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经济学》案例目录农业生产力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平菇生产................................................1一个日益兴旺的集约经营体..........................................................2靠生态农业致富....................................................................3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河北华龙面集团..........................................4由昆明市一个小花卉场的成功之路谈起................................................5黄冈“一县一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构建方略及经营绩效探究..............................7关于我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8由国营农场走向社区农业...........................................................10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动力.........................................................12发挥优势开展技术服务...........................................................13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西瓜协会.....................................................14科技进山军城巨变..............................................................15管理科技助龙都公司腾飞及分析.....................................................16依靠科技发展农业.................................................................17广西河池宜州:特色农业惠及新农村试点农家.........................................18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富兴苹果协会...................................................19兴业:“低碳农业”实现经济生态双赢...............................................20农业生产关系山东淄博市周村区农村股份股份制的考察与分析.......................................21南街村的经济发展.................................................................23鹅公岭村的股份合作制:从封闭走向开放.............................................25张家口地区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26农业产业之路.....................................................................28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30农业产业化实现路径探讨——来自塞飞亚公司的经验...................................31论河南科迪食品集团发展模式——承租返包...........................................33荆州的兴旺之路...................................................................341979—2000年的西部农业...........................................................36梧州长洲镇: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着实让农民受益.....................................37农业与外部经济上海农村工业发展研究.............................................................38“飞地”型城镇的研究.............................................................39打工造福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40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救活一厂,致富万家.............................................42选点阳谷庄,建立试验区...........................................................43广东中山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战略和对策...............................................44农村劳动力流向——乡镇势差小于城乡势差...........................................47寻访农民增收路...................................................................48“民工荒”根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49“生态土鸡农家乐”大胆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501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平菇生产唐县的食用菌栽培,从1980年起步,经过二年的试验,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河北农大老师及省微生物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发展很快,特别是地面栽培,1982年400平方米,1983年发展到4万平方米。1983年秋季开始推广塑料袋栽培技术,到1984年秋,全县普及了塑料袋栽培法。1985年春季栽培数量达140多万袋,产鲜菇100多万斤,产值40多万元,秋季400万袋,成功率90%以上。产品的销路打破了单靠外贸的局面,使平菇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由无销路变成了畅销。1986年全县栽培平菇数量猛增到2000万袋,约产鲜菇1600万斤,组织出口加工盐渍平菇5000吨,创汇35万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1983年唐县承担太行山开发研究食用菌课题后,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但通过努力使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他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广泛进行技术培训;(2)扶持和充分发挥蘑菇专业户,重点户的作用;(3)多种渠道打开国内市场,解决平菇销路;(4)提供原料信息,组织原料供应。通过几年来的技术推广和生产实践,广大农民看到发展食用菌生产,特别是平菇栽培是是少,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门路,因而栽培户越来越多,由1982年的一户,1983年春发展到400多户,遍及全县10个乡,单户或联户规模越来越大。栽培万袋至10万袋的有十几户,收入万元以上的有6户,1986年栽培数量增加到15倍,出现全村80%以上的户种植平菇的专业村8个。目前平菇栽培不但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进了农村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已有蘑菇罐头厂3个,年加工蘑菇达千吨以上。大规模的蘑菇生产致使栽培原料——棉籽皮供不应求。唐县食用菌生产的迅速发展,因为它正确确定了科技兴农的战略目标,构筑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农业大学、省研究机构实现了主体多元化,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坚持了试验示范,逐步推广的原则和发挥“科技户”的作用,在推广过程中,经过了典型示范,由点到面,由小面积到大面积,逐步扩大推广范围。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环节之一。1.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首先,要尽最大努力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特别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其次,要用各种形式,在农村广泛开展扫盲运动,逐步提高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向农民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的重要渠道。3.切实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2一个日益兴旺的集约经营体——河北省山西技术开发中心怀安珍贵毛皮动物综合试验场调查河北省山区技术开发中心怀安珍贵毛皮动物综合试验场,是由怀安县科技人员李柱联合养殖专业户和农民,集资入股创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现在总场下设几个分场,3个联营场,1个全价颗粒,饲料加工厂,共有职工240人,固定资产200多万元,貂,貉饲养量达3万多只。4年来出口裘皮为国创汇100万美元。1985、1986和1987年,该场纯收入分别为3万元,17万元和84万元被张家口地区名为“明星企业”。从专业户到股份制,他们找到了创办合作制大企业的适宜形式,近几年来,养殖业在怀安县发展较快,但是,一家一户由于资金、技术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扩大养殖规模。影响效益的发挥和市场竞争,县农业局干部、河北师范大学系毕业生李柱,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停薪留职,联合柴沟堡镇11户农民和2个集体单位,于1984年10月以集资入股的形式,创办了一个股份制合作企业,集股10个,共10万元,他们用这笔钱,建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商业门市部,办起了20吨位的运输队。1986年和1987年,以5000元为一股,集起了22.4股,筹款13万元,购回种貉40万只,养貂发展到1.5万只,1988年股东发展到120户,集股180股,发展起8个水貂场,饲养水貂3万只。股份制使劳动者技术意识,风险意识大为增强,责任心大大提高,劳动体组合不断优化,由于劳动者多有股本在企业内,都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几年来,他们努力学习技术,在提高毓成活率和养殖出栏率上下力气,在降低消耗成本上做文章。从经商失败到养殖成功他们找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增值途径。这个股份企业成立之初,叫华夏实业公司,80%的精力放在百货、副食、土产、肉菜、饮食、运才经营上,经营2年亏损4万多元,而仅用20%精力办的貂场、猪场,1985年动盈利6万多元。事实教育了他们,他们当即立断,调整内部产业结构,砍掉商业和运材业,集中精力搞养殖业。1986年春,他们引进的4万只种貂,第2年产仔成活率90%以上,成活种貂500多对,仅此一项收入30多万元。加上出售的种貂和貂皮,1987年纯收入达84万元。从单一饲养到达形成生物链,他们找到了科学投入获得连续产出的高效益手段。这个场在上规模,搞集约化经营的同时,坚持摸索珍贵毛皮动物与普通家畜配套饲养的生物链,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次投入带来多次性产出,降低成本,稳定毛皮生产质量。几年来,他们投资40万元,建起全价颗粒饲料厂,同时养起奶牛,奶羊和鸡等使生物间相互依托,相互供补,有效成份得到充分利用。从农业生产的历史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集约经营的农业,才能克服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其次,从社会发展来看,科学不断发展,技术日益进步,生产力是向前发展的。这就为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创造了条件。3靠生态农业致富从新业塑料制品厂下岗的曾妙兴一度找不到合适的新工作。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生态农业旅游的文章,顿时豁然开朗:是啊,如今城里
本文标题:农业经济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