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导论•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国外农村社会学发展概况•三、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概况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一)关于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整体论——将农村社会视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P·索罗金、C·齐默尔曼在《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在与城市相比较中描述乡村社会普遍而持久的特点和各种关系,包括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后来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局部论(某一具体领域)•农村组织(P.D.桑德森);农村中的群体关系(P.L.纳尔逊);农村居民的社会化(H.B.霍桑);社会心理(威廉斯);农村社会问题(C.泰勒、C.C.特劳)•从研究对象上看,本课程倾向于整体论,但是又显得空泛,实际强调的是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农村社会作综合性研究(二)研究范围1、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农村产业结构•乡镇企业的劳资关系•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群体组织•农村人口研究•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的民族自治及民族的共同繁荣•农民社会参与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农村文化研究•农民负担研究•农村社区研究•城乡关系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研究2、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农村现代化研究•农村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农村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系•农民运动•农村变迁动力•农村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农村社会流动•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村婚姻家庭•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管理3、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三农”问题•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乡镇企业产权变革问题•农业经营规模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民工的身份问题•失地农民问题•农村贫富分化•农村扶贫开发•农民的公民权•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治安•宗教、民间信仰•城乡协调发展二、国外农村社会学发展概况•(一)农村社会学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缘由:农村社会的严重危机;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20世纪20年代,农村社会学发展成为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1930-1940年代,沉寂。•1937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学会成立。此后,蓬勃发展•1960年代以后,城乡界限模糊不清,学科面临严峻挑战。•1980年代,开辟农业社会学:研究农业结构、农业政策、农业劳动、农业生态及其地区协调发展。欧洲农村社会学•出现于“二战”之后。推动力:欧洲战后重建;欧洲社会学家引入美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农村重组与改组;美国社会学者的调查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协助欧洲各国建立农村社会学组织。•建立学术团体和创办专业刊物。日本农村社会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农村社会学,并使之本土化。•显著特点:日本农村社会学家大多以村落为研究对象和基本单位。•著名农村社会学家:铃木荣太郎、福武直(研究中国、印度和日本的农村)三、中国农村社会学概况•(一)早期传播与发展•(二)1920-1940年代:农村的衰败与研究热潮•(三)1950-1970年代:国内研究的停滞与国外研究的进展•(四)19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与第二次研究热潮(一)早期传播与发展•农村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确立时间:约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大约在1920年代之前,中国农村社会学基本上是在简单引进、移植与模仿国外学者的学说和方法。教学——外籍教师、调查研究——国外学者指导、成果发表——英文、国外典型成果•D.H.Kulp(库尔普),沪江大学,广东潮汕的凤凰村,CountryLifeinSouthChina(《华南农村生活》)•J.L.Buck(卜凯),金陵大学,《中国农家经济》•李景汉《定县概况调查》(1933)•杨开道,教学与教材建设(二)1920-1940年代:农村的衰败与研究热潮•1、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梁漱溟: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只有“职业分途”,没有阶级之分,因此只有建设之任务而没有革命之对象。中国的问题实则是近代西方文明冲击造成的文化失调问题,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通过乡村建设复兴中华文明。乡村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依靠乡村自治,创造一种以理性和伦理为基础的新团体组织,由此推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出路是改良文化而不是制度革命)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建立“社会实验室”。•他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提出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2、以费孝通为代表的学院派•开弦弓村调查,《江村经济》•“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出路“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是最根本的措施”•《乡土中国》(1947)、《生育制度》和《乡土重建》(1948)3、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陈翰笙、薛暮桥、千家驹、孙治方等——“中国农村派”国外力量的研究•学术性研究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对中国7省17县2866个农场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详细调查•为本国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其研究成果对美国政府从主要扶持中国中央政府转而关注地方实力派起了很大的作用。