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农业发展史,就是农业与非农产业联合、分离、再联合,并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的发展史。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形态、分工协作方式都较以前阶段更为先进,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第三章农业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长达数十万年)远古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只有依靠采集和捕捞自然界里现成的动植物果腹,还不能以自己的劳动去增加动植物的产品数量。这时一切的技术进步都是为了寻找到更多的食物。这个时期包括了人类的童年期和旧石器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期,人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树居和食果是该时期的特征。第一节原始农业(石器时代)在旧石时期,远古人类以粗制的、没有磨制的石器为工具而且学会了用火,这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鱼肉和含淀粉植物的块根、块茎。在这个时期里,人类学会使用粗制的棍棒和标枪,因此出现狩猎,但由于工具极为原始,仅靠狩猎不能捕捉到维持生命最低数量的食物,所以,采集植物和捕鱼是当时人类劳动和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无论是采集还是渔猎都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而不是去生产,即增加动植物的产品。该阶段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以打磨制作石器为工具并发明弓箭,这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当时的重大技术进步。人类从打猎中发明了驯养动物,从此开始形成原始的畜牧业。他们把磨制好的石器缚在棍棒上作为武器和工具使用,懂得用石器削制木质用具和容器,加上在长期的采集植物过程中找到了适于种植的谷物的籽粒,因此就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二、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几千年)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使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当代考古学家已在世界各地多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证明人类的祖先是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定居生活的,标志着人类文件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南纬10°到北纬40°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似的几个地方,并且是各自独立地、自发地发展了原始农业。由于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不同,特别是后来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上的差异,使这些地区发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的若干中心。美洲的印地安人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玉米,以后又培育了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但是,美洲只有羊鸵一种哺乳动物是适于驯养的。所以,印地安人没有役畜,不知道犁耕,特别是没有发明冶铁术,所以他们在公元9世纪以前仍然以采集狩猎为主,从9世纪到13世纪才定居下来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但畜牧业仍十分落后。印地安人原始农业发展迟缓使得民族经济整体滞后,以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被西班牙人所征服。以上说明,原始农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道路和速度,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原始农业的进程可以概况如下:用火→移居→棍棒→弓箭→狩猎→驯养石斧→种植→定居制陶三、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这个进程说明,是技术进步促进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首先表现生产工具上。从粗制的棍棒和石器工具(农具)发展为精心打磨过的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农具),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制工具(农具)。其次表现在耕作方法上。从只会采集发展到刀耕火种乃至锄耕火种,出现了原始的烧垦制。而铁锄大量制造和使用的普及则说明原始农业已过渡到了古代农业。第三表现在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上。从单纯猎取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的籽粒,发展到对某些野生动植物进行驯化,如小麦、水稻、玉米和猪、牛、羊、狗、鸡等都是由人类祖先在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驯化而成的,所以,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最后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上。原始人类从对自然环境的绝对依赖发展到在很小的范围内对自然条件作某些改善,使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简陋的灌溉农业。人类文化史分期生产工具与技术进步生活状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关系状况蒙昧时期低级阶段中级阶段粗制未打磨石器、木棒等(旧石器时期),用火熟食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氏族所有制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氏族所有制高级阶段精制打磨石器、木棒器具、木舟等(新石器时期)野蛮时期低级阶段中级阶段使用陶器、村落形成铜锡合金冶炼(青铜时代),坯块建房定居或游牧部落联盟奴隶开始出现牧畜归氏族家庭家长私有高级阶段开始使用铁器、畜耕出现向传统(古代)农业过渡个体耕作开始代替共同耕作四、对原始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使用简陋的农具、采用刀耕火种或火垦方式的耕作制度等。原始农业技术是建立在原始的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技术。原始的直接经验,是指缺乏广泛交流,只是在个别原始部落内部产生和流传的有限的粗浅经验,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十分低下。原始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就必须实行简单协作,从事集体劳动,并以自然分工为主。自然分工是指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与这种分工相适应的协作,就是一种以原始氏族大家庭为单位,将手工业(打磨石器)、农业(采集、种植)、畜牧业(狩猎驯化)联系在一起的简单协作。具体表现为,在一个原始氏族家庭中,青年男子从事狩猎、驯化工作,女子从事采集劳动,而中老年人则专门从事打磨石器、制作工具。第二节古代农业(公元前四世纪-19世纪中叶)古代农业是指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中间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通常所讲的“传统农业”与“古代农业”的涵义相近。一、古代农业的产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普及,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古代农业阶段。公元前2年左右巴比伦人发明炼铁方法,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更早,至迟是在春秋中期发明的。