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1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产业地位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增加。2002年旅游总收入76亿元,占全市GDP的6.17%。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旅游业普遍关注,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我市又提出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目标,全市旅游业已进入大发展时期。一、基本状况(一)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人文资源交相呼应、旅游产品独具特色1、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哈尔滨辖7区12县(市),总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冬季寒冷漫长,降雪期长达半年,结冰期190天左右,素有“冰城”之称。夏季凉爽多雨,避暑胜地。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19.4℃,7月平均气温22.8℃,年平均温差高达42.2℃,是年均温差最大的省会城市。西部是平原,中东部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55%,平原占45%。松花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哈尔滨中部,流域广阔。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动物资源、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2、厚重的历史和城市发展是发展旅游业的人文积淀哈尔滨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1097年,满族的祖先女真在此建立古代城市雏形—“阿勒锦”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哈尔滨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1903年中东铁路修通,哈尔滨作为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国际性商埠城市。曾有16个国家在哈设立领事馆,有来自33个国家的侨民在此定居,人数最高时曾达到17万,仅犹太人就达2.5万人。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哈尔滨曾遭受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留有不可辩驳的罪证。同时,哈尔滨又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在近半个世纪的反抗侵略、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人物,留下了大量遗迹、遗址。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在哈尔滨就有13项。50年代末已成为全2国最大的机电工业基地。截至2001年底,全市人口941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6万,共有4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以满族为多数,其次为朝鲜族和回族。3、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深化,旅游产品独具特色“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反应了哈尔滨东西方融合的独特城市风貌;冰雕雪塑、黑土风情、夏季避暑、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罪证遗址、东北虎林园、犹太文化等,都是高品位、独特性的旅游产品。以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雪雕和多项文化体育经贸活动为载体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名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著名滑雪旅游胜地。以“哈洽会”为标志的商贸会展旅游,以索菲亚教堂和中央大街为主要代表的欧亚都市风情游,以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金源文化游,以东北虎林园、方正森林公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游,以及避暑旅游和边境旅游,初步形成了哈尔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二)旅游业发展迅速,六要素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64.66万人次,相当于“八五”期间的2.5倍,年均增长18.04%,全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累计1.82亿美元,相当于“八五”期间的3倍,年均增长31.06%;“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3143万人次,年均增长15.82%,全市国内旅游收入累计116亿元,年均增长23.08%。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旅游总产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八五”期末不足1%,上升到2002年的6%以上。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产业。旅游业与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文化体育业等互相促进、联动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投资环境,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城乡建设和农林业的发展。哈尔滨市先后成立了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旅游工作推进领导小组、旅游局下设旅游应急指挥调度中心、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监察大队、导游管理中心等机构。市旅游局已纳入政府行政序列,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市)两级管理旅游的机构。目前,全市共有星级饭店82家,客房近10000间,床位近20000万张;3旅行社157家,其中国际社30家,国内社127家;旅游车船公司4家;开发旅游景区(点)140余处,A级旅游景区20家;全市有8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旅游专业,12所旅游职业学校和1个旅游培训中心;特色鲜明,具有观赏性、纪念性和实用性麦秸画、亚麻制品、食品等旅游商品,深受游客青睐;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阿城金源文化节等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已成为哈尔滨的旅游产品。1999年,哈尔滨市首批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2001年阿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创优”工作加快了交通、通讯、绿化、环保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的现代旅游功能,改善了城市整体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城市总体形象。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旅游宏观政策、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管理力度需要加强1、经济实力不强,产业扶持力度不够。哈尔滨市是一个老牌重工业城市,在经济体制转轨、企业转型转制时期,历史包袱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从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储蓄额等方面,哈尔滨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靠后。这在客观上制约了政府对旅游业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也影响到外资、民营资本对旅游的投入。2、主观上对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依托性强认识不足,政府主导战略不到位,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其一,在原作为旅游议事协调机构的哈尔滨市旅游委员会刚刚撤销后,作为全市大型经贸旅游活动的哈尔滨冰雪节组委会办公室又划到市旅游局。