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凯尔特之虎的跃起浅析爱尔兰发展模式1
凯尔特之虎的跃起——浅析爱尔兰发展模式1【摘要】作为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弹丸小国,爱尔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都被认为是欧盟中最落后的国家之一。然而就是这个面积仅有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400万的传统农业国,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经济腾飞,其骄人的发展业绩至今令世界为之侧目,而异军突起的爱尔兰也因此获得了“凯尔特之虎”的美誉。那么,作为一个充分运用后发优势来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爱尔兰的成功之路肯定有其独到之处。本文正是希望通过对爱尔兰模式的初步探讨,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些许意见。【关键词】爱尔兰跨越式发展模式一、爱尔兰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赶超有两种模式:“速度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就爱尔兰模式而言,其应当归为后者,即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来实现经济增长。(一)爱尔兰赶超型国家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初,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出口加工区——香农,并以此带动了整个爱尔兰中西部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抓住信息革命的契机,及时出台“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一方面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的方式,积极推动信息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九十年代,爱尔兰成为第一批主动加盟欧元的国家,并以其宽松优越的条件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来此投资置业。经过近十多年努力,爱尔兰终于实现了经济腾飞,“凯尔特之虎”一跃而成为明星国家。(二)爱尔兰模式的特点1、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集中发展高新产业。作为一个人口不足400万,面积仅有7万平方公里,且资源相当贫乏的边缘岛国,爱尔兰不可能像欧美老牌发达国家那样,“借力”重化工业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换言之,重走传统工业化老路要付出的高昂代价,将是爱尔兰所无法承受的。在这种物质资源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爱尔兰扬长避短,转而通过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来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和比较优势。爱尔兰的公共教育开支比重、青少年在校就读率,以及人均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就是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爱尔兰的“科教兴国”战略可谓四十年如一日,从未有过动摇。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爱尔兰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即运用后发优势,通过有计划地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来实现经济赶超。近些年,以软件业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在该国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爱尔兰已超过美国和印度,一跃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出口国,并赢得了包括“欧洲软件之都”、“新硅谷”在内的诸多美誉。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爱尔兰便彻底甩掉了“欠发达国家”的穷帽子,成为了人均GDP高居欧盟各国之首的新贵。我们甚至可以讲,科教兴国战略在爱尔兰的经济腾飞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最有力的验证。2、在经济自由化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推崇“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的自由市场法则。然而在这个大环境中,爱尔兰却坚持在经济自由化前提下扮演一个“强势政府”的角色。除通过运用财政和货币工具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控外,在产业优化改造、人力资源开发及对外经济政策制订实施方面,爱尔兰政府也都居于强有力的领导地位。来自政府的高水平管理与高效服务,使得爱尔兰的工商业政策数十年间始终保持稳定;同时在官方的引导下,有限的财政拨款被科学合理的用到了最关键的地方,诸如高教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此外,爱尔兰政府还充分开发其所掌握的政治资源,运用品牌战略,努力向国际社会展示爱尔兰欣欣向荣、稳定安全、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家形象,并因此在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爱尔兰政府的“强势”还体现在由它所建立和领导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多年的制度化建设,业已形成一套自上而下,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的较完备运作机制。爱尔兰国家创新体系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限于官方层面和单纯的科技创新,而是通过调动起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以“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环境,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为目标展开全面的创新。换言之,创新已成为爱尔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3、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和增强国家竞争力。在转型过程中,爱尔兰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三大产业相得益彰,并未偏废。目前农业占该国GDP的5%,制造业占45%,服务业占50%,爱尔兰的工业化程度已居发达国家前列。苦练内功带来的是自身竞争力的攀升。根据200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排名显示,爱尔兰的国家竞争力超过了意大利、加拿大等G8成员国,位列世界第七;而著名的洛桑竞争力评比,则认为爱尔兰的引资能力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三名。尽管不同的调查者有各自不同的结论,但爱尔兰跻身世界竞争力最强国家之林,业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4、通过构建“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民主决策与社会公正。爱尔兰的“社会合作伙伴计划”诞生于该国经济低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最初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民主协商的方式,对不同阶层和各利益集团进行利益协调,以求找到渡过经济危机的办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该计划对于爱尔兰经济复苏与进一步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合作”是一种现代政治理念与治理形式,其核心就是我们理论学界所讲的“参与性民主/协商民主”(participativedemocracy)。二、爱尔兰实现经济腾飞的措施(一)对国内条件的运用1、自然优势。爱尔兰虽系一远离欧陆的岛国,但却具有十分突出的地缘优势:它是联结欧美两大洲各国的重要航空与海上通道。早在上世纪40年代伴随着航空革命的兴起,爱尔兰中西部的香农便已发展成为北大西洋乃至整个西北欧的航空中转站。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上更加毗邻美洲,爱尔兰还成为美资进入欧洲市场的首选登陆地。而90年代爱尔兰抓住机遇首批加盟欧元区,则更是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美资跳板”和“欧陆门户”的优越地位。2、人文优势。