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原题
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1页/共8页华中科技大学2008~2009学年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A卷)(闭卷)(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且答题纸与试题纸分开交)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1、中国散文的源头是(BD)。A、《春秋》B、甲骨卜辞C、《国语》D、铜器铭文2、新乐府运动的代表诗人有(BD)。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元稹3、下列诗歌中属于徐志摩作品的有(ACD)A、《雪花的快乐》B、《你是人间的四月天》C、《再别康桥》D、《偶然》4、下列散文中,(AD)是余秋雨的作品。A、《文化苦旅》B、《雅舍小品》C、《绿风土》D、《文明的碎片》5、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句读合理的分别是:(AB)A、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B、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C、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D、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6、下列句子有歧义的是:(ABCD)A、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C、我在教室里发现了他。D、这份报告我写不好。7、词语“恐龙”指称的是生活在中生代时期的爬行动物,但在网络语言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貌比较难看的女孩”。比较合理的解释是:(BD)A、拟人B、拟物C、对比D、夸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8、中国古代诗歌因为(诗经)和(楚辞)两部经典,形成“诗骚传统”。9、元杂剧一般只有一个主角唱韵文,因此元杂剧一般称为旦本或(末本)。10、小说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到明清的白话章回小说和文言小说。11、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派别林立,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冰心)等名家。12、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有:(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他们提出了(纯诗)的概念,指出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1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14、(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其特点是词汇量少,采用迂回的说法指称事物,外语语音经过当地语的改造,外语语法不系统,带有本地语法特征。15、在语言符号中,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16、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在文字发展中起了过渡作用。17、(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常放句尾,故又叫(韵脚)。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2页/共8页18、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三、分析改错题(每题3分,共6分)19、学校组织参观了汉代新出土的文物。语序不当20、修改文章的时候,要删去那些多余的废话。成分多余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多选、少选、错选一律不得分)1、中国古代散文最远可追溯到()。A、结绳记事B、甲骨卜辞C、岩画D、铜器铭文2、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内涵包括()。A、功业意识B、慷慨文风C、生命意识D、悲凉文风3、“五四”时期出现了散文创作的盛况,其时产生了()等散文名家。A、郁达夫B、邹韬奋C、周作人D、张承志4、()属于90年代“文化散文”。A、林语堂的《纽约钓鱼》B、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D、范长江的《塞上行》5、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A、渐变性B、不平衡性C、社会制约性D、任意性6、中古汉语的声调包括()。A、平声B、上声C、去声D、入声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句中使用的修辞格是()。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骚传统是指()和()形成的传统。2、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3、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中比、后比、收结。4、元明清的戏剧主要是杂剧和()两种体制。5、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6、1930年代,文坛上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他创办了()等刊物,大力提倡幽默。7、《有关大雁塔》是()的诗歌作品。8、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就是语言的()分类。9、在汉语史上先后出现过()、()、注音字母等标音方法。10、()是迄今所见的相当成熟的最早的汉字。11、六书中,()的出现,标志着造字方法完全成熟。12、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押韵叫()。13、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三、修改下列病句:(每题3分,共6分)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3页/共8页1、在前面所讨论的问题中,受力分析和平衡计算时,都把物体的接触面看成是绝对光滑的,即忽略物体间的摩擦。(《工程力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P35)2、(2)存储器。它用以存放CNC装置的数据、参数和程序。它包括存放系统控制软件的只读存储器EPROM和存放中间运算结果的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存放零件加工程序信息的磁泡存储器或带后备电池的CMOSRAM。(《数控加工与编程》,华中科大出版社,2004,P7)学号姓名院系班级得分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题14分;少选、多选、错选一律不得分)1、《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散文著作。它的记事特点有()A、艳而富B、善于描写战争C、善于描写行人辞令D、富于浪漫主义色彩2、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全集》第10卷第2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A、唐代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营造了良好的物质、社会文化环境B、唐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包含有诗、赋一项C、前代文学成就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带奠定了基础D、各种艺术的繁荣对文学、诗歌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为什么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语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A、《红楼梦》对爱情主题的深刻发掘。打破了从前“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之类才子佳人小说的旧套路;是一部打破大团圆式结局的传统思想和手法、反映一对封建主义叛逆者的爱情悲剧。B、艺术结构严密精细,是既有宏伟的立体框架又有细腻的工笔描写的网式结构。C、描写逼真求实。人物是立体的“圆形”的人物,性格丰满,栩栩如生,如同真事真人。D、在结构上用粗线条、单线发展的手法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4、关于唐代新乐府诗歌运动,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有:()A、“新乐府”这个名称最初是由白居易提出来的。B、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C、新乐府运动提倡诗歌应首要注重其文学艺术性。D、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4页/共8页5、律诗的格律特点包括()。A、每首限定八句B、押平声韵C、押仄声韵D、每篇必有对仗6、下列各种说法()不正确。A、音素可分声母和韵母两大类B、音节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C、音位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D、音素可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7、下列短语中有歧义的是()。A、一家人要吃饭B、他要炒菜C、小王要做手术D、我们要迟到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八股文一般分为破题、()、()、四比和收合八个部分。2、()被认为是新诗创作和理论的双重发端人,他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观点,他的新诗作品有《鸽子》、《黄蝴蝶》、《希望》(后被改编成歌曲〈兰花草〉)等。3、被称为“戴着脚镣跳舞”的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前者的代表作有《死水》,后者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4、初期象征派的代表诗人()认为诗是“个人灵感的记录表”,反映在创作上,突出表现在对诗歌意象艺术的独特追求以及文言入诗、句法离奇等特点上,如其代表作《弃妇》、《自画像》等。5、19世纪30年代中期,文坛上流行过幽默小品和闲适散文。其中有力推动这一风气的、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作家是(),他的作品如《冬至之晨杀人记》,不重讽刺而重幽默,在冷静超远的旁观中得出一种心灵启悟。此外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写作《雅舍小品》的()。6、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7、小说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唐代的()、宋代的()、到明清的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8、京剧是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在语言的融合中,一般先出现(),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10、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是语言的()和()。11、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是从()发展而来;()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5页/共8页12、六书中最强势的造字之法为()。13、韵文在不同句子末尾使用同韵的字,使得相同的音响周期性地回响,这叫();由于这些字一般在句子末尾,故此叫()。三、分析题:(每题3分,共6分)1、修改病句并作简要说明。(1)当一个记帐员,必须把帐目算准确、写清楚,不能麻痹大意。(2)目前咱们这里的流感十分猖獗,同学们纷纷病倒了。四、阅读欣赏、理解题(第21题为必答题,为12分;第22、23、24、25题中选做两题,每题14分;共40分)21、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并回答问题。(1)《春秋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2)《春秋·宣公二年(晋灵公十四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1试比较两段文字在叙事上各有什么特点?(4分)前者叙事完备,有剪裁运化之妙,后者大事记○2请问第一段文字中是否有虚构叙事?如有,请举例说明如此虚构是否符合历史叙事的特点?(4分)有,如鉏麑刺杀情节,符合,是设身处地的虚构中国语文考试试题卷第6页/共8页○3请问第一段文字体现了该段文字所书写年代的什么观念?(4分)人本\民本22、阅读《诗经·秦风·蒹葭》一诗,并回答问题。(14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①本诗每章首句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种手法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4分)兴凄婉的基调②本诗每章中用一“宛”字,请问
本文标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考试原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3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