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说课稿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计划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三、重点品读: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四、小结:《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解词。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二、重点语句品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四、课堂练习: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二、过程与方法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略2、作者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年度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二、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克隆lóng畸形jī哺乳bǔ概率lǜ干预gān2、词语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3、文章思路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4、文章主旨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拓展阅读:我们这双手》教案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二)写作能力目标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三)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关于手文化。2.了解数字的作用和意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感受关于手文化。2.了解数字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鳍qí蹼pǔ挠náo溯sù赭色zhě孤僻pì腺xiàn2、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3、文章主旨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4、文章思路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教案3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2.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3.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课文讲解1、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的哪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第二篇文章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答:2、这两篇文章似乎互不相干,那么作者选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3、古尔德没有对脑量与智力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这是不是文章的缺陷?为什么?这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4、文中抽象的数字为什么让人觉得兴趣盎然?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很有趣,让人感到兴味盎然。5、《我们这双手》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原因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一样吗?具体说说?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小结文章以学术界著名的“脑袋大小是否与智力有关”的争议为切入点,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古尔德利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幼态持续学说”,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数字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独到的议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练习1.辨析词语。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2.《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都是说明性文体,其具体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D)A.学习委员猜测,新来的语文老师大概是二十三四岁左右。B.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D.我们要注意找出并改正作文中的错别字。4.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东施效颦话语词》教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生字词。2、理解词语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含义。3、学习作者条理清楚的写法。【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语言亦庄亦谐,耐人寻味的特点。2、学习本文结构安排条理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读一九八八年《读书》上尘元先生的连载文章《在语词的密林里》,很感兴趣。忍不住东施效颦,到密林里览览胜,顺手牵羊,‘乱砍乱伐’一下”一句话?【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时数】一教时【学习过程】一、提问引题:请同学们说说“滑坡”“刹车”“军备竞赛”的本义和新产生的意义。二、作者简介:作家简介:王蒙(1934~)自然情况: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三、分组探究,质疑解难。1、积累词语:东施效颦()顺手牵羊进谗()诬()陷贬()意谦逊()反馈()时髦()示瑕求疵(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8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6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