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冷热与温度》教学感悟富民小学竺厚奎一、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教材通过“认识温度及温度计”、“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是后两课及至整个单元的基础。二、学生情况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3、能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2、能解释热水变凉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数据。2、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五、教学方法这节课我采用了讲授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六、教学准备根据这节课的内容,我给学生小组实验时准备了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温水、学习卡、实验记录单七、教学过程(一)利用观察,认识温度和温度计。课的一开始,我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把两个手指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中,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设计这个活动,是为了通过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光凭自已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准确反映物体的冷热,必须用一个科学仪器,从而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此时,学生对温度计肯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转入第二个环节。(二)初次实践,学习使用温度计。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我分三步达成目标:第一步,我采用四人一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观察温度计,认识各部分的名称;第二步,我采用两人一组小组自学的方法,让学生首先自学习卡上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然后多媒体出示试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学习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给予点评的同时,也看到了温度计正确使用的方法。第三步,第三步是独立操作,分别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作记录。此活动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学生能正确操作,熟练掌握,二是验证课前开始的实验,证明手指的感觉确实是错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是经得起多次验证的。(三)合作探究,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小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我选择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热水变凉,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规律。这个活动,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一是讨论预测,二是实验验证,三是整理分析,四是探讨解释,这是一个相对典型、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在讨论预测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观点,他们的依据,都来自生活经验,学生可能说有规律,也可能说没有规律,可能先快后慢,也可能说先慢后快,都不要否定学生的观点。在实验验证环节,为了让学生对器材有一个认识,首先我给学生介绍了所用的器材,并对使用热水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其次明确告诉学生这次实验的要求,最后为了后面的数据分析,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曲线统计图,所以我讲解了做曲线图的方法,为了连续测量的方便,我用铁架台固定住温度计,也为了时间的准确我给学生统一记时,学生们有了前面使用温度计的基础,能很好地完成此项实验。有了亲手采集到的数据,学生就可以进行整理分析了。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热水降温的规律,我选择就让学生对曲线统计表图进行分析。经过学生的分析,大家都明白了常见的热水变凉,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学生验证了自已的预测。(四)小结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很好的概括和梳理。(五)整理实验器材教学反思:在测量热水降温过程中,时间是由各小组自己掌控,还是由教师统一控制?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困惑,由各小组自己掌握?学生可能把握不稳;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由教师统一把握?各小组领热水有先后,即使是同一热水瓶中倒出来的,也不会完全一致。课本上安排拿到热水后,立刻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记录下最高点的温度,就意味着记时开始,各小组液柱上升的快慢都不一样,那怎么统一计时呢?以上是我本课的教学感悟,希望大家多少发表宝贵的意见,在这先谢谢大家!2016.10.11
本文标题:冷热与温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8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