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9、克隆羊--多莉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学会收集资料,能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2.学会交流和汇报,能够将自己的收获展示给大家,并能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他人的信息。知识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情感目标:1.体会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各种困难;2.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3.激发对生物技术发展研究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到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工程的资料;教学难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利弊,认识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与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收集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进入沙龙出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介绍多莉的相关资料(包括诞生的时间、特别之处、对世界的影响)学生提出问题介绍课的形式,进入沙龙二、沙龙活动(一)、走进“克隆”老师作为主持人组织学生将各自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与大家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并补充不全面的地方。(二)、亲近“克隆”提出问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了那些影响?讨论形式:a.学生与学生展开讨论b.学生与老师展开讨论c.个别与集体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对克隆技术的认识。第二课时(三)、拓展“克隆”—基因工程1.学生推举小主持人介绍“科学在线”的内容,和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展示;2.组织开展:对基因工程的讨论3.汇报自己对基因工程的认识和展望。三.沙龙结束教师对本节课做出评价(多方面);展望并激发学生的继续研究的兴趣。相关的资料链接: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1970年: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1999年6月17日:以美藉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2000年1月3日:美国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泰特拉”。2000年3月14日: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2.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研究现状:克隆人:基因工程:生命驿站;冯恩在线;医药在线10、生命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观点,认识人类对生命起源的探索过程;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材料的能力;3、通过讨论、分析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重点: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教学难点:分析有关观点和依据,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2、分组准备一张记录表如45页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而生命的起源依然是一个谜,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时期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让我们来互相交流有关资料。二、了解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观点:1、学生汇报,老师将其分类板书古代:中国—女娲造人西方—上帝造人学者推测—由非生命的物质直接转化而来。近代: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来源于科学实验现代:生命来自于地球之外—推测2、教师小结: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生命的踪迹,人类从未放弃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但几千年来对生命起源的问题仍然处于探索中。第二课时三、交流: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存在吗?1、讲解:有观点称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2、交流有关观点3、收集、整理在资料卡片中。4、小结:人类目前没有发现在地球外的生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四、作业:写一篇科学短文——地球外有生命的存在吗?附教学资料:11、寻找进化的证据教学目标:情感:培养学生善于交流愿意与人交流的美好精神。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教学重点: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化石标本、沙子、熟石膏、纸盒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的呢?二、新授1、讲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2、学生活动观察化石并对他们进行分类。3、学生交流将自己的分类结果与同学交流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4、化石形成的模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化石是如何形成的?5、作业:恐龙是地球上曾经繁荣昌盛的动物,后来突然从地球上消失。科学家根据恐龙的化石研究了很多种恐龙。那么你知道哪几种恐龙呢?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并以恐龙档案卡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课时6、学生活动:展示恐龙档案卡,比一比谁制作的更精美。7、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上相关的资料,推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将推测的结果填入表中。8、交流:将自己的推测结果与同学交流。12、生物进化的秘密教学目标: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3、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4、培养学生“世界是运动”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含义,能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某种生物的进化过程。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言: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方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灯片或其它电教手段出示相关图片)。这是为什么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探究一下生物进化的过程。二、讲授新课(一)活动1(搜集和整理有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资料,与同学交流)。1、教师:简介达尔文不怕困难,跋山涉水、采集标本、挖掘化石的故事。(板书:自然选择)2、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有关达尔文的其它资料相互交流、讨论。3、说一说达尔文的科学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怕困难、敢于开拓的精神)4、教师结合学生讨论,进行小结。第二课时(二)活动21、以长颈鹿进化过程为例,认识“自然选择”物种的含义;2、学生讨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3、选择一类其他的动物,试着解释他们先怎样进化的。(要求学生大胆想象,热烈讨论)4、教师小结:生物的进化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三、全课小结:13、山脉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风化作用及地表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从而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3、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表岩石的变化。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教学准备:酒精灯、试管夹、玻璃、一杯冷水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观看视频资料,感受“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的特征。二、探究新知1、小组讨论后回答:(1)幼年山脉和老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2)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2、推测:山脉的变化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作用?3、交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4、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2、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认识风化作用。第二课时三、拓展延伸1、看图,认识蘑菇石。2、推测蘑菇石形成的原因。3、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推测并写出实验报告。14、沙洲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模拟实验证明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2、知道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沙尘暴的成因。3、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假设,设计并完成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冲刷、搬运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难点: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形成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喷壶、沙土、各种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和视频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沙洲图片二、探究沙洲的形成1、提出问题:沙洲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观察示意图,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石块有什么不同?沙洲的形成需要什么样的条件?3、汇报自己的猜想。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5、比较喷水前后的“景观”。6、讨论: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7、小结沙洲的形成。8、拓展:试着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现象。想象一下,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二课时三、探究鹅卵石的形成1、欣赏鹅卵石2、学生猜想,提出假设:鹅卵石原来的形状是什么样子?它们上怎样形成的?3、汇报自己的猜想结果。4、教师出示实验材料。5、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模拟实验。6、交流、完善实验方案。7、分组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做好实验记录。8、汇报交流实验结果。9、观察打磨机,概括鹅卵石的形成。10、拓展:(1)风的搬运作用;(2)冰川的冲刷和搬运作用15、溶洞里的钟乳石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教学准备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尽可能丰富的钟乳石图片、视频资料。烧杯、玻璃瓶、碟子、曲别针、线绳、苏打晶体、蒸馏水。教学过程一、科学引入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多媒体展示钟乳石景观)二、科学探究1、语言描述通过观察,谈谈你对钟乳石的印象?(观看钟乳石图片,用自己的话对钟乳石进行描述。)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你知道溶洞里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吗?教师适当提示: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3、指导实验(1)选择一块石灰岩(2)用滴管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3)认真观察实验现象。(4)滴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5)观察岩石滴酸后的变化时,不要用手去摸。4、汇报实验结果谁能把刚才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汇报给大家。交流时要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汇报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交流时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和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5、自制钟乳石(1)、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观察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2)、提示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3)、教师展示提前一周的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按教师的提示,组装好实验装置,准备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自己设计记录表,将实验结果用条形图画下来。结合自己的实验装置,观察教
本文标题: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9到17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0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