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农业经济学》课程作业一、概念题:1、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其内容包括农业中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的规律及应用等。2、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3、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村这个特定经济区域内,各个经济部门及其所属各门类、各生产项目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地位作用和运动规律等。4、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它具体表现为“心灵、技巧、管理妙、环境好”的严整多层的集成过程。5、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就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二、简答题:1、农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的经济特征:一、周期性,农业以动植物种养殖为对象。周期性是农业经济的特征之一。二、高风险型。农业经济不同于工业,整个流程都充满了自然、市场与政策风。三、自然依赖性。农业经济的特质之一是自然条件高度依赖。不管农业生产形式怎样改变,农业经济相当于其他行业而言,其特征仍然是技术落后,生产原始,效率低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三其他行业原料来源主要渠道。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2、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1、农村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因此,进行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都必须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2、农村土地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的形式。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流转的可能性。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可能通过征收而发生土地所有权转移。3、农村农地使用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承包的土地可以有条件转让。4、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实行审批制度。乡镇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坚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涉及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用地审批。现行家庭承包制为什么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又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生,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3、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基本特征:1、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5、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6、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7、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8、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依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容: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围绕上述目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结构2、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农业区域布局5、发展外向型创汇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意义:(一)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随著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著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从国内外的农业发展规律看,发展高效农业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效农业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这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二)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与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近些年来,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但农民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农民收入低的主要症结所在。发展高效农业,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三)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的矛盾。我国必须大力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然而,经营分散,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发挥。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养殖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力克服低效农业的弱点,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四)发展高效农业,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著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高效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是什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义: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力量;2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3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4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基本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5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它们各具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一)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市场”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农户实行有机的联合,进行一体化经营。在实际运行中,公司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协作。这种形式在种植业、养殖业特别是外向型创汇农业中最为流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的发展。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不同,它在实际运行中,又具体表现为4类形式:1.市场联结方式;2.合同契约联结方式;3.参股联结方式;4.承包约束机制(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跨户、跨村、跨乡镇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它既包括原有的社区性合作组织或以供销社为依托形成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包括以乡村经济技术服务实体为依托,或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专业户为骨干,与从事某一专业生产的农户自愿联合起来组成的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还包括农户或家庭企业自愿组成的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或股份合作企业。根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不同,其具体运作可分为三种模式:1、“嵌入式”结合模式;2.“产权式”结合模式;3.“衍生式”结合模式。(三)其他类型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等,但从我们上面对产业经营组织的界定来看,其实这些组织类型只是以上两种类型的初级阶段或变种。如专业市场带动型中的专业市场,往往是公司形式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理解,其实也应属于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专业大户带动型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向以上两种形式逐步转变。5、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难点是什么?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从转移地域看,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改革开放后,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其转移;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使得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但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在农村社区内部的就地转移。(二)从转移产业看,以第二产业为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绝大部分转移到了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三)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目前绝大部分转人农村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他们或者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或者利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即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或经商。(四)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在东南沿海石茵及大中城市周围的经济发达地区,虽然元面莎,但由于非农产业发展快、资金较雄厚、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转移途径多、速度快;相反,在不发达地区,因二、三产业不发达、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市场狭窄、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转移途径少、速度慢。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加大。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增加,因而劳动力潜在供给还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投人的增加和科技的进步引起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以及耕地的逐步减少,种植业所需的劳动力会进一步减少。这就会给农业劳动力转移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二)需要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素质低。一般说来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但目前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较低,其转移就产生了困难。(三)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
本文标题:农业经济学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4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