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劳动安全培训2013-4
劳动安全培训江村车站2013年4月安全发展国泰民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保障安全1•前言•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加强2007年劳动安全工作的通知》(广安发[2007]2号),要求各单位围绕集团公司劳动安全控制重点,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开展危险性评价,确定关键点,按站段、车间、班组、岗位、人员、环境等进行分级,逐级确定劳动安全关键点,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六有”(有关键点、有控制措施、有责任人、有检查频次、有检查记录、有整改消号记录)要求进行控制,达到层层保安全,人人来控制的目的。2•劳动安全关键点(或劳动安全关键作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事故,并能使人员造成死亡或重伤,设备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场所(或作业)。•劳动安全关键点,如:隧道、桥梁、弯道、道岔群、锅炉房、变配电所、起重吊车、高处作业场所等生产现场。•劳动安全关键作业,如:线路、信号设备的维修、巡视作业,调车作业、乘务作业、接触网作业、检车作业、高处作业等,以及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3•危险性评价(风险评价、或安全评价)定义:•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4•目录•劳动安全关键点(关键作业)控制管理•第一节危险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第二节安全评价(危险评价、或风险评价)•第三节风险控制(对策措施)5•第一节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一、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四、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五、调车伤害原因分析6•第一节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一、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7•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生产中存在着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就会•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一旦失去控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8•(1)危险有害物质•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2)能量•工业化生产离不开各种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正常情况下,这些能量为生产、生活服务,非正常情况下,能量就会成为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或发展为)事故。9•3、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的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原因间接原因:管理缺陷10•1)直接原因•(1)物的不安全状态•①缺乏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或这些装置有缺陷。如无防护、防护不当或防护装置有缺陷;•②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如设计不合理、强度不足、异常状态运行、维修不当等;•③缺少个人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有缺陷;•④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如照明、通风、空间、堆放等问题;•⑤其他不安全状态。如操作工序、交通线路配置、存放物品等问题。11•(2)人的不安全行为(有意或无意的)•①误操作、忽视安全警告;•②人为因素导致安全装置失效;•③使用不安全的设备;•④操作方法不正确;•⑤其他。如物品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处于不安全位置、未停机维修、有分散注意力行为、未使用个人安全防护装置、穿着不合乎安全要求、紧急情况处理不当等。12•2)间接原因(是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1)技术方面的原因。如设计、安装、维修等错误;•(2)人员安全素质方面的原因。如培训、教育不到位;•(3)管理方面的原因。如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层不重视安全等•(4)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如健康状况欠佳、心理状态不良等。13二、危险有害因素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6、其它危险、有害因素。14•(二)、参照事故类别分类•1、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爆破;(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它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它伤害。15•2、参照“事故分类标准研究”分类(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与国际接轨的从物理力学角度的分类,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1)坠落、滚落;(2)摔倒、翻倒;(3)碰撞;(4)飞溅、落下;(5)坍塌、倒塌;(6)被碰撞;(7)轧入;(8)切伤、擦伤;(9)踩伤;(10)淹溺;(11)接触高温、低温物;(12)接触有害物;(13)触电;(14)爆炸;(15)破裂;(16)火灾;(17)道路交通事故;(18)其它交通事故;(19)动作不当;(20)其它。16•3、参照《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类(1987年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联合颁发),将危害因素分为以下7大类。•(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7)其它危害。17•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1、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范围•即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揭示系统的安全状况及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其识别的主要范围有:•(1)物质危险的辨识;•(2)生产过程的危险辨识;•(3)设备或装置的危险识别;•(4)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5)储运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6)重大危险源的辨识。