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出乎意料的“争辩”现在,许多小朋友有机会随父母去海边旅游,看到了大海,使他们对大海产生了好奇和丰富的想象。同时,在他们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许多海中的鱼类。可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对大海的感性知识,因此,在美术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海底世界的创作主题。上周,我班安排了“海底世界”主题活动,以丰富幼儿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开阔眼界。同时,在活动中安排幼儿学习主动收集海洋资料,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和表现活动以发展孩子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同伴交往、合作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神秘而陌生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提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案例描述]这是一堂关于海底世界的主题探索活动课。课前我已安排小朋友们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照片、标本、工艺品、玩具等,还让家长配合为孩子在物品下方注了解说词。因此,一上课,孩子们便非常投入。我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案,首先让孩子们展示并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物品。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他们争先恐后地展示并介绍着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这时,轮到赵艺涵小朋友介绍了,只见她很神气地举起一张叶海龙的图片,骄傲地说:“这是我爸爸帮我找到的叶海龙的图片,很漂亮吧。”话音刚落,旁边就有小朋友抗议了:“不对不对,老师,赵艺涵骗人,这是海马的图片。”“不是啦,这是一条龙,是海龙王,我奶奶说大海里就是住着海龙王,海龙王很厉害的,它会变的,会变得很大也会变得很小。”“叶海龙就是海龙王”……小朋友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争得不可开交。只见赵艺涵小朋友小脸涨得红红的,着急地说:“我没有骗人,这是叶海龙。不是海马,也不是海龙王……”我微笑着听着孩子们的争辩。按计划,接下去我们要进入第二个环节——物品分类,但此时孩子们众说纷纭,辩论兴趣丝毫不减,大有喧宾夺主之势。我明白教育内容应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但当孩子在活动中热衷于表述自己的经验时,我们教师往往对这些经验不屑一顾,回避、忽略不计,甚至压制,为预设计划让路。我想我应该调整一下了!于是,我故作好奇地说:“哦,赵艺涵小朋友说她带来的是叶海龙的图片,可有的小朋友说图片上是海马,还有的说是海龙王,到底是什么呢?老师也很想知道。我们一起在身边的资料中找找答案,好吗?”很快,在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探索、求证、讨论、交流声中,孩子们了解到了有关叶海龙的信息:叶海龙属于海龙科,与海马,管状鱼属同一家族。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近海水域,这种鱼的外形看起来既像海藻叶又像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故称“叶海龙”。它的外形与海马有许多相似,与它同类的生物还有:黑环海龙、白金龙、红龙、大叶海龙、黄海龙、绿海龙、蓝带海龙等。接着,孩子们又回绕着“大海里到底有没有住着海龙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案例分析]我知道教育不是去磨平孩子的个性以迎合教师的要求,而是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个性学习。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需要发出一定的行为,引出孩子们在规定范围内的反应,然而教师在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内实现对孩子行为的目标控制,努力塑造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而本次主题活动的展开是幼儿对海洋生物“叶海龙”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分享经验,相互了解彼此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超越自己的认识。同时,幼儿来自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的,教师有意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整理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幼儿原有经验加以重组和改造,使之条理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除了尊重孩子的自发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并“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将孩子的兴趣或关注点作为教育的有效起点。幼儿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的,幼儿对客观世界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孤立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会通过比较进行学习。并使幼儿在活动中,激发相应的情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案例反思]本次活动,由于孩子们出乎意料的争辩,激起了一层层浪花,我没有按事先设计好的过程进行教学,也没有完成教学内容。但孩子们收获的却是除了知识以外的更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和个性,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孩子们的学习还有另一半。我认为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孩子需要,通过观察与聆听,从孩子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获得可“教”的信息,在孩子探究模糊时给与适当的引导,并结合环境的调整或改变,将孩子们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当预设的教案与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时,我觉得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案不放,应该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并即时纳入临场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要关注来自幼儿的声音,接纳来自幼儿的方方面面信息,欣赏幼儿,发现来自幼儿的随机教育契机,这是提高师幼有效互动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在做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智慧及认知结构起源于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儿童在主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对周围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与好奇,让他们自主学习既能满足幼儿探索、了解环境的愿望,又能在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将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的智慧发展。基础教育时期既可以成为促成、也可以成为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基础。学习的欲望愈被满足,潜能的激发程度就愈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孩子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孩子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孩子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文标题:出乎意料的“争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0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