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北师大版八上五单元周周练敕勒歌1
周周练(《敕勒歌》)山东定陶黄中兴一、基础积累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笼.盖()见.牛羊()chìlè()()qiónɡ()庐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既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A.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中,又换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璧或雾色中的淡蓝。B.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C.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竞然如此缈小与微不足道。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⑴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__________________⑵青色__________________⑶辽阔,深远__________________⑷同“现”,呈现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A.初次亮相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阿宝原生态的民歌演唱让大家赞不绝口....。B.信天游是陕北一带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歌形式。C.民歌在新中国的土壤上得到培育,像春天田野里的野花,连片密布,摇曳生姿....。D.腾格尔那赞美草原的民歌以丰富的内容,淳朴的情感,浑厚的嗓音,使人们流连忘返....。5.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民歌对我特别感兴趣。B.通过查阅资料,使我对民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C.大力发展包括民歌在内的民族文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D.民歌以其独有的独特艺术形式深受大家的喜欢。6.《敕勒歌》选自_________,是_______时期北方______族的一首________(体裁)。诗歌表达了草原牧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牧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景象。7.综合性学习——民歌与草原(1)下面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歌词,请你哼唱哼唱,感受一下这支歌与《敕勒歌》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古至今我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你最喜欢(最熟悉)的是哪一首?你为什么喜欢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今,草原沙漠化的现象已日益严重起来,这与人的破坏是分不开的,比如过度放牧,开挖田地,河流污染等等,请拟写一则标语,提醒、警示人们保护草原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一)赏析腾格尔《蒙古人》的歌词,然后答题。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那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B.养育/我的/这片/土地C.当我身躯/一样/爱惜D.沐浴/我的/那江/河水2.歌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是______和______。整首歌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画,有______色的毡房、______色的炊烟、______色的草原、______色的土地、______色的江河水,色彩明丽,对比鲜明。3.对这首歌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歌词由景及人,语言清丽,风格豪放,抒发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B.歌词中的“蒙古人”和标题上的“蒙古人”都指的是所有热爱自己家乡的蒙古人。C.歌词通过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侧面表现了蒙古人豪爽、开朗、乐观、向往自由的性格特点。D.歌词用“毡房”、“炊烟”、“草原”、“土地”、“江河水”这些鲜明的意象勾画了一幅清新的草原图画,意在表现自己和蒙古草原的深厚感情。4.(二)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黄土的诉说——我听陕北民歌我真的弄不懂,我一个生、长在青山碧水之江南半个多世纪的人为何如此痴迷地恋上了陕北,喜欢陕北的高亢似吼又委婉如诉的民歌、特别喜欢那深情的“对面山的(那个)尕梁梁上”;喜欢陕北一望无际且连绵不断的黄土,尤其迷恋那起伏的卯梁和深浅的沟壑,就连那陕北的窑洞也让我流连忘返,真想在南泥湾的窑洞里住上一夜,住窑洞该是个什么味呢?迷恋陕北民歌,并不始于今天,从我与音乐结缘,我就爱上了陕北民歌。总在“叨叨”素质教育,我以为,音乐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是人一生最好的相伴相依的素质。现在的学校可能没有音乐课了,即使有,谁也不把它当回事,“学”音乐在学本领,而不是受教育。我中学的音乐老师每隔一两周就给我们上一堂“音乐欣赏”,简单得很,一台手摇唱机,一张每分钟76转的胶木唱片,加上音乐老师的一张生动的嘴去形象地说,那比数学课、物理课有意思多了。《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的经典,经常被说道,被演绎,似乎听到的都是有领唱的女生合唱,无伴奏,几个声部的混响。当混声中清亮的“提起(那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的三十里铺村”迸出,教室里一点儿声息都没有,仿佛可以听见唱针划在唱片上的“嘶嘶”声,没有人不被陶醉,没有人不被震撼,即便你不爱音乐,也不能不爱那《三十里铺》,不爱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不爱那在爱情生死中透出的深深的忧伤和沉沉的哀怨。