18•2、铁路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1)主要危险因素•(1)机车车辆伤害(铁路交通事故);•(2)触电伤害;•(3)起重伤害;•(4)高处坠落;•(5)机械伤害;•(6)物体打击;•(7)火灾;•(8)爆炸(锅炉、压力容器爆炸);•(9)坍塌;•(10)中毒和窒息。19•2)主要有害因素•(1)高温危害(露天作业);•(2)粉尘危害;•(3)毒物危害;•(4)噪声危害;•(5)辐射危害。20•四、机车车辆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列车冲突无防护•防护缺陷•与人相撞防护不当•列车伤害避车缺陷未下道•钻车被轧下道不及时•机车车辆避车安全•伤害车上坠落距离不够••调车伤害21•五、调车伤害原因分析•(一)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固有的也有潜在的,主要有以下6个:•1、调车场地不平整;•2、照明不良;•3、高站台作业;•4、站内或专用线无人看守道口;•5、设备或物料侵限;•6、安全带损坏。22•(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由于知识缺陷和生理心理缺陷等原因,往往造成有意或无意的不安全行为,即违章违纪违劳。在调车作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以下28个:•1、盲目横过线路;•2、作业中身体侵入邻线;•3、穿越“危险天窗”;•4、车辆运行中进入车档作业;•5、停车未设防护进入车档或“危险天窗”作业;•6、上下车地点选择不当;•7、超速上下车;23•8、迎面或反面上下车;•9、运行中上下内燃、电力机车;•10、在站台上车未停稳上下车;•11、在车梯上探身过远;•12、在机车脚踏板上双手离把;•13、跨越车辆;•14、骑坐车帮;•15、在棚车车顶或装载超出车帮的货物上站立、行走;•16、在装载易窜动货物的车辆间或货物空隙间站立、坐卧;•17、两人及以上站在同一闸台、车梯或机车一侧踏板上;24•18、经站台时,站在低于站台的车梯上;•19、在货场、专用线溜放调车作业;•20、使用手闸未按规定选闸、试闸;21、上闸台作业未系安全带;•22、上车前未确认脚蹬、车梯、扶手、踏板的牢固状态;•23、进入货场、专用线前未进行检查;•24、在钢轨上、车底下、枕木头、道心里坐卧或站立;•25、非作业时,扒乘机车车辆,以车代步;•26、徒手上铁鞋;•27、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28、晚班前未充分休息,精神不佳。25•第二节安全评价(风险评价)•一、安全评价概述•二、评价单元的划分•三、安全评价分类•四、安全评价方法•五、安全检查表•六、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七、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26•第二节安全评价(风险评价)•一、安全评价概述•1、风险•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如保险人承担经济责任的风险叫保险风险。•2、评价:•原指评价货物的价格,今亦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27•3、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核心),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价(评价结论),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评价目的)。•因此,安全评价(风险评价)是预测预防事故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中心工作。28•4、危险性•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它用危险概率和危险严重度来表示可能的损失。•即:危险性=危险概率×危险严重度•或危险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事故后果严重性•或危险性=事故发生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事故后果严重性(即LEC法)29•5、安全评价的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文件;•(2)技术规范、标准;•(3)其他有关资料;•(4)风险判别指标。3034收集资料事故类型影响因素、事故机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严重程度风险值确定风险分级制定对策措施落实对策措施危险辨识安全评价风险控制监测审查6、危险辨识及安全评价程序31•7、安全评价的作用•(1)可以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有效地减少事故和职业危害;•(2)可以促进实现本质安全化和系统安全管理;•(3)可以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4)可以促进各项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可靠性数据的积累;•(5)可以提高企业领导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32•二、评价单元的划分•1、安全评价单元•根据安全评价的需要,将评价对象(工程、系统)划分为一些相对独立的部分,其中每个相对独立部分称为评价单元。•2、划分安全评价单元的原则和方法•(1)以危险、有害因素类别为主划分;•(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生产工艺或场所特点)为主划分。•(3)可以将安全管理、外部周边情况单独划分为评价单元。33•三、安全评价分类•1、安全预评价;•2、安全验收评价;•3、安全现状评价(含专项评价)。•四、安全评价方法•1、安全评价方法分类•(1)定性和定量;•(2)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3)按评价目的;•(4)按评价对象。34•2、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1)安全检查表;•(2)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3)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4)预先危险性分析;•(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6)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7)危险指数评价法;•(8)事件树分析;•(9)事故树分析。35•五、安全检查表•(一)安全检查的目的和作用•1、目的:在于发现设备、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推进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2、作用:安全检查是及时发现危险、有害因素,消除事故隐患的主要措施,是实现设备、环境安全化的重要保证。36•(二)分类•可分为日常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1、日常性检查:经常的、普遍的检查。•2、专业性检查:针对特种作业、特种设备、特殊场所的检查。•3、季节性检查:根据季节特点和安
本文标题:劳动安全培训2013-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8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