对于大旅游、大产业的协调与管理,对于冰雪节这样的大型节庆活动中相关部门特别是民航、铁路等部门的协调,缺乏统一、权威和社会化的管理,旅游管理机构尚未找到发挥其职能的正确位置。其二,在县(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大部分县(市)的旅游管理机构没有得到加强,旅游局还是事业单位,人员又少,却肩负着发展旅游事业的承重使命。3、旅游行业管理职能,管理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一,管理机构与机制不健全,职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设备。其二,行业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不高,导致管理出现漏洞,一些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三,旅游服务质量、安全设施、旅游教育培训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素质4等亟待提高。4、旅游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全市400多个旅游经营单位分属100余个部门管理,许多旅游经营单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条块分割的管理使管理权限不清,部门关系不顺,割断了旅游产业的内在联系。目前,哈尔滨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总体规划。5、旅游协会等行业组织尚不具备协调和自律功能。(二)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低,“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全市除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二龙山风景名胜区、金上京博物馆外,旅游区(点)大多数属于浅层次、低水平开发经营;滑雪场、度假村、水上漂流等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缺少全年开放的冰雪及其它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缺乏特色;水库开发基本雷同;东北民俗旅游没有规模和深度;农业旅游初步开发;工业观光尚未起步;太阳岛正在加紧整治,效果还需时间和游人检验。全市旅游景区(点)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普遍规模小、档次低,缺少精品与亮点,吸引力差。(三)旅游市场狭窄,冬火夏旺春秋淡。哈尔滨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距国内东部和南部地区主体客源市场较远,游客空中进入交通费用较高,铁路进入耗时多,旅游季节性较强,一年之中旺季较短,平季、淡季时间较长,影响了远程游客的进入,形成了国内客源市场狭窄,省内居民为传统主体市场的状况。入境游客中,俄、日、韩及东南亚占80%以上,西欧、北美客源较少。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哈尔滨冬季冰雪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热点,夏季休闲避暑也小有名气,春秋两季天气变化剧烈,城市环境质量稍差,天然景观少,旅游活动不活跃。(四)旅游六要素缺少特色、缺乏精品,发展不均衡,影响接待水平在旅游服务六要素中,“住、食”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哈尔滨市区内的旅游住宿、饮食设施的软硬件和质量管理水平均高于其他所辖县(市),但大部分县(市)的旅游住宿设施尚未摆脱“招待所与大车店”模式,餐饮单调,缺少鲜明地方特色。“行”的问题较多,旺季买票难特别是火车票订票难成为难中之难,大多数县(市)的旅游主干路和次干路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交通仍为“瓶颈”。“游”的项目上规划、开发设计巧妙5持久吸引人的旅游区(点)较少。“购、娱”缺乏地域性,丰富的原材料和文化项目有待加工和深度开发。旅游商品的生产品种较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旅游纪念品缺乏纪念意义。冰雪旅游产品蜚声国内外,但尚未形成标志性名优品牌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升华,旅游文化娱乐活动项目总体水平不高,缺少集中代表旅游形象的高水平的娱乐精品和固定的旅游表演场馆。六要素相互制约,影响旅游服务接待水平。(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效益差,经营困难。据《中国旅游通检年鉴统计》显示,2002年,哈尔滨旅游企业239家,固定资产70.5亿元,营业收入14.9亿元,上缴税金6048万,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7.16万元,人均实现利税-0.17万元,从业人员20790人。哈尔滨的旅行社经营国际社强于国内社,大社强于小社,“小、散、弱、差”,运行效率低的局面没有改观,2002年度全市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双百强,旅行社对市场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细分,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发育不成熟,在市场竞争中属弱势群体;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旅游住宿设施的档次结构不尽合理,饭店经营方式单一,餐饮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社会旅馆未能在旅游住宿业中充分发挥作用,削价竞争导致了经济效益下滑,行业亏损;旅游景区由于受规模、体制、旅游淡旺季等因素影响,整体经济效益普遍较差。第二部分我市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一、机遇与挑战(一)机遇1、入世后旅游大发展的国际环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旅游业体制、法律和运行机制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外资旅游企业将会大量进入中国,中外国际经贸交流更加频繁,出入境客流量将大幅度增长。2、不断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安定的国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社会安定,可支配假期和收入的增加,也必将推动中国旅游产业总量的迅速扩大。如果带薪假期制度能够最终全面落实,国内的旅游也将会呈现更大的飞跃。中国加6入WTO以及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无疑会成为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强劲动力。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资料,2001年按国际旅游收入排名,我国已经位于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之后居世界第5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将建成世界旅游强国。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国民经济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经济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市将旅游业确定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植。哈尔滨作为老牌工业基地,国家将实行多项扶持政策,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4、建设旅游强省,位置核心的省内环境黑龙江省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并提出建设特色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在全省旅游业“十五”发展计划中,哈尔滨市被列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核心和龙头,致力于将其建成全省综合性、国际化的旅游中心城市。在即将编制完成的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全省八大旅游经济区的中心经济区。(二)挑战1、国际竞争趋势加剧。随着时间推移、入世承诺的兑现,外资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与国内不同的投资、经营、管理理念与模式互相碰撞,必将产生一场新的变革。哈尔滨脆弱的饭店、旅
本文标题: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