管各国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幅度各不相同,但下降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3.产业结构变动理论(1)库兹涅茨部门结构变动理论。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推进,农业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显著下降,工业部门的份额显著上升,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份额明显上升。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所占的比重越高。人均国民收入越低的国家,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越大,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农业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发达国家为工业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小。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非农化进程,这势必导致农业份额的下降。(2)钱纳里结构调整理论。在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大国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要比小国高,大国资本积累率也比小国高。当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初级产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大,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初级产业产出份额持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产出份额持续上升。当人均收入为1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为45%,工业产出份额为15%;当人均收入为500美元时,初级产业产出份额为20%,工业产出份额为28%。在发展中国家,农业份额的下降就意味着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3)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当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只把增加的收入中,比原来较小的部分用于购买食品,而把更多的收入用于购买其他非农商品。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对于农产品要比其他非农产品要小得多。所以,导致农业份额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对下降。(4)农业比较优势的下降。农业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过去需要很多人搞饭吃,才能够养活少数人的现象,逐渐不存在了,现在一个人可以养活几个人。同时,与非农产业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较慢,从而在生产率上面不再具有优势。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要低于其他非农产业劳动者,必然向收入高的产业流动。三、农业的基础性比较而言,农业经济活动有着更为突出的外溢性(Externalities)。突出表现在:健康发达的农业将会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外部效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农业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的近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特征,农业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提供着丰厚的外部经济效益。中国农业仅通过农产品的市场化供给一项,每年产生的总的外部经济效益至少在2000亿元左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积累、投入水平低和缺乏就业门路的情况下,农业仍然是就业最为集中、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承担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就业负担。2.农业巨大的外部社会效益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人类生存之本、衣食之源,是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根基。任何形式的经济发展,都是以人力资源的再生和人们劳动能力的维持为基本条件。农业生产不发展,食物供应就会出现短缺,为获取食物人口就会流动迁徙,社会安定就会受到威胁,国民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就会被打乱。没有农业的健康发展,就没有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先进发达的农业,就不可能有先进发达的国民经济和第二、第三、第四产业。3.农业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生态条件看,农业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主要产业,没有良好农业生态系统对人类所需水、空气、氧气等基本生存条件的维系,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人类自身的长期生存也是不可能的。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覆盖范围最大的生态系统,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全、稳定的农业生态结构,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强大生态功能,从而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巨大的外部生态效益。四、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对策1.增加投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倾斜,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应对农业产生外部效益进行补偿,通过价格支持、成本补贴、退耕还林、还草投入等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赢利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创新能力。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农村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居民最低收入保障机制,降低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加强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从而达到持续发挥农业外部效益的目的。2.建立农业政策保护体系应加强农业政策保护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政策保护力度;加快农业资本积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能力,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确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的健康发展。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保持农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保持农业巨大外部效益得到持续发挥的基本条件。通过积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加强农业产权制度建设,调动广大群众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在强化农业外部效益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节改造传统农业一、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改造传统农业(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T.)于1964年提出的。他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传统农业的地位、性质提出了新的见解,从理论上阐述了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意义。并且首次从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角度,指出了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启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基础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在理论上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原因一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技术水平长期不变;二是生产者对各种投入要素的偏好和动机保持稳定。这两方面原因的共同存在,使传统农业具有了很强的封闭性。这种状态一旦形成,任何外界新因素的加入不但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低稳态的传统农业很少发生严重缺乏效率的资源配置。虽然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低,但相互的搭配和配合却十分有效。传统农业内部是充分就业的,不存在劳动力的过剩。他竭力反对二元结构理论把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劳动生产率看作为零或小于零的观点。2.改造传统农业的基本途径(1)生产要素技术化。技术要素存在于具体的生产要素之中,不能脱离其他生产要素而独立存在。只有这种全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打破传统因素的束缚,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变。(2)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生产要素的技术化,为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创造了条件。新生产要素的引入和投入量的增加,可以发挥要素技术化的外部效益。这样传统农业就无法摆脱外来因素的刺激,从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全面转变。传统农业的转变,实质上就是建立在农业技术全面进步基础之上的生产力的质的飞跃。(3)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舒尔茨重视生产要素技术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力投资在农村经济启动中的重要作用。舒尔茨直接指出,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劳动技能武装起来的农民,才是改造传统农业、启动农村经济的根本力量源泉。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具主导性和最可技术化的因素。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和掌握,才能有效地转变为生产力。进行人力投资,是启动农村经济的最有效途径。应大力提倡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文化科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积极作用。二、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的含义现代农业,不同于长期承袭的传统农业,也不同于人们日常所知的常规农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农业,
本文标题: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温州大学,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