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
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及发展态势•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吉林大学教育部人兽共患病重点实验室•柳增善动物医学或兽医为谁服务?•兽医学或动物医学的功能之一是为畜牧业服务而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学另一主要功能—兽医公共卫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兽医公共卫生的作用和任务是直接促进和保证人类健康,通过三条途径实现:一是减少人类与动物或动物产品接触的机会;二是促进动物健康,保证动物产品质量,增加产量;三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1兽医公共卫生概念与内涵•兽医公共卫生学是利用一切与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和物质资源,研究动物性食品安全性、人兽共患病、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比较医学、食品及动物疾病风险与经济评估、动物性食品质量评估与控制、动物与食品的公共安全、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学科。兽医公共卫生学-包含领域•动物性食品生产与安全控制•人兽共患病与动物传染病的卫生监督与检验•比较医学与动物福利健康•生态平衡与兽医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与兽医公共卫生•兽医公共卫生在国家重大•应急事件中的作用•VPH发展趋势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主要功能•该学科是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包括动物医学、食品加工与卫生、环境卫生与保护、生态、预防医学、公共安全、生物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等众多学科范围,是一门年轻而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兽医公共卫生在推动人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任务涉及:人兽共患病的调查与控制,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人类消费的食品安全;保证动物健康,促进动物生产和食品的供应,保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以预防来自于家畜和宠物等潜在的危险;用于健康研究的生物医学模型的发展和实验动物的固有作用;动物福利事业健康发展;与动物相关的生态平衡及外来生物入侵。•兽医公共卫生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公共卫生及安全要求提高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求•国家相关领域的需求:如公共安全•国际交流需求•持续稳定发展需要•人们的需求Ⅰ动物性食品安全与生产监督•动物性食品污染•肉品质量与卫生监督•各类动物产品的加工卫生与检验•无公害食品的发展•动物屠宰加工的兽医卫生监督与检验•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与人类有关的食物链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即由土壤→农作物→畜禽→人;•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食物链,即由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动物性食品安全评价体系•1.安全系数和日许量•(1)安全系数•(2)日许量•2.最高残留限量•3.休药期•4.菌落总数•(1)菌落总数•(2)细菌总数•5.大肠菌群近似数•6.致病性微生物•7.风险评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从法律角度可将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操作不当或蓄意的食品安全行为,因违法行为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自然污染或技术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物安全多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直接违法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实际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范畴,应属法律范畴。食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近五年我国各年份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占全部报告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食品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仍然是食品安全防控的重中之重。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放射性四大类。从法律角度可将食品安全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操作不当或蓄意的食品安全行为,因违法行为直接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二是自然污染或技术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物安全多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问题;直接违法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实际上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范畴,应属法律范畴。食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近五年我国各年份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均占全部报告数的60%以上,由此可见,食品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仍然是食品安全防控的重中之重。(一)病原微生物污染防控是食品安全永恒的刚性需求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危害巨大,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因社会,历史变更,人为和环境因素改变而消失。只要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会永远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国际食品安全防控历史证明,随着社会发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在解决或基本解决了食品的非法添加之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如美国因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占全部食品安全事件的83%)。因此,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将成为我国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食品生物安全不是我国独有的问题,不论国家发达程度如何都要面临的实际问题。就食品安全规律而言,越是发达的国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问题就越突出(如美国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占83%),目前我国微生物性食品安全占总的食品安全比重60%~70%,而发达国家占70%~80%以上。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2008~2012年国家卫计委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44起,累计发病44856人,死亡749人。其中微生物和生物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患者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71%、79.6%和62%。