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养猪怎么赚钱?养猪具有占地少、饲养密度大、适宜规模养殖、受气候影响小、收益快、回报率高等特点,是一条快速致富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好门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量越来越大,因而养猪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但养猪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那么养猪赚钱吗?猪养好了能赚钱,养不好反而赔钱,说明养猪也有学问;同样是赚钱,有的猪场赚钱多,有的养猪场赚钱少,怎么养猪赚钱?这就涉及经济效益问题。经济效益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高效益就是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因素很多,有市场因素、管理因素、科技因素、政策因素等。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实行规模化养殖,提高科技含量,科学饲养管理,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健全疫病防治体系,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加强经营管理,降低养猪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一)掌握市场变化增强商品经营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对养殖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养殖者应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知识。经营一个养殖场如同经营一个企业,每一项经营决策都事关经营成败,都应首先考虑有无市场前景,应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的基础之上。从市场调查中了解供求情况、价格水平、竞争程度、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等情况,并加以分析、综合,从而为科学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经营决策还应该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如资金、饲料资源、交通、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决策失误,盲目建场,势必亏本。养殖的整个过程,从猪品种的选择、养殖规模的确立到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都要瞄准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口味开始发生变化,精肉需求增加,肥肉消费量下降,此时应调整方向,大力发展瘦肉型猪,这样既受市场欢迎,又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继续大量养殖脂肪型猪,势必导致滞销、产销不对路甚至亏本。养殖规模的确立不能只凭一股冲劲,确立之前应摸清现有存栏量、饲料价格、生猪价格、供求情况、养殖积极性等科学预测市场走势,再结合资金、技术等具体情况,确定一个适当的规模,否则供过于求将影响经济效益。价格波动是市场发挥作用的体现。养殖场在采购原材料(如饲料、猪苗等)和销售产品(如生猪及其肉制品等)时应充分利用价格波动的有利时机,适时采购原材料和出售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如采购玉米时尽量利用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适当时机由合适的地区低价购进,适量贮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出售生猪时正好相反,要销往那些猪肉供应短缺地区,或屠宰冷冻待节日期间销售。(二)优良生猪品种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基础高效养猪首先要有优良品种,换言之,优良品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优良品种是指经自然选择或人工培育而成的性状优良的品种。优良品种通常具有以下一项或几项优良性状:遗传稳定;体质健壮,适应力强,抗病;繁殖性状突出,如性早熟,性征明显,受胎率高,产活仔数多等;生长发育快,出栏早;耐粗饲;饲料利用率高,产肉力高;瘦肉率高;肉纤维细,肉味鲜美等。我国猪种资源丰富,其中不乏优良品种,如太湖猪、大花白猪、民猪等。它们多以脂肪多、成熟早、繁殖力强、适应性强、耐粗饲而著称于世,但生长发育慢,瘦肉率低,饲料利用率较低,肉纤维较粗。而引进猪种恰恰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但价格昂贵。以引进猪种作父本,以中国优良猪种作母本,作二元或三元杂交,就能保留亲本的优良性能(杂交优势),克服彼此缺点。因此应充分利用现有猪种资源,选择最佳杂交组合方式,培育出适应我国气候、饲料、饲养方式的优良猪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在全国普及良种。优良品种的生产性状和经济性状与普通猪种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优良品种能节约饲料,降低生产成本,提前出栏;瘦肉率高的优良品种既能迎合消费者口味,受市场欢迎,又能提高肉的档次,卖好价钱;繁殖力强的优良品种则受孕时间提前,产仔率增加,相同时间内胎次增多。在规模养殖中,品种品质提高一个百分点,其经济效益就相当可观。猪种的选择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如饲料条件、市场对肥瘦肉的需求情况等,最好选择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的二元或三元杂交猪作为肥育猪。(三)防病、猪病防治是提高养猪利润的保障猪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尤其以群发性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病、营养代谢病)危害最大,一旦爆发,将造成极其惨重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猪经济效益。近年来,一些老疫病有所抬头,新病不断出现,发病死亡呈上升趋势,而且随着养猪生产的产业化,规模扩大,密度提高,为疫病的流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疫病防治增加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加大防病、治病力度,建立健全防病、治病体系,保障猪群安全、舒适、健康生长发育。猪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从“养、防、检、治”四个环节着手采取综合性措施来预防和迅速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建立健全疫病防治体系,是有效控制疫病发生的保障,能避免或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从而避免或减少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死亡、生产性能和品质的下降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等)。因此,防病、治病工作做得好,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防治体系,应做到饲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卫生防疫制度化、经常化。只有这样才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证猪群健康,提高经济效益。(四)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饲料费用占整个养猪成本的60%~70%,所以说降低饲料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概括说来,降低饲料成本的途径有:改变传统的饲料单一、营养不全、不计效益的粗放养殖方式,采用配合饲料技术,可使饲料转化率提高1/3,饲养周期缩短1~3个月,平均出栏一头100千克肉猪节约饲料20~50千克,降低饲料支出10%~20%。努力降低饲料价格,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区饲料资源,充分利用青草、甘薯、胡萝卜、麸皮、玉米、米糠、酒糟、鸡粪等廉价原料配制饲料,可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玉米是饲料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在饲料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如果充分利用季节差价和区域差价购进,适量贮存,也能降低饲料价格。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用途,在不同生长阶段,适时调整饲料配方,既能保障猪只的正常健康生长发育,少患营养代谢病,又能避免某些原料的浪费。减少饲料浪费。搞好猪舍环境控制,夏天作好降温除湿,冬天作好保暖,减少环境应激因素。定期灭鼠、打鸟。改进食槽结构,防止饲料霉变和变质。防止猪只患内外寄生虫病及慢性传染病、慢性胃肠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选用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也是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优良品种每千克增重耗料低于3千克,6个月达到屠宰体重,而普通品种每千克增重耗料在3.5千克以上,9个月才能达到屠宰体重。适时出栏。肥育猪按生长规律、品种、饲养条件、肥育技术区别,掌握好出栏体重,以减少饲料浪费。有些地方喜欢养大肥猪,其实并不合算,目前我国猪出栏体重一般在80~120千克,超过出栏体重上限饲料转化率降低,相对日增重减慢。肥育猪生长规律为前、后期慢,中期快,过早、过迟出栏均不合算。综上所述,抓好以上四点,采用科学的养猪技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养猪都能赚钱的。来源:养殖问答网
本文标题:养猪怎么赚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9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