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义同仪异——“军坡”词源词义考海南民间每年一次的祭神、游神乃至迎神赛会活动,大多称为“军坡”;仅祭神、游神、迎神活动而无赛会的,多称为“公期”、“婆期”——此为笔者的认知,不作为这篇考释文章的前提,其结论或推论应在文章结尾得出。“军坡”、“公期”、“婆期”的地域分布在海南东北部、中部的汉族地区,而西部、西南部则另有别称;中部汉黎接壤的少数黎族地区亦有此俗。“军坡”一词源于何时?“军坡”能否等同“公期”、“婆期”?关注海南民俗与民间信仰的学人与大众在书稿和网络上多有各自的认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地方志等资料,考释“军坡”一词出于何时;对“军坡”的形成、发展及内涵和外延进行考述。一、“军坡”一词的源流(一)明清时期对祭神、游神乃至迎神赛会活动记录的海南现存文献和地方志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王弘诲《天池草》卷九《新建谯国诚敬夫人庙碑》记载祭祀先贤神冼夫人的场面:“每令届期,即云集飚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志者。……且系以诗曰:……年年诞节启仲奉,考钟伐鼓声渊阗。军魔俨从开府日,杀气直扫蛮荒尘。高阁飞甍新启宇,百灵拥扈神戾止。岁时伏腊走群氓,祝禧报赛歌且舞。羽衣绛节来云房,即之若无视洋洋。奉帝威令俾勿爽,鲸鲵戮死魑魅藏。……”(注1)碑文中所载场面宏大,不亚于今天新坡镇冼夫人文化节中装军、出军的气势,但并未称此祀神、游神活动为“军坡”。《正德琼台志》记载的“关王会”亦是典型的祭神、游神、赛会活动:“十一日,卫所扮装关王会游街,至十三日毕集庙中,因演所装游会之戏。军士每于是时为赛。祈保武官心愿各戴枷锁。有沙刀伫立王像前三日者,谓之站刀。甚有剪焚肉香,膊刺大小刀箭,腰背签枪者。”(注2)虽为军士祭神赛会,但“军坡”一词,尚未出现。将此种民间信仰活动最早冠以“军”字的当在清康熙年间。《康熙澄迈县志》(康熙十一年本)载:“十三日寿亭侯诞辰,营兵及会首设醮盛装故事。有剪肉焚香,膊刺大小刀箭,各戴枷锁游军。”(注3)《康熙临高县志》(康熙四十六年本)载:“商民各争赛愿祈福,有戴纸枷或铁枷者,又有将铁钩挂臂膊、系长链随地拖走者,谓之‘装军’。”(注4)《康熙文昌县志》(康熙五十七年本)。载:“二月,迎游南天火雷、高凉郡主二夫人,装军拥从,三日方息。”(注5)前志称“游军”,后两志称“装军”,但均未称“军坡”。清道光年间进士、文昌人云茂琦是无神论者,所作《除邪编跋》中,对琼人祀神游神陋俗痛心疾首的同时,也描述了祀神游神活动,其言:“始特崇祀于家耳,继也敛金钱,创庙宇,备仪卫,野游谓出军,筮日曰军场,董事曰军首。男女杂沓,老稚奔波,卜昼卜夜,举国若狂。”(注6)文中出现了“出军”、“军场”、“军首”等词。之后,“装军”一词,逐渐传播开来,如《咸丰琼山县志》载:“正月下浣,乡民竞抬本境之神以与邻村所祀者相会,因而刲羊击豕,聚会饮酒,唱演土戏,谓之装军。”(注7)在崖州等南部西部州县,“装军”一词变成了“妆军”。如《光绪崖州志》:“八月,城中迎神赛会,谓之妆军。”(注8)(二)民国时期进入民国之后,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祭神、游神乃至迎神赛会活动记录,大多仍然使用“装军”或“妆军”。如《民国琼山县志》“节序”中所载祀神游神赛会活动全文抄录《咸丰琼山县志》,(注9)传承了“装军”一词。又如《民国感恩县志》:“自元日至此,昼夜戏打秋千,过元宵乃止。更有妆军游神等事。”(注10)证实南部西部县多用“妆军”一词。“装军”似比“妆军”严肃、正式,“妆”粉末妆扮,有戏谑、玩闹之嫌。再如成书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海南岛志》:“八日,城市迎神,装马百数十匹,乘以化装男女,随木偶神像环绕一周,曰‘装军’。士女如云,沿途焚香预祝,观者塞途。”(11)陈铭枢所修《海南岛志》与民国年间所修其它几部县志在体例上完全不同,但其记录民众祀神游神活动,仍然使用“装军”一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出版的《海南岛旅行记》一书中,较全面地记录了海南汉族地区各县的祀神游神赛会活动,其中称谓“装军”的有琼山县、文昌县、临高县,称谓“妆军”的有崖县、感恩县,而澄迈县的称谓变成了“迓军”,其书作者田曙岚对澄迈县金江镇的“迓军”有详细描述,形式与“装军”相同无异。