首先,爱尔兰通行英语,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在交流上基本不存在障碍,这对国际间的商务合作而言是个极大的便利条件。此外众所周知,英语还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行业尤其是软件的研发,作为英语国家,爱尔兰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其次,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经济长期落后,因此在历史上爱尔兰人便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海外移民传统。这股移民潮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持续经济低迷中,竟出现过一年内多达7万人(占当时爱尔兰人口2%)移居国外的惊人记录。然而“因祸得福”,伴随着近十多年来的经济复兴,爱尔兰积淀了几个世纪的宽广“人脉资源”逐渐开始发挥效应——据统计,仅在美国具有爱尔兰血统的人就达5000万之多。美国历任总统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克林顿、布什以及许多政府要员都是爱尔兰后裔。美国500强企业的CEO中,爱裔占去近1/4。基于历史、民族和文化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美国的爱尔兰裔在海外投资选择上更青睐自己的“母国”。爱尔兰政府也努力针对美籍爱裔人开展工作,积极推动双方的经贸往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仅占欧盟人口1%的爱尔兰,却在整个九十年代,吸引了超过10%的投向欧洲的外国制造业新建投资项目,其中多数都是美资企业。同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掌握先进技术,且拥有一定资本的海外移民纷纷开始回迁,这些“海归”为爱尔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爱尔兰国家虽小,却从不缺乏浓厚的人文气息。爱尔兰的国徽图案是一架金色的竖琴,由此我们可以管窥到这个民族对音乐、诗歌和戏剧的挚爱与钟情。从这个岛国走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人数之多令人叹服:叶芝、萧伯纳、贝克特、希尼……当然还有乔伊斯和王尔德等名震寰球的文学巨匠。至于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叹为观止的“爱尔兰大河之舞”,则更是将这个民族千百年来所锻造出的文化精粹,通过极富民族特色的踢踏舞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植根于爱尔兰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我们很难想像这样一个历史上曾长期默默无闻的弱小国家,竟会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如此群星璀璨、一枝独秀。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这种由文化孕育而成的软实力,正为爱尔兰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越来越显著的助推作用。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爱尔兰就将教育列为国家优先扶持和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从此,这一国策便得到了历届政府的严格恪守与执行,即使在爱尔兰经济困难时期也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其公共教育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列居西方国家第二位。据统计从1985年至今,爱尔兰的教育投资额已净增15倍!爱尔兰的教育体系的特点有两“高”:一是教育质量高,二是产业化程度高。爱尔兰的国民教育不仅贴近社会需求,而且涵盖了整个社会,这种全体公民接受终身教育的体制,为爱尔兰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高水准人才来源。可以说,爱尔兰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这套高水平的国民教育体系。(二)对国外因素的把握1、加入欧盟,获得来自后者的财政支持与政策帮助。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盟,随即成为后者长期重点援助的对象。尤其在1989-1999年期间,爱尔兰从欧盟制订的“区域援助”项目中受益菲浅。有数据显示:来自欧盟的各种基金、投资和优惠贷款,在20多年间竟高达数百亿美元。这些援款对爱尔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公共设施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受援期间所奠定的坚实基础,才造就了爱尔兰90年代异军突起的经济奇迹。2、搭乘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车,努力吸引外部投资。从2000年开始,在由著名的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所公布的全球化排行榜上,爱尔兰已连续数载蝉联“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国家”的桂冠。之所以排名世界第一,主要是因为该国与国际政治经济已实现高度一体化。尽管其经济规模较小,但却拥有相对较大的出口量与外资额,并保持着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紧密经贸联系——近十年来,爱尔兰的年度出口贸易额一直高出本国GDP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100%。然而全球化毕竟只是一个框架、一种手段,各国唯有找好自己在相关产业链中的准确定位,才能实现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并且避免掉入所谓的“全球化陷阱”,沦为国际生产链条上的最低端。爱尔兰正是看到了全球化的“双刃剑”效应,才作出了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国际服务业的战略抉择。据爱尔兰科学基金会常务董事威廉•哈里斯介绍,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软件公司在爱尔兰都设有分支机构,欧洲市场50%以上的软件产品都由爱尔兰生产,美国已成为爱尔兰软件的最大市场。早在1998年,爱尔兰的软件出口额就超过了美国和印度,跃居世界第一。软件出口占到了爱尔兰出口总额的一成以上,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小觑。爱尔兰稳定优惠的工商业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切都使得该国成为外商理想的投资置业地。目前爱尔兰的外资公司多达上千家,其中电子信息、软件、工程、制药、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世界顶尖公司大半在爱尔兰建有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它们共同搭建起爱尔兰优良的产业结构,并为该国经济腾飞插上了强壮的双翼。三、对我们的启示(一)推进协商民主,转变行政治理结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一元化治理结构,国家权力无限扩张并最终控制社会。政治权力成为社会的唯一认可和最有力的治理主体,任何其他社会力量要么没有合法的治理权,要么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失去了自己独立的治理功能。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虽已被打破,但总的来讲,社会权力还没有成长为一支能够制衡国家权力并独立承担一定领域治理责任的力量。而这与我们希望实现“善治”(goodgovernance)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政府职能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像我国过去那样的全能型政府,已很难应对新时期所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政府角色错位与职能混淆状况,推动建设一个能够合理分权的“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成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爱尔兰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完全可以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实际上,无论是“执政为民”,还是由“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其本质都是现有行政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我们所说的“善治”的过程既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民
本文标题:凯尔特之虎的跃起浅析爱尔兰发展模式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0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