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泰安长城中学高一地理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使用时间:哈佛大学训言:此刻打吨,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案编号:4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讲:内力作用的“足迹”编辑:刘学彬审核: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使用说明内力作用及其影响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1.了解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2.能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课前仔细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划出与学习目标相关的重点内容并完成预学内容;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与展示点评,学会画出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课下认真完成学案作业并写出本节学习的总结。【预学案】----基础梳理,助学导航(使用说明:依据预习案先通读教材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定义):典型的地质构造包括和。二、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找、等具有指导意义。预习自评:此部分内容A简单B有点难度C难度很大写下你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学案】-----一、【导入新课】视频中展示的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作用和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喜马拉雅山以及泰山是在作用主导下形成的。二、【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内力作用的“足迹”1、褶皱:(1)褶皱(定义):(2)褶皱的基本形态包括与。(3)以下两幅图片中,哪一幅代表背斜,哪一幅代表向斜,请在图下表示出来(4)在地貌上,背斜常常形成;向斜常常成为或【思考】在上面这幅图片中,何处为背斜,何处为向斜?与之相对应的地貌呢?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熟知的喜马拉雅山就是典型的褶皱山脉,除此之外请再列举两条实例。2、断层(1)断层(定义):【反思归纳】如何在褶皱中区分背斜与向斜?是否可以仅凭地貌的形态来区分二者?【小知识】我们将地表起伏与地质构造起伏相反的现象成为地形倒置。泰安长城中学高一地理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使用时间:哈佛大学训言:此刻打吨,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案编号:4在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如我国的华山、泰山等。学习任务二:地质构造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在褶皱的不同的单元中往往可以发现石油、天然气以及地下水。我们往往可以在褶皱的某种基本形态中找到丰富的地下水,请同学们思考下地下水应该储存在背斜还是向斜中?如果要是建设隧道呢,哪一处更合适?并在右面空白处给出你选择的原因。隧道、水库等工程的建设要注意避开,原因是。【原因】【固学案】-----小试牛刀收获成功基础题(全部学生)1.图示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问题(4分)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断裂上升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D.风力侵蚀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4分)(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10分)(3)找油气应在图中处;找地下水应在处。(4分)(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4分)拓展题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解题思路整理做题规律总结写出解题步骤泰安长城中学高一地理班级:姓名:小组:教师评价:使用时间:哈佛大学训言:此刻打吨,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学案编号:4A.花岗岩B.大理岩C.砂岩D.砾岩2.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A.水平拉伸作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作业案】-----我的学习我来做主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回答以下问题。(18分)(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山地。(6分)(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2分)(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多项选择,填字母)(2分)A.渭河谷地B.长江三峡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我的答案
本文标题:内力作用的足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0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