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北语10秋《中外文化交流史》导学资料四(第11章到第13章)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秋《中外文化交流史》第四阶段导学资料Ⅰ、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了教材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三章内容,主要讲述了西力东来与明季中西初识、适应主义的传教方略、康乾盛世的御用传教士。第四阶段主要是讲述了欧洲四国形象、对欧洲认识的特点和意义、适应主义传教策略的代表利玛窦、清初的传教士、法国传教士和礼仪之争,这几节是重要知识点,需要熟练掌握。本阶段的内容有:第十一讲西力东来与明季中西初识讲述了欧洲四国形象、对欧洲认识的特点和意义。第十二讲适应主义的传教方略讲述了耶稣会的先驱和适应主义传教策略的代表利玛窦。第十三讲康乾盛世的御用传教士讲述了清初的传教士、法国传教士和礼仪之争。Ⅱ、重难点讲解第十一讲西力东来与明季中西初识一、传教士东来的背景——西力东来(一)地理大发现在古代是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世界,是这条陆地的大动脉把欧洲和亚洲联系了起来。到了近代,14、15世纪,一方面由于整个亚欧大陆处在不同的帝国控制之中,欧亚之间在陆地上的交往也越来越不畅通,亚欧大陆上的动脉由于政治军事的原因被截断了,而这一时期海上航行却变得越来越发达。另一方面,欧洲自身正处在封建领主制的衰弱时期,不久到来的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萌芽使欧洲本土一些小封建领主国家更希望向海外去寻求自己的发展余地。再加上当时近代科学的发展,关于地球是个圆球、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作为一种新的学说已经在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最早派出探险队到海外探险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的探险队通过非洲,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来到印度,进而来到南亚、中亚,到达中国。西班牙也不甘落后,国王派遣和资助哥伦布进行海外探险。他认为既然地球是圆的,如果走与葡萄牙探险者相反的道路,不断的向西走,总有一天也能走到东方的契丹国。所以哥伦布就一路向西,发现了现在的美洲大陆,当时他还以为自己到达的是中国。在他之后的麦哲伦还完成了真正的环球旅行,但是很可惜,麦哲伦自己最后并没有回到欧洲完成环球一周的梦想,而是在菲律宾与土人的冲突中被打死了。可以说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实在是人类历史上非常惊心动魄的五十年,不断有新的发现来刺激欧洲人,使他们大开眼界。麦哲伦之后欧洲人才知道,原来除了大西洋之外还有一个比大西洋更大的太平洋,才知道了世界上有几大洲几大洋,这些新概念都是在16世纪初才渐渐形成的。这些海外探险用事实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此之后几百年间宗教改革才真正的占了上风,新教才在欧洲某些国家站住了脚跟。航海业的进步,地理大发现以及关于地球知识的增长,使得西力东来变成了可能。随着宗教改革,随着封建领主制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天主教的领地越来越受到削弱和缩减,所以他们就需要到非天主教的国家去发展新教徒。这也是传教士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文化差异带来的种种冲突来到东方的原因之一。(二)东来的脚步西力东来在中国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地方。1510年葡萄牙在印度半岛中部东海岸的果阿建立了殖民地的东方基地,当时还有葡萄牙的总督。这一时期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欧洲人到东方最想得到的是香料,这在航海史上是屡有记载的。因为欧洲大多是食肉民族,他们需要用香料来腌制肉食,既可以开胃又可以防腐。在印度他们就一直进行着这种基本需求的交易,而印度的很多资源都是马六甲的商人运来的。马六甲有很多华侨在南亚和中国之间进行着商品的互通有无,所以第二年印度总督就率领几个团队来攻占马六甲。马六甲的面积很小,当时属于苏丹王的统治之下,葡萄牙人很快就驱逐了苏丹王占领了马六甲。马六甲就成为更靠近中国的一个殖民地站点。在此之后,葡萄牙人曾经在广州海岸徘徊,试图寻求登陆的机会进入中国内地。甚至还到了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但是几次尝试都失败了,最后他们选择了澳门作为进入中国的落脚点。