•“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成立于1906年),其主要目的是搜集中国的社会经济情报,从而为制订侵华政策提供依据。《中国农村惯行调查》(三)1950-1970年代:国内研究的停滞与国外研究的进展•国外学者影响较大的著作有:•(1)旅美华人杨庆堃根据自己50年代初在广州郊区鹭江村的调查写成的《共产主义过渡初期的一个中国农村》(1959)。•(2)威廉·韩丁根据他对人民公社时期陕西长弓村的再度调查,出版了《身翻:一个中国农村的继续革命》(1983)。•(3)1975—1978年,美国汉学家陈佩华(AntiChan)、JonahanUnger和RichardMadsen对广东陈村的研究。他们三人对26位流入香港的陈村知青和村民进行了223次深入访谈,撰写了《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中国农民社区的现代史》(1984),Madsen还利用这次访谈的资料撰写了《一个中国村落的道德和权力》(1984)(四)1980年代以来:农村改革与第二次研究热潮•1、根据发展阶段来看•(1)80年代早中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的农村经济研究•(2)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人口流动及其所引起的社会变革而进行的农村社会研究。•(3)1990年代开始围绕村民自治兴起的农村政治体制研究•(4)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征地、农地制度改革等2、著作分类•(1)关于农村、农民生活和农村变迁的,如施坚雅、黄宗智、陈佩华、韩丁、折晓叶和张乐天等人的著作。•(2)关于国家、乡镇政权和农民的关系,如金奥伊、维维尼苏和王思斌的著作或论文。•(3)关于农村精英的研究,如张仲礼、孙立平、王汉生等人的著作或论文,•(4)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5)关于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6)关于中国农村家庭和家族的研究,如杨庆堃、帕里许和怀特等的作品。3、特点•研究学科和方法的多元化•研究经历了由政策选择向学理研究的转变•研究领域广泛,研究人员日益增多,研究方法很多采用实证研究代表性观点•小农经济的内卷化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乡村经纪人杜赞奇利用满铁资料对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进行分析之后,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书中提出了乡村基层领袖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扮演着“经纪人”角色•农村社会的转型1949年以来国家对农村的控制经历了毛泽东时期的“蜂房式”制度到商业网络和政府机构直接渗透到乡村的变迁。(VivienneShue)第二讲农村的发展阶段•一、土地改革时期(1950—1952)•二、合作化时期(1953—1957)•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4)•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家庭承包制,1978-)一、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50—1952)•1.土地改革的目的和总路线•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地区:西南、西北、华东、中南区等新解放区约有2.64亿农业人口的地区2、土改的步骤和方法•步骤: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土地与财产、分配、土改复查等•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多余的房屋”,“半地主式的富农出租大量土地,超过其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数量者,应征收其出租的土地”。3、土地改革的社会功能★•思考的维度:土地制度、生产力、农民生活、文化教育、工业化、村庄的权力结构、农村社会分层、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经济变革(农村生产资料的占有)•政治变革(土地改革树立了贫下中农优势,并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基层政权。就政权与村庄的关系而言,土地改革使国家政权空前地深入自然村。旧日的国家政权、士绅或地主、农民的三角关系被新的国家政权与农民的双边关系取代了,由此也开始了国家权力大规模伸入农民生活的历程。)•社会变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废除了宗法社会的经济基础。农村社会结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拥有土地,拥有一份保障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夏-1952年底1950年夏-1952年底1949年以前基本完成土改的地区土地改革运动1949年冬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改的地区1952年底以前未进行土改的地区土地改革运动•二、农业合作化(1953—1957)•1、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上的差别•互助组•初级社: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合作社统一安排劳动,按劳分红与按股分红相结合•高级社: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高级社所有,高级社统一安排劳动,按劳(工分)分配•2、营造社会氛围、利益倾斜、政治压力农村生产合作社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4•(一)人民公社初创时期的特征:•政社合一•一大二公•“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二)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三)人民公社60条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四)“四清”和“文革”:“左”倾路线在农村的持续•清帐目、清工分、清财务、清仓库•农业学大寨经济政治上的激进路线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大跃进“钢铁元帅升帐”,农业经济体制跃进—人民公社化庐山会议—彭德怀意见书—反右倾350多万(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毛泽东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总路线的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与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伟大胜利的情况下,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主要步骤。1957年1958年1959年1962年535万吨9000万吨3000万吨1070万吨800万吨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大炼钢铁运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以钢为纲,带动一切”(
本文标题:农村社会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55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