希腊城邦国家建立的早期,木犁就已装上了铁制的犁铧。罗马使用较轻便的弯辕犁,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则使用有轮的较为笨重但适于深耕的反转犁。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已有大麦、小麦的集穗装置,谷物加工机械也已出现。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有了功能较为完善的铁制耕犁,汉代初期,铁犁向形式多样化发展,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等,并且还发明了犁壁装置和能够调节耕地深浅的犁前装置。在欧洲,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缺乏,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动力,但成效甚微,直至公元1000年前后西欧人才广泛使用畜力。在中国,公元前350年已经开始使用牛耕。铁犁牛耕使古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原始农业,从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变革,开始了人类文化史上所谓的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欧洲的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轮作制。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二圃制在希腊形成。二圃制是指把土地分为两个区,一个区种麦类作物,一个区休闲,次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保持土壤水分,并可有放牧地。在二圃制的基础上,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发明了有轮重犁,就产生了三圃制。三圃制是指把土地分成三个区,两个区分别种越冬作物和春播作物,第三区休闲,三年轮换循环一次。进入18世纪,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英国首先推行了四圃耕作制,把农地分为四块,依次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等作物。这样,休闲地、放牧地被取消了,有利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为牧畜提供了优良饲料,把牧畜放牧改进为舍饲,同时,又可以利用厩肥,从而提高地力。在西亚和北非,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是实行隔年耕作法,即在干旱缺肥的条件下,种一年休闲一年。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休闲期也逐渐缩短,成为不休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在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水平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著名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称中国的农业是“合理农业的典范”。其次,灌溉施肥方法由原始的自然补充土地水肥,过渡到劳动者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对土地施加水肥。在农业起源最早的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炎热,创立了灌溉农业。如建造引河水渠道进行自流灌溉,或引河水或取地下水、修水井及坎儿井实施灌溉等。灌溉农业以埃及尼罗河流域最为著名。创造了淤灌法,即在每年的8-9月汛期,引尼罗河水浸泡两岸土地并借此淤积肥沃的河泥,在排干水以后播种一季作物,然后休闲至新的汛期。由于淤积和休闲交替,使土壤中养分不断聚积和分解,维系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中国发明了耕一耙一耱的抗旱保墒耕作法,东汉时期的龙骨水车反映出当时灌溉技术的进步。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是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使得农业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比如,有了马拉的条播机、中耕机,才能在劳力短缺的欧洲实行“四圃制”,扩大种植面积;有了水利工程和水车灌溉工具,灌溉技术才得以发展;铁犁犁壁的发明使用,才能把杂草埋在地下面作肥料,从而实施精耕细作。三、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古代农业阶段包括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在欧洲,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希腊和罗马先后建立了奴隶国家,其典型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奴隶制庄园。奴隶制庄园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以及全部产品;庄园产品用于交换的很少,自然经济占统制地位。相对于原始氏族家庭而言,奴隶制庄园农业的出现是一个进步,因为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掉,农业劳动不断增加,这就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更多的剩余农产品。奴隶制庄园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不断得到大量的廉价奴隶。但到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已经到了极限,奴隶来源枯竭;加上奴隶为了反抗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又经常进行怠工、破坏,以至大批逃亡和爆发奴隶起义,这样,继续使用奴隶劳动已变得无利可图,奴隶制庄园经营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农业经济的滑坡导致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和政治混乱。一些庄园主只得把地产分成小块,或者交给奴隶分别耕种,准许奴隶有自己的家室,并向他们征取部分收成;或者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一定的租额。前者称为佃隶,后者称为佃农。佃隶和佃农的产生标志着奴隶制庄园经营方式的衰落和封建农业经营方式的萌芽。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灭亡。新征服者把战争中侵占的土地分封给大大小小的领主,封建制的领主经营方式由此产生。封建领主的经营特征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他提供及其繁重的地租和劳役;农民有了自己的经济,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迫受封建领主的超经济压迫与剥削。领主制经营的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在领主庄园内设有手工作坊、铁匠、马掌匠、武器匠、首饰匠、皮革匠以及磨面、榨油、酿酒等作坊。中国古代农业典型的经营方式是地主制经营,其特征是土地买卖、实物地租和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四、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工具为操作工作工具;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在农业技术上主要依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进步很慢。主要贡献: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对土地的用养结合,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维持。主要不足:从能量循环的角度分析,它是一种低水平循环状态。农业是一座能量循环转换的工厂,投入农业多少能量,就会相应地提供多少
本文标题:农业概论(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4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