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食物中毒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七种细菌,还有毒蘑菇、真菌毒素、细菌毒素等。食品和水源性病毒感染也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禽流感病毒、诺如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随着交通的发达,国际贸易的频繁,也使我国时刻面临食源性病毒境外传播的威胁,如仅2014年2月美国游轮700多人、日本高中265名学生、香港游韩国105人感染食(水)源性诺如病毒。2014年2月份浙江省嘉兴市因桶装饮用水污染诺如病毒感染511人。食源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且不易诊断;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病原对我国食品安全仍有较大威胁。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我国1991-2009年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统计主要病原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品安全现状肉类、水产品、生鲜食品是病原微生物和毒素污染风险最高的食品种类。生物毒素污染呈现长期性,短期内很难清除污染。饲料和饲料原料中真菌毒素污染严重,检出率高达80%,阳性超标率平均在20%;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水产品中藻类毒素污染普遍。生物毒素还具有致癌毒性,是我国肝癌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四)进出境食品病原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进境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根据商务部数据统计,2012年进口食品、农产品贸易额达1114.4亿美元(其中食品4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7%,但是,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2012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418批,不合格进口食品检出率达1.49%,涉及21类大类食品的16大类不合格项目。同时,近年来境外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事件说明,不可盲目高估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在出口食品中水产品出口受阻比重2010~2012年分别为25.6%、26.6%、19.4%,微生物污染分别占21.0%、15.9%、19.6%,药残分别占17.4%、28.9%、35.4%。一、我国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现状分析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食物中毒菌(24种);真菌毒素,藻类毒素:小分子,耐热,一种毒素可由几种病原菌产生,一种菌或藻可产生几种毒素,一般烹调方式不易破坏,累加中毒;藻类毒素主要是赤潮、蓝藻、水华等频繁发生,使水产品种毒素富集,贝类中毒的预防措施是在贝类生长的水域进行藻类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大量有毒藻类存在时应予以警报;或者是对水产品和水域中藻类毒素进行液-质联谱监测,并提出预警报告。•贝类毒素的毒性:•PSP:麻痹性毒素:呼吸麻痹,头痛、恶心、呕吐;•DSP:腹泻性贝毒:绞痛,寒颤,恶心,呕吐,腹泻;•NSP:神经麻痹性:唇、舌、喉头及面部有麻木感和刺痛感,肌肉疼痛,头晕,有些有消化道症状。•CFP:西加中毒:神经症状,消化道症状;•AZP:氨代螺旋酸贝类中毒:神经症状明显,也有消化道症状。藻类毒素软骨藻酸的化学结构蓝藻细胞结构A铜绿微囊藻B水华鱼腥藻C阿氏颤藻D泡沫节球藻E水华束丝藻F巨大鞘丝藻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化学物质: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柠檬黄等等,情况更复杂,是我国近几年食品安全最引人瞩目的“场景之一”。食用色素、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安全发生频率较高的部分,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是不允许添加色素的,其安全性更值得关注。•食物感染:经口、食物途径-外伤、其他疾病类型;病毒(食物感染性病原-如疯牛病)、寄生虫(食源性在100种以上)、细菌---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illness)•食用色素对人健康的威胁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没有色彩将会暗淡无光,食品也一样。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性状的四大要素。而食品的色,是食品给人视觉的第一感官印象。天然色素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食用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着色,从而改善食品色调和色泽的可食用物质。五彩缤纷的食用色素使人赏心悦目,刺激人们的食欲,是食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食用合成色素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可能有三方面,即一般毒性、致泻性与致癌性,特别是致癌性更为人们所关注。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食品中添加色素的行为过于普遍,长期食用会危害身体健康。色素分两大类,一类为天然色素,一类为合成色素(着色力好、色泽鲜艳、价格便宜)。食用天然色素是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有机着色剂。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天然色素产品,包括天然植物碳黑、胭脂虫红、姜黄、B-胡箩卜素、叶绿素铜钠盐、天然花生油色素、芝麻油色素、菜油色素、玉米油色素及香精等。色素:不是非法添加物苏丹红事件的恶劣影响使人们对原本名声不太好的色素更加产生了怀疑,认为都是不安全的,只有天然色素才安全。正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色素:反对滥用,更反对隐瞒使用从安全来说,色素只要在国家许可范围和标准内使用,就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目前的问题是,食品中添加色素的行为过于普遍,即使某一种食品中色素含量是合格的,但消费者在生活中大量食用多种含有同样色素的食品,仍然有可能导致摄入合成色素过多,引起行为异常和学习障碍。有关试验结果也表明,大量摄入人工合成的色素可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喉头水肿、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以及神经性头痛等;某些人工合成的色素作用到人的神经,会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色素:使用已有明确范围和用量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国家对人工合成色素在食品中允许使用的品种、范围和添加量作了严格的规定,目前被批准使用于食品的常见人工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这9种。其它如葡萄红、蕃茄红、果绿、鸡蛋黄、草梅红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的范围和用量,例如:日落黄、柠檬黄的最大使用量是0.1g/kg,胭脂红的最大使用量是0.05g/kg软饮料(如碳酸饮料)、蜜饯、糕点、糖果、果冻等可使用规定的食用色素;牛奶、纯水、肉制品(如肉干、肉脯、肉松)、炒货(如瓜子、松子)等禁止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并强调婴幼儿食品中严禁使用任何人工合成色素。动物性食品污染的危害•可能导致食品污染的人肠道病毒••小核糖核酸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脊髓灰质炎、运动障碍•柯萨奇病毒A1–24型脑炎、肌炎等•柯萨奇病毒B1–6型脑炎、肌炎等•ECHO病毒B1–6型脑炎、
本文标题:兽医公共卫生学内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29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