在澳门落脚也是经过三四十年与清政府的反复较量实现的。一般的观点是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借口登陆澳门。在此之前,他们多次向中国两广总督以及当时的澳门香山县知县探过一些口风,也使用过贿赂等各种手段,甚至还出兵帮助中国政府击溃倭寇。葡萄牙文献和中国文献中记载的关于最早租借澳门的情形是不一样的。葡萄牙文献的记载是由于他们打击倭寇,清扫东南沿海的门户,立了功,香山知县为了奖励他们就让他们暂时租借澳门。这个记载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但也并不是这么单纯,可能也夹杂了一些贿赂的因素。1553年葡萄牙人最终从澳门登陆了。三十年后,葡萄牙人在澳门开始了传教活动,但是传教士真正的目的是想进入大陆,甚至进入北京。1882年,利玛窦才终于敲开了中国大陆之门,在两广总督的所在地肇庆定居,而且还在此建立了明末第一个教堂。这些大致就是传教士东来的脚步。15、16世纪之交,是世界历史惊心动魄的时代。一系列被称为“地理大发现”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空前的大飞跃,大大增进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和认知视野,东西方世界由此发生了远远超越古代丝绸之路上物物交换为主的更多方面的实际接触。1517年葡萄牙人首次抵达广东沿海,1553年开始盘踞澳门;1601年荷兰人回旋于澳门、台湾澎湖一带,1624年起占据台湾;于此前后,西班牙人占领吕宋岛,驱逐华人;意大利人来华传教……16世纪以来到明末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面对这些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最初的认识、态度、对策如何?本讲欲推究当中国与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初次相遇、接触甚至交战后,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以及这些认识的特点和意义。二、国名与地理位置的认知《史记•大宛列传》开启了中国史籍对于域外史地的记载,后世历代正史都留意对与中国有交往的周边国家的记载。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编纂完成的《明史》有篇幅庞大的《外国传》,主要记载郑和下西洋之后明代朝贡体制下的亚洲各国,其中《佛郎机传》、《吕宋传》、《和兰传》、《意大里亚传》四篇,分别记录了明中叶之后先后来到中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意大利四个欧洲国家,四篇一般合称为《明史•欧洲四国传》。它们根据《明实录》等官方文献及张燮(1574—1640年)《东西洋考》等个人专著编写而成,因此虽为清初所修,一般将其作为明代资料看待,是明代史籍文献中比较集中的对于欧洲国家的记录,反映了中国人对于那些来到中国沿海的“赤发碧眼”、“深目长鼻”的不速之客的最初认识和态度。然而《四国传》往往疏略脱漏,史实多有讹误。幸有前辈学者张维华著《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等,探溯源流,辑补资料,比对纠缪,考订故实,为后人阅读和使用扫除了障碍、提高了史料的信实度。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开始了从海路与东南亚乃至西亚国家的交流,并将一些国家纳入到明朝的朝贡体系中。但是,对于从海上新航路而来、“自古不通中国”的欧洲国家,中国人还是很陌生的。对于这些国家的名称、人种、地理位置等,首先就不甚了然,多有误解。所以,后来艾儒略(1582—1649)编《职方外纪》时,特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别指出“凡系在职方朝贡附近诸国,俱不录,录其绝远旧未通中国者。”实有为中国人的世界知识补缺拾遗、增添新知的用意。以下主要根据《四国传》、《职方外纪》等书,简单辨析明人对于欧洲主要各国国名及地理位置的认知。《佛郎机传》首句“佛郎机近满剌加”七字颇费思量,包含了多层历史信息。明文献中“满剌加”有时又作“麻六甲”,即今“马六甲”。而近马六甲的“佛郎机”指哪个国家?原来本篇传记主要记载的是从明正德十三年(应为十二年,即1517年)到天启元年(1621年)葡萄牙与中国最初交往、沿海战争等历史。“佛郎机”一名多出现在明人著作中,据张星琅、张维华考证,“佛郎机”是西文“Franks”的音译,今译“法兰克”,是北欧日尔曼民族之一种,中古时期曾建立奥斯曼帝国。帝国周围的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因之统称欧洲人、基督徒为“Franks”。