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导学案1-16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2、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3、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及其意义。4、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重点: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难点:如何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与西藏的和平解放。【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隆重举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领导的、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政务院总理,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4、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的是。5、年,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和平解放。二、课堂研讨1、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2、新中国的性质是什么?3、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知道“54”与“28”的含义是什么吗?三、拓展延伸讨论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对此你有何感想?【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把新中国的名称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是()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B.中国人民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沧桑巨变,1949年居住在北京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是()A.英法联军烧杀抢掠B.戊戌变法C.慈禧太后仓皇出逃D.开国大典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的政务院总理是()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邓小平4、请你从以下四句话中选择最为贴切的一句话,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A.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了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了D.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5、西藏和平解放是在()A.1949.10B.1951.5C.1951.10D.1952.12二、非选择题观察右图,请思考回答问题:1、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开国大典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1、简单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大体情况。3、正确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土地改革。难点: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了一场。2、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占有约的土地。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二、课堂研讨1、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建国之初的“米棉之战”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请你说明理由。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个月后,中央人民政府就迅速颁布土地改革法,在全国农村范围展开土地改革运动,请你谈谈改革的必要性。三、拓展延伸土地改革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重视,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你能说出现在我国农村又采取了哪些惠民政策吗,并说明其作用。【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其中的“白”“黑”分别是指:()A.面粉煤B.米钢铁C.面包煤D.米煤2、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在全国农村展开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于()A.1950年7月B.1950年6月C.1952年7月D.1952年6月3、1952年度,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D.三大改造的完成4、下面哪一列不属于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的是()A.建立了土地公有制B.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农民翻了身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5、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地主阶级是在()A.新中国成立后B.米棉之战获胜后C.颁布土地改革法后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之后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度,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请回答:1、此材料出自什么文献?依据材料,我国开展了什么运动?2、这个运动结束的大体时间是什么?3、这场运动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二)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与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2、正确分析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难点】重点:抗美援朝的主要内容。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朝鲜与韩国以38度线为分界线的原因是。2、1950年6月,打着联合国的旗号,指挥“联合国军”入侵。同时还派遣海军侵入,公然干涉中国内政。3、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4、请列举抗美援朝中的两位英雄:。二、课堂研讨有人说抗美援朝牺牲了那么多的中国人,耗费了巨大的财力,这是很不值得的;还有人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这是很值得的。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呢,请说明理由。三、拓展延伸美国入侵朝鲜,又公然派兵侵入台湾海峡,干涉我国内政。美国这样做对吗,你认为国家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学生应该怎样做呢?【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朝鲜战争爆发于()A.1950年6月B.1950年2月C.1953年6月D.1953年7月2、新中国成立之初,派海军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的国家是()A.联合国B.美国C.日本D.英国3、1950年,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朝鲜的是()A.联合国B.美国C.日本D.英国4、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是()A.毛泽东B.朱德C.彭德怀、D.周恩来5、中国政府作出抗美援朝重大决策的主要目的是()A.阻止美军在朝鲜登陆B.防止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C.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D.满足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的愿望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请回答:1、50年代初,这首战歌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唱,你知道它与哪一件事情有关?2、“中国好儿女”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你能说出其中两位英雄的事迹吗?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哪些可贵的精神?3、“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1、了解1954年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2、掌握万隆会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3、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来强化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954年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正确的把握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地点是。2、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坚持,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切权力属于。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是指。4、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会议。二、课堂研讨1、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在万隆会议上,为什么说周恩来的发言体现了民主精神?三、拓展延伸万隆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那么它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B.国家主席C.国务院总理D.人民代表大会3、下列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A.互不侵犯B.平等互利C.和平共处D.经济合作4、我国政府与哪个国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缅甸B.印度C.日本D.美国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万隆会议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你知道这是谁在哪次会议上的发言吗?在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了什么方针?提出这个方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请回答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什么原则?它的内容有哪些?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3、掌握“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及其完成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三大改造”。难点:对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等概念的理解及“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并逐步实现国家对的社会主义改造。2、我国计划规定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国实行了的政策。4、,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课堂研讨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和“三改”分别指的是什么?2、社会主义制度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吗?如果不是那它基本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三、拓展延伸“变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请介绍我国历史上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史实。这给我们有什么启示。【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1953年,我国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那么这个“过渡时期”是指()A.1840年—1949年B.1919年—1949年C.1949年—1956年D.1953年—1957年2、90%以上的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在()A.1953年B.1954年C.1955年D.1956年3、“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实施是在于()A.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A.1949.10.1B.1951.10C.1952年底D.1956年底5、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完成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1953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社会发生了又一次历史性巨变。请回答: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三大改造”具体是指对什么的改造?3、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主备人:王福宗吴晓红审核人:刘锡邦时间:2012年3月【学习目标】知道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八大。难点:理解探索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1956年4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的报告,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2、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举行。3、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4、党的八大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二、课堂研讨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三、拓展延伸如果后面的历史是按中共八大所探索的道路走下去将会怎样?【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的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B.第一个五年计划C.三大改造的完成D.《论十大关系》的报告2、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A.1952年B.1955年C.1
本文标题: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导学案1-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7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