(注12)不知澄迈人为何出此新词新意。“迓”迎也,“迓军”迎神、迎军之意。《海南岛旅行记》中首次将“土戏”称谓为“琼剧”,推动了琼剧的发扬光大乃至登堂入室,而民间信仰活动的“军坡”一词,没有出现在他的记录中。田曙岚毕竟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外地旅行考察者,缺乏与民间进行深度接触,没有了解到“军坡”一词在民间已经出现。1936年9月《民俗》第一卷第一期刊载了海南籍学者王兴瑞、岑家梧合著的《琼崖岛民俗志》,文章对海南汉族地区的民风民俗详加介绍,其中多处提到军坡:“番摊”条:至于乡间庙会(俗称“军坡”,其中番摊场之热闹,亦不减于城市,演剧金之所出,多取赖于此捐。……)“逛军坡(庙会)”条:……夜间常演剧助兴,锣鼓喧天,通宵达旦,……“六月军坡节”条:“军坡”为一种民间娱乐之集会,类于北方之庙会,此种集会,各地举行之时间极不一致,有在二月者,有在五月者,有在六月者。而每月之中,又各异其日期。……午间,抬神游军坡,乡人争进香烛纸褚,以祷神佑。……(注13)根据王、岑二位学者记载,“军坡”一词,至少在民国中期已经出现,那么,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民间是否已使用此词,尚未找到证据。(三)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打击邪道、破除迷信、移风易俗运动将乡村的“陈规陋习”大多扫荡一空;文革中,一切封、资、修的东西被摧枯拉朽般的毁灭。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思想解禁,政策宽松,民俗与民间信仰活动方“春风吹又生”,渐渐出现在各地乡村;“军坡”一词,也再次载入八十年代以后编修的县志、乡镇村志以及其它资料中。1987年编写的屯昌县《新兴区志》载:“新兴人看重军坡节期,而且新兴军坡之多居全县之冠。”(注14)1994年出版发行的《万宁县志》载:“军坡为民间传统节日,具体日期按各地区的传统惯例而定。……是日,农民抬神出游,祈祷平安。”(注15)1998年编写的澄迈县《博潭村志》载:“自一九八三年起,本村恢复正月军坡,……历年来以一九八四年正月军坡最热闹、最辉煌。”(注16)1999年出版发行的《琼山县志》载:“‘梁沙婆期’又称‘军坡节’、‘发军坡’。节日期间各地群众络绎不绝到冼太夫人庙(后改纪念馆)烧香祈求保佑。”(注17)2004年出版发行的《海口市志》载:“农历二月十日至十二日通常要举行‘闹军坡’的活动。”(注18)2007年出版发行的《南国作家文丛.琼海文化述论》介绍琼海市文市乡的民俗文化时,言:“乡民们在逐渐向城镇生活看齐时,还保留了传统的民间民俗生活。……还过属于他们自己的军坡节、村头福、作平安、作功德等。”(注19)2008年出版发行的《话说南建州》言:“在海南军坡活动中,定安县的军坡具有时间长、覆盖广、形式奇、场面热闹之特点。”(注20)2008年出版发行的《澄迈县志》载:“庙会,俗称军坡、公期。是各地群众为了纪念本村、本族的始祖(公或婆)的诞辰或纪念某个神圣的圣诞日而组织的集体活动。”(注21)2012年出版、以介绍文昌市会文镇风土人情的《会文韵》载:“军坡是会文地区比较隆重的民间节期。……十五日是军坡期,抬婆祖出巡白延墟,夜间演戏,表演传统的‘过火山’、‘上刀梯’等节目。”(注22)上述文献资料所载包括屯昌、万宁、澄迈、琼山、定安、琼海、文昌、海口等县市,正是军坡在海南的分布地区。“军坡”一词从民国二十五年出现在海南籍学者王兴瑞、岑家梧合著的《琼崖岛民俗志》中之后,一直被后来的文献沿用至今。二、“军坡”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什么规模、仪式的祀神、游神、赛会才能称为“军坡”?什么样的公期、婆期也会被称为“军坡”?为什么同样的民间信仰会有不同称谓?这些问题在其他省份的民间信仰活动中不曾见到,即便是与海南海峡相望的粤西地区,各乡村每年一次祀神、游神、赛会活动也只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年例。在“年例”的统称下,各地活动中出现一些项目则另有别的称谓,如“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类似“装军”的名词,而这些名词不能僭越“年例”。如何给“军坡”一个明确的定义,使其与公期、婆期见出不同之处。(一)文献资料对军坡涵义的判定1、《海南日报》文章对军坡的认识2003年3月13日《海南日报》刊登记者杜衡的文章《军坡节:海南民俗的展示台》,试图辩别军坡的涵义及其与公期的关系。