葡萄牙人来到中国,明人便从南洋一带的阿拉伯商人口中袭用了“Franks”的发音,写作“佛郎机”,来指称初遇的陌生人。又因为葡萄牙一路东来,是先后占领了印度果阿、苏丹国所属的马六甲城,而以马六甲为据点来到中国的,故有“佛郎机近满剌加”之地理位置上的误解。明代文献中,明人有时也用“佛郎机”混称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因为在1580年到1640年的60年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曾一度吞并葡萄牙。《吕宋传》主要记载了从明隆庆四年(1570)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西班牙对于今菲律宾吕宋岛的占领、统辖,以及在吕宋岛屠杀、驱赶华人的历史。传中即以“佛郎机”指称西班牙占领者。另外,明清文集中又将占领吕宋岛的西班牙人称为“大吕宋”或“西洋吕宋”,原与明有朝贡关系的吕宋国则降为“小吕宋”。“佛郎机”、“大吕宋”、“西洋吕宋”遂为西班牙在明人文献中最早的称呼。稍后,才渐渐以“波而都瓦尔”称葡萄牙,以“以西把尼亚”、“依西把尼亚”、“干系腊”等称西班牙。《和兰传》记载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到崇祯十年(1637)荷兰人骚扰澳门,占据台湾的史事。《意大里亚传》记载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到崇祯末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洋传教士到中国的史事。这二传所记因年代稍后,名称、地理位置等得以渐趋准确,反映了正德以来一百多年中,中国人欧洲知识的逐渐增进和明晓。以利玛窦为发端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本土后,明文献时以“大西洋人”指称“意大利”。盖元明间人一般以加里曼丹岛为界,以东为东洋,以西为西洋,故郑和远航称为“下西洋”,而利玛窦曾奏疏自称“大西洋陪臣”、“大西洋人”。后遂以印度洋为小西洋,以更远的西方为“大西洋”、“大西(泰西)”。至于《意大里亚传》先在尤侗原稿中曾以《欧罗巴传》名之,或是因为此传与前三传专记佛郎机、吕宋、和兰三国事迹不一样,主要是记载西洋传教士来华事迹,涉及到利玛窦、龙华民、毕方济、艾儒略、熊三拔等意大里亚(意大利)人外,另有热而玛(德国)人邓玉函、汤若望,依西把尼亚(西班牙)人庞迪我、波而都瓦尔(葡萄牙)人阳玛诺等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故《意大里亚传》文末明言:“(这些国家)皆欧罗巴之国也,……且有《职方外纪》诸书在,不具述。”该传还提到了五大洲:“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为《万国全图》,言天下有五大洲。第一曰亚细亚洲,中凡百余国,而中国居其一。第二曰欧罗巴洲,中凡七十余国,而意大里亚居其一。第三曰利未亚洲,亦百余国。第四曰亚墨利加洲,地更大,以境土相连,分为南北二洲。最后得墨瓦腊泥加洲为第五,而域中大地尽矣。”可以说,这是明人关于世界地理格局、各洲国家概况最早的比较系统的知识,对照现代地理知识,其中除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外,唯第五之“墨瓦腊泥加洲”不甚明了。《职方外纪》所记稍为详细,原来这第五洲是指西班牙国王派遣之大臣“墨瓦兰”(今译麦哲伦)于亚墨利加洲南界海中发现,因“墨瓦兰始开此区,因以其名命之曰墨瓦蜡泥加,为天下之第五大洲也。”实则指今麦哲伦海峡以南属于南美洲的不大的一块地方。缺失南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极洲知识,这恐怕不仅仅是明人的局限,而是当时欧洲人知识体系的空白点。至若《职方外纪》五卷,记载了地球上“五洲四海”之概况,包括五大洲之60多个国家,及东、西、南、北四大海之海名、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世界地理知识,在当时来说,堪称最为详备。它是来华传教士写成的第一部中文世界地理著作,不仅在中国,对西方来说,也是一部包含了最新地理学知识和观点的世界地理著作。此书虽题为艾儒略所著,但事实上是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的成果。艾儒略原名GiuliosAleni,意大利人,1610年抵澳门,1613年入北京,历经上海、扬州、陕西、山西、杭州、福州等地传教,卒于福建延平。他在天主教教徒杨廷筠协助下,根据西文世界地理资料,用汉文写成《职方外纪》
本文标题:北语10秋《中外文化交流史》导学资料四(第11章到第13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39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