我去延安,在杨家岭,倾听民间艺术家朱贺平几乎是吼叫的《东方红》,带有浓重鼻音的“叫”和“吼”,没有任何华彩,没有任何庄严,那“东”是附在鼻音上的“敦”,那“红”是从“华”滑向“混”,高亢而嘹亮,仿佛黄土高原都在振动。原生态,去陕北听“对面山的(那个)尕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才是原生态。高歌如吼,长吟如诉,这“吼”和“诉”便是陕北民歌的两大特点,断壑相隔的卯梁,必须“吼”才能听见,苦情相恋的男女,必“诉”方能倾心。我有时候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总是对苦难刻骨铭心,而对幸福却是漠然处之呢。人总是千方百计用歌、诗、唱、吟去记录生死别离,苦悲哀愁,尤其是爱情的阻隔、坎坷、守望、期盼,直到悲剧式的殉情,一再成为文学,以及有文学延伸的剧、歌、诗的对象,而演、唱、吟也就成为了苦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有时候,居然到了这种神奇的地步,表达,甚至不一定需要一个完美的载体,就能摄人心魂,震人心扉。打个比方说,一个“破锣”嗓子,一首陕北民歌,居然让你心酸而泪下,我听“羊(个)肚肚手巾(吆)三道道兰”中那句“我泪个蛋蛋抛在(阿吆)沙蒿豪林”常常自己“拔”不出来,久久地浸在那种情绪里面。真喜欢那种没有“先兆”的大吼“羊(个)肚肚手巾”,那吼出来的不仅是声音,还有感情,不仅是音乐,还是倾吐,不仅是痛苦的长吟,还是心绪的流淌。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美”,那是独特的,流淌了数百万年的黄河养育着吃苦耐劳的是陕北人,沉积了数万年的黄土催生了豪放粗犷陕北风,造就的陕北民歌不仅有独特的意境更有优美的旋律。陕北民歌的旋律高亢而婉转,陕北民歌表达天地同在、生死相依的爱情,不渝不弃的爱情。对爱情忠贞的抒发同时,宣泄了对贫瘠的抗争,对悲凉的忍耐,对苦难的乐观,对黄土地的依恋和依靠。离开陕北黄土,就不会有陕北民歌。一多半的陕北民歌都与爱情相关的,男女情爱似乎是陕北民歌永恒的主题,“走西口”、“三十里铺”、“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尕梁梁”、“赶牲灵”等等,都是。正如评论说的那样,陕北民歌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站在歌坛圣殿之上去宣泄黄钟大吕。陕北民歌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编,主要原因是有美的旋律,譬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改编自陕北情歌“信天游”,你可以在《血色浪漫》的对唱中听出她的原始旋律,虽然那也是改编的,但是离“原始”更近。《三十里铺》由单声的女生独唱被改编成多声部的混声,那主旋律几乎原样保留,独唱变成了领唱,混声的丰富多彩,领唱的清亮悠长,相得益彰。改编的“美化”使得原始的“单薄”被“喂养”成后天的“丰腴”,《三十里铺》也就成了女声合唱中最有生命力的保留节目,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爱音乐的,不爱音乐的,谁都会哼哼几句。说到陕北民歌,我不能不说一部电影,那就是《黄河谣》。听片头的那首歌,一连三个“阳婆婆,阳婆婆,阳婆婆(啊吆)……”的唱词一顿一叹,“我看着你升,看着你落”,婉转、缓慢中透着凄凉。“月儿明,月儿明,月儿明(啊吆)……”,重复“阳婆婆”的旋律,后面“明晃晃(我)好唱歌(哦)”中的“唱歌”由半真半假的高音小三度地滑向下。这一小段的音程跨度差不多两个八度,起始得酸楚如诉说,结束得高亢如吼叫,旋律和音程的起伏跌宕仿佛如同陕北的沟壑卯梁,也许这就是陕北民歌的魅力所在,凄和婉表达在吼和诉中,而吼和诉也泄发在凄和婉中。我想,《黄河谣》的导演滕文骥肯定热爱陕北,热爱陕北民歌,除了《黄河谣》,还导了电视剧《血色浪漫》。《血色浪漫》中至少有十首插曲是陕北民歌,或是陕北民歌改编的,譬如“你把哥哥的心搅乱”就改编自“羊肚肚”,还有“信天游”,“走西口”、“尕梁梁”、“绣荷包”都是改编的,在旋律上基本不保持了原样,杜老汉的一曲“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陕北味特别浓。传唱最广、旋律最美的要数“满天的花哟满天的云”,尤其那最后一句“哥哎……”,哀怨得酸楚、悠长得凄凉。我不知道你还记得《北斗》这部影片,说是故事片,几乎就是一部歌剧,导演还是滕文骥,文革结束后看的第一部我喜欢的影片,全片音乐和插曲都是以陕北民歌为素材改编的,其中有一首对唱“轻歌悄唱”流传甚广,李元华和吕文科演唱的,但是,创作歌曲的痕迹比较重,而演唱上,虽然是民歌,却是艺术化民歌(这是我杜撰的)而不是“民歌化”的民歌,就好像北京的“兰州拉面”,不地道。贠恩凤,陕北民歌大家。我跟着邝(美玲)先生和崔(思愚)先生后面都听过、欣赏过她的歌,贠恩凤唱遍了所有经典的陕北民歌,我的陕北民歌的“普及”追根溯源,可能就是始于听“贠恩凤”。我似乎只听过冯健雪的“赶牲灵”,“红军哥哥回来了”。冯健雪唱的的陕北民歌似乎都是“艺术化”了的民歌,优美却缺乏原始,圆润却不粗犷,不如原始的“吼叫”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更令人荡气回肠。我听贺玉堂的“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听孙志宽的“尕梁梁”,听王向荣,听王二妮……,我不听阿宝,因为阿宝既没有贠恩凤的优美而深情,又没有贺玉堂的粗犷和大气,我能分得出声情并茂和声嘶力竭的差别,自然和刻意的差别,通俗而不能庸俗,自然吸引而不要哗众取宠。莫扎特说过,诗应该是音乐顺从的女儿,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忘掉最坏的歌词,而相反的例证一个都找不到。莫扎特认为,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能够更直接和更强烈地侵袭和完全占领人的感官。陕北民歌,我以为,就是这样的艺术。如何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多彩多姿的繁花硕果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无论是先秦气度恢宏的钟磬乐舞,还是隋唐华光璀璨的歌舞大曲,乃至宋元以来清新淳朴的戏曲音乐,无不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无比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渐为国人所冷落。一方面,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八上五单元周周练敕勒歌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7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