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前言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北京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首都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时期,也是首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机遇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是北京市在中长期规划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编制的市域经济规划。本规划体现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强化重点功能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以充分履行首都城市功能为核心,以落实区县功能定位、调整产业布局为重点,明确各功能区域在北京城市总体发展中的思路、方向与主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各区县特色发展的格局,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本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要指示。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区域经济和主要产业功能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一)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4:30.9:67.7。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和知识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二)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日趋明显。东城、西城、崇文、宣武等中心城区的建设已由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其作为首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教育科研和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职能逐步明确;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地区的第二产业开始逐步向外围转移,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格局;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地区初步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服务业具有一定规模,第一产业适当保留的产业格局;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五个区县开始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适度发展,服务业初具规模的产业格局。(三)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城区渐次向郊区转移。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份额实现了较快增长。随着《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五个区以及亦庄开发区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形成城市新的增长极。(四)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乡经济日益协调。对郊区的政府投资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对郊区的直接资金支持达到15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专项经费56亿元。重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落实粮食生产直接补贴政策,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对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给予直接补助,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五)主要产业功能区发展迅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和顺义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地区建设加快,成为提升首都服务功能、吸引高端产业集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同时,区域内外的合作机制初步建立,正在逐步克服过去临时性的、局部的和非制度化的合作局面,对首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加强。二、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首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战略时期。我们落实规划既有坚实的基础,又有发展的机遇和宏观环境。(一)不断加速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趋势,将越来越深刻地作用于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已经进入WTO后过渡期,国际贸易持续增长为北京发挥首都优势、继续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全球制造业转移和新国际分工将进一步加速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第三,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体趋势,承接服务业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第四,北京是我国科技与信息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理应顺应全球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第五,以世界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带)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并开始逐步主导全球经济。北京要积极打造“首都圈”,成为中国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五个统筹”为北京市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完善和均衡社会公共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与山区的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主导方向,建立循环型经济体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三)自主创新对首都经济的开拓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以及北京市“首都创新战略”的快速推进和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创新投入、创新体系结构、创新服务环境等一系列领域的完善与发展,继续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演进,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升级,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参与国际和区域间的协作分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这赋予了北京市新的历史使命,是各个区县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更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四)2008年奥运会和京津冀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提升首都的经济社会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带来重大机遇,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对人流物流的市场需求放大作用、对增加就业机会的带动作用、对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和对城市功能、产业、人口合理配置与转移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渐趋深入,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分享更多的区域外部效应。一是可以扩大市场容量和产业空间;二是可以通过功能优化配置,缓解北京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三是强化了北京东南部的京津轴线作为北京经济发展主轴线的地位;四是推动了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五)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的转变对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产生直接影响。首先,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和确定了发展重点。其次,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包括区域协调发展、重心战略转移、旧城有机疏散、村镇重新整合。第三,北京市对南城发展的政策和财力支持,有利于加快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第四,城市建设由中心城区的外延扩展转向调整优化,郊区、新城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三、主要挑战(一)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国际性功能需大力提升。从国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75%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北京经济总量不到东京的10%。由于经济总量小,导致区域经济中心功能不强,这与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与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较大规模地扩充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这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二)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乡和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首先,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人口过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疏散、调整。其次,城区和郊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明显。第三,城区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还十分突出,南城明显落后于北城,二元结构突出。第四,区县空间差异明显,各自比较优势未能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第五,远郊区县尤其是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特色不突出、布局分散,“三农”问题亟需加快解决。(三)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重化工业仍在北京经济中占较大比重,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传统制造业依然是重要支柱工业。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以及粗放型的增长机制,水资源、能源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个区县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水、电、气等资源约束的刚性增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任务加重。另外,城市空气质量低、水质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和节约化发展,是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不足。“十五”期间,我市在综合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出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的政策支持与体制创新仍然不足,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影响了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同时,城市内部和外部区域经济合作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还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第二部分规划总则“十一五”时期,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践“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强调不同区域“人”的全面发展,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调动优势资源、完成功能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县互动共赢的良性机制,构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城市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推动首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北京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强化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保持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增长的转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27:72左右。(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十一五”期间要力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在城市与乡村共同繁荣、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共同发展、社会各阶层共同受益、全社会和谐共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三)强化生态良性循环。要努力实现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资源、能源以及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等的建设。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各个功能区域的相互联系,着重于东西两个产业带,特别是东部产业带的发展,放眼于北京市区域经济与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乃至全国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各个功能区域的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城镇化格局,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四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构建大区域统筹发展的新模式。三、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要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北京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重点构建“二大发展带、四大城市功能区域、六大重点产业功能区”的区域
本文标题: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功能区域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4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