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北京工商大学北工商2004年国际贸易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国际贸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计40分)1.要素禀赋学说2.CIF3.FDI4.汉堡规则5.进口替代型增长6.完税价格7.反提议人原则8.外汇倾销二、简述题(每小题12分,计60分)1.简述战后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化。2.简述学者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3.简述使用贸易术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简述《商事全同通则》对无效合同的规定。5.简述征收反倾销税的依据和条件。三、论述题(任选其二,每小题25分,计50分)1.论述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依据。2.论述入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3.论述我国进行跨国经营的利益。参考答案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国际贸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计40分)1.要素禀赋学说:它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提出来。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虽然解释了两个国家由于生产成本不同而进行国际分工的原因,但并没有解释这种生产差异产生的原因。要素禀赋学说对李嘉图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从各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解释了生产成本差异的原因,从而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该定理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两国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相同,要素密集度固定,规模收益不变。两国在生产要素的拥有上,一个拥有劳动力较多,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一个拥有的资本较多,是资本丰裕的国家。定理认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提出,在技术水平和消费偏好都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国际分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各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使用自己丰富拥有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所生产出的产品。2.CIF:即Cost,InsuranceandFreight(…namedportofdestination),成本加保险费、运费,即平时所言的“到岸价”。双方的风险转移界限是船舷;卖方的基本义务是负责按通常的条件租船订舱,支付到目的港的运费,并在规定的装运港和装运期内将货物装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上船;及时通知买方并负责办理从装运港到目的港的海运货物保险,支付保险费。3.FDI:即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公司在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新的设施以生产或营销某一产品。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包括: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的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由于科学技术的许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跨国兼并和收购,导致对外直接投资许速发展。4.汉堡规则:即《1987年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在总结国际航运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废除了《海牙规则》中许多片面袒护承运人利益的、不合理享有的各项免责条款,加大了承运人对货运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了责任赔偿限制的金额,延长了货物提出索赔和仲裁的时效,对承运人与托运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比较明确合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维护了货方的利益,也考虑了承运人的利益,从而使船货双方对货运所承担的风险趋于平衡。《汉堡规则》的制订和通过,是发展中国家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海运方面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胜利。《汉堡规则》的产生,标志着国际海商法领域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对国际贸易、航运、保险、银行业务的发展以及有关法规的调整产生良好的影响。5.进口替代型增长: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从而使得本国经济得到飞速增长。这是一种内向型经济增长战略。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内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为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进口竞争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当竞争力得到提高以后再增加出口以便使得外贸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6.完税价格:是指进口货物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到岸价格。到岸价格包括货价,加上货物运抵一国关境内输入地点起卸前的包装费、运费、保险费和其他劳务费等费用。一般是以CIF价作为完税价格。进口货物的到岸价格经海关审查未能确定的,海关应当依次以下列价格为基础估定完税价格:(1)从该项进口货物同一出口国或者地区购进的相同或者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2)该项进口货物的相同或者类似货物在国际市场上的成交价格;(3)该项进口货物的相同或者类似货物在国内市场上的批发价格,减去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其他税收以及进口后的运输、储存、营业费用及利润后的价格;(4)海关用其他合理方法估定的价格。7.反提议人原则8.外汇倾销:是一种采用降低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比价的办法,达到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目的。因为,当一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商品的竞争力,从而能扩大出口。同时,本币贬值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因此,外汇倾销可起到促进出口和限制进口的双重作用。二、简述题(每小题12分,计60分)1.简述战后国际贸易的主要变化。答:战后国际贸易具有如下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1)发展迅速但不稳定战后国际贸易总的来说,发展速度很快,超过二次战前。世界商品出口贸易额从1950年的607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63680亿美元,据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发表的统计报告,从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间,全球进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而全球生产的年均增长率为4%。但在各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其发展是有起伏的,经历了由迅速发展转向缓慢、停滞和回升的过程。它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具体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到1973年,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之快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战后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战前。从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8%。而战前,从1913年到1938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率了高于世界工业生产年均6.1%的增长率。本阶段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是与科技革命、生产增长、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因素所发生的作用密切相关的。第二个阶段:从1973年到1985年,是国际贸易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阶段。本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2.4%,较1948年到1973年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2/3以上。其中,有的年份下降更为严重,1981年世界出口贸易量增长停滞,1982年世界出口贸易量更下降2%。本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率。本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货币制度危机和农业危机频繁爆发所致。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现在,是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阶段。本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前一阶段出口贸易量的增长水平,而且也高于整个80年代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3.6%的水平。1999年达34700亿美元,2000年更高达63680亿美元。本阶段世界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本阶段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集团化趋势的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国际分工升华,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进一步促进了贸易自由化。(2)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首先,各种类型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展很不平衡。战后,各种类型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虽仍占支配地位,但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很不稳定。战后以来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70年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为70.9%和71.6%。1973年以后因能源危机石油价格上涨,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直到1983年才回升。1991年发达国家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1970年。之后,发达国家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发达国家中,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起伏不定。这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商品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的。其次,发展中国家(地区)整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从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初呈下降趋势。之后,略有升高。但自9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990年发中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出口和进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8.8%和29.5%。这是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于发达国家分不开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也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制成品主要出口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急剧上升;另一方面主要石油出口国在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提价贸易地位显著提高。第三,原苏联东欧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比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70年占世界出口的9.8%,1990年降为3.8%。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布丁考研网,在读学长提供高参考价值的考研真题资料高。尤其是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中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75%上升至2000年的3.9%在世界的排名也由1978年的第28位上升至2000年的第7位。(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向高级化、多样化发展在国际贸易商品交换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贸易,而且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发展迅速。首先,传统商品贸易结构进一步向制成品发展。在传统商品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而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1995年工业制成品已占世界出口贸易的7%。这是与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手工业发展速度、国际分工的深化、合成代用品的大量出现和原料使用率提高等原因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在制成品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迅速发展。它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用机器、电讯设备、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等的出口迅速增长。这是与科技进步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密切相关的。其次,技术贸易日益发展。战后,国际技术贸易发展很快,1955年国际技术贸易额仅为5—4亿美元,1990年已达1000多亿美元。这是与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技术输出可获得经济效益以及技术引进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等密切相关的。第三,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二次大战后,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所引进的世界经济、贸易结构的巨大变化,使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加快。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70年的60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2600亿美元,约为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1/4。(4)贸易集团化的趋势加强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类型不同、规模不一、内容各异的区域性贸易集团。据统计,1990年世界上有23个贸易集团,包括113个国家,其贸易量约占世界商品贸易量的82%。这些贸易集团已遍布西欧、北美、亚太、中东、非洲、拉美等各个地区。它们形式不同,经济一本化的程度也不一致,内容不仅涉及商品贸易,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的国际流动,以及财政、信贷、货币政策的协调等。在世界市场上,西欧、北美及亚太
本文标题:北京工商大学北工商2004年国际贸易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3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