该报载:“有资料说,海南的军坡节一般分为‘公期’和‘婆期’,指的是公祖或婆祖的生日,主要是祭祀先祖和历史人物。……据省群艺馆馆长陈光洲先生介绍,在形式上,军坡与公期相近,……有些地方的军坡实际上就是公期;但在有些地方,既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过军坡节,各村子又有自己的公期。”(注23)首先,文中把军坡节分为公期、婆期的认定是不够准确,比如,屯昌、定安等地区的军坡不分公期、婆期。此外,先祖和公、婆是两个概念,不论军坡、公期、婆期祭祀的都是保境神公,而不是先祖。陈光洲先生的介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有些地方的确是村里过公期,几个村或乡镇集中起来闹军坡;而有些地方军坡日正是公期日,所以只有军坡而不再搞公期。2、《石山镇志》对军坡的认识2009年版《石山镇志》将本镇所属各村的公期称为军坡,显然是不客观的。“军坡”自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由“糟粕”变为“精华”,依附者渐众。笔者的证据在2011版《石山镇文史》记录中,该文史资料由各村撰写,汇集到镇上统一编纂,因此属第一手资料,可信度高。该书所载二十余村庄,大多只称公期,只有群俊村称军坡期,道堂墟军坡、公期、婆期并称,三卿村称公期(军坡)日。此外,所录这些村庄的祀神、游神、却并无赛会的信仰活动,应该是公期形态。(注24)《石山镇志》也有言之有理的推断:“由于军坡‘装军’活动方式声势浩大,隆重热闹,较有凝聚力,使许多敬神活动也效仿,故一些拜神活动也称‘军坡’。”这个推断是附合事实的。当下,国强民富,乡村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小打小闹的祭神活动演变成规模较大祀神、游神活动是乡村民间信仰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否属于军坡,还要分析其仪式、形态等等。《石山镇志》另言:“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军坡节起源于拜神,神为最大,信民称之为‘君’,‘君坡’指君居之地,‘君’和‘军’同音,由此而来。”(注25)这种说法很新鲜、罕见,但不失为民间的一种认知。3、《澄迈县加乐志》对公期和军坡的认识2012年版《澄迈县加乐志》言:“‘公期’指的是一个乡村或一个地区的‘境主’的生日。许多农村称为‘公祖生日’。一个境主一般管辖一个村或一个乡大小地域,所以‘境主’不是血缘的祖先而是一个地域供奉的神明。”该志非常明确地澄清了公期不是祖先的生日,而是境主神生日的事实。此外点明了旧时的“境”、“峒”不是今天的行政区划,但作为神公的境主、峒主管辖地面,却大多传承到了今天。乡镇会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使其所辖地方有所改变,但村庄,尤其是自然村一般不会变。关于对军坡的认识,该志言:“军坡……原来指的是冼夫人训练军队的坡地,后来民间自发兴起将冼夫人出兵到达本地时间作为纪念日,……军坡节各村要组织大批人马,装扮成军队(即‘装军’),摹仿冼夫人当年壮观的出军程序和仪式,……在各村装军队伍集中的地方一般较为平坦宽敞,称为‘军坡’。”该志认为“军坡”是冼夫人当年训练军队坡地,军坡节是冼夫人带军队到达这个村的日子。且不说冼夫人来过海南这事根本没有权威史料支持,也不提南朝时期冼夫人部族的俚族刚刚步入与汉民族融合的进程,其军队是什么样的无从查实,就从现存资料看,这种模仿冼夫人出军活动的肇始者应该是明代后期海南琼山人粱云龙。粱云龙为万历十一年进士,多年征战于长城内外,传说他曾梦中得到冼夫人授予战法,翌日大胜敌军,后在家乡建冼庙祀之,逐渐演变为游神时仿军队仪仗,其传统被家族、乡人发扬光大,迨至今日。该志又言:“后来,没有冼夫人到过的地方(如加乐墟)也经过商议,选定了一个日子作为军坡节,……。”其实,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强势神灵信仰的影响与传播范围要大得多。冼夫人是国家承认的历史英雄人物,在百姓心中是先贤神,为什么别人祭祀,我们就不可以
本文标题:军坡词源词义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3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