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作者:谢鹏义完成时间:2012∕10∕1521:05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动,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众所周知,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成为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河南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本文在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了几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河南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批农村人口为了生计纷纷选择了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他们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伴随物,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却生活在这种亲子长期分离的家庭模式中,无法接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长此以往,极易导致他们在价值上的偏离和心理上的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也是对教育管理新的挑战。[1]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是迫在眉睫!一、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借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陌生的城市,怀着创造美好生活的梦想奋斗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伴随着“民工潮”的兴起,农民工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对国家GDP增长的贡献占20%——23%。但令人深思的是,他们的子女现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当前,农民工子女分两种情况:一部分农民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成了城市漂泊的“流动子女”;而80%的农民工则把孩子留在了出生地,这部分特殊的未成年人便是本文所要说的“留守儿童”。[2]㈠留守儿童的分布1.比较集中的区域分布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6.5%。其中,52%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河南、四川、广东、湖南、江西、安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2.比较均匀的年龄分布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3.比较偏高的性别比分布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6.73%,女孩占43.27%,性别分布比率约为71:54。调查显示,在各年龄组[1][2]2的性别构成中,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这种趋势表现的十分稳定。㈡留守儿童的数量1.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规模增长十分迅速。以我国14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普查时我国14周岁以下农村学龄儿童数量为14135万,而约1138万为留守儿童,占全体的8.05%。2005年据国家统计局估计,全国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1500万人,至2007年,全国14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据调查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5800万人,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的比例高达28.29%,[4]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达4000多万人。目前,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5亿人,预计到2020年会有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正呈持续增长趋势。”[6]2.河南省留守儿童的数量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据河南省农调队调查,200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达116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2%。2003年外出务工半年以上人员达到1300万人,其中省外输出600余万人,约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28%。目前,全省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35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7%,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已达1557多万人。2007年,据河南省妇联统计,农村14周岁以下儿童有1524.4万人,其中留守儿童242.75万人,占总数的15.92%,[5]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12.14%,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儿童总数的15.20%。2012年,河南农村留守儿童达400多万人,占全国的6.9%;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超过300万人,占全国的7.5%,[7]占全省儿童总数的16.48%。其中,南阳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计145.8万人,留守儿童约70万人,占总数的48.0%。由此可见,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也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㈢河南省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情况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二、祖辈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三、亲戚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四、其他监护,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由学校监护或自我监护的家庭。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的占43.83%,父亲外出的比例高于母亲;父母双方都外出的比例高达56.17%。[2]留守儿童受监护情况以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两种类型为主,二者所占比例之和在80%以上。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59.6%的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29.1%的人是初中文化程度,1.5%的人是高中文化程度,还有9.8%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7]二、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国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乃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四个方面。(一)家庭方面:隔代监护下,家庭教育存在缺陷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留守儿童很难接受到源于父母的实质性的家庭教育。一些父母在外开阔了眼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和希望更高。但由于时空限制,孩子只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学习的愿望,却不能亲历父母有效的督导。孩子依然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学习,加之他们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较低,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经常出现逃学、迟到甚至辍学现象。[4][6][5][7][2][7]3河南省54.2%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这些留守农村的老人文盲比例较高,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所以,无论是在体力、精力上还是在智力上他们承担着对孙辈监护和教育的重任都显得勉为其难。此外,老人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辈过分溺爱,任其自由发展,导致孩子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畸形成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二)学校方面: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水平低下河南省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很多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较差,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薄弱。2007年春晚留守儿童朗诵的《心里话》:“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椅子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也道出了河南农村学校的尴尬。河南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升学压力十分沉重,学校往往把有限的师资力量重点放在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身上。而据调查,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1]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难以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认同,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也难以对他们进行特别监管,必然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另外,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河南省一些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受升学指标压力影响,功利化倾向突出,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只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很多对孩子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如:音乐、美术、计算机、心理、生理、体育等,只发课本很少上课,甚至根本不开设。[1]这无疑是学校教育的严重缺陷。(三)社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合力尚未形成随着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突出。调研发现,当前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投入和研究仍旧十分欠缺,尚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如:村委会尚未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尚未进行政策性思考等。河南省农村地区社会教育薄弱,尚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机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1.针对留守儿童建设的公共设施欠缺。在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适合留守儿童的公益性健身、文化、体育场所等几乎没有。在调查中发现,仅有的几个健身场所也因缺乏管理,遍布了“地下六合彩”、斗地主“带水”、“压白板”等各种赌博现象。特别是在农闲时节,不少全家男女老少,整日混迹于赌场之中,更有甚者祖辈坐庄,孙辈当助手,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大。2.针对留守儿童提供的公共服务欠缺。随着河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实施,学校服务半径过大,大部分学校缺乏寄宿条件,走读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所以孩子们缺乏正常的家庭保护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再加上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也无法充分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必要的教育服务资源,许多不法分子往往把他们作为侵害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性侵犯、溺水身亡、威吓勒索的事件频繁发生。3.对农村地区文化传播媒介的管理欠缺。一些商家为追逐市场卖点,在互联网、电影、录像、图书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渗入不少凶杀、淫秽、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孤单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据调查,乡镇网吧的客源90%是在附近学校读书的中小学生。(四)自身方面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奠基作用,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起辅助作用。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角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缺陷,社会服务的缺少,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在情感、心理、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心理人格不健全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也是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长期在外,孩子缺少与父母最起码的交流机会,而监护人更多关注的只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问题介入较少。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极为不利,久而久之,常诱发各种心理病症,如情[1][1]4感冷漠、行为孤僻、仇视父母、自暴自弃、忧郁多疑。[3]在访谈中,一位父亲说:“我打工已经有九年了,为了多赚些钱,只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11岁的女儿由爷爷奶奶照应,到现在都没叫过我一声爸爸。”这种在河南省广大农村地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2.道德价值扭曲,犯罪率高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对子女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不够重视,祖辈大多在知识、能力上承担不了对孩子品德培养的任务,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导致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留守儿童自身又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极易受到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如:经常说谎,不服管教,小偷小摸。此外,许多长期在外的父母们因不能给孩子健全的家庭教育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用“物质+放纵”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孩子手头有钱,缺少管教,极易形成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养成奢侈浪费、抽烟喝酒的陋习,甚至有的被不良青年利用染上毒品,参与一些犯罪活动。据河南省有关部门统计
本文标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54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