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打造一流菌业基地
1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全力打造一流菌业基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全力打造一流菌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县发展食用菌规模生产企业13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2家;建成标准化园区2个,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000栋,菌袋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袋,年产各类鲜菇近4600吨,黑木耳(干品)1400吨,实现产值8600万元;带动农户4600户,户均实现增收7600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的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规划推动广灵县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确立了“基地化、工厂化,品牌化”三大发展策略,强力推动食用菌产业跨越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成立了广灵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由政府分管副县长担2任,成员由县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农委、扶贫办等各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工作专门机构——广灵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县食用菌产业的规划发展、发动宣传、技术推广,协调各乡镇搞好示范片区建设等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了菌业办公室,由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责成专人具体负责,加强食用菌产业建设。二是科学制定规划。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菌兴县”发展战略,立足技术、资源、区位和劳动力等优势,在《山西广灵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06—2010)》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制订出台了《广灵县万亩万栋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2009年—2011年)》。在全县9个乡镇,7个重点片区内打造万亩万栋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创立广灵食用菌品牌产品,进一步明确了全县发展食用菌产业“东菇西耳”的整体发展思路,并根据县境内壶泉、南村、望狐、斗泉4块盆地气候条件多样化的特点,依托食用菌龙头企业,计划用三年时间,到2011年,全县建成南村、望狐、作疃、宜加、斗泉和搬迁移民千栋日光温室园区六个食用菌产业园区,发展露地栽培黑木耳达到10000亩,年产有机黑木耳干品5000吨;发展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金针菇、平菇种植生产菌棚10000栋,年产各类鲜菇2.4万吨。3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聘请中国农大、江苏大学多位食用菌专家和教授作技术指导,2008年又聘请了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生产栽培经验的柳盘山工程师作为常驻技术顾问,并在全县范围举办专题培训班,对食用菌产业建设专职人员、乡镇干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000多人(次);先后多次组织相关部门领导及龙头企业代表赴中国农大、河北平泉、山东梁山、黑龙江东宁县等地考察学习,注重培养区域内的能人以及年青的、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广灵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全县、整体推进、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通过食用菌基地和园区的示范带动,形成了“基地带农户、农户促基地”的良性发展,达到了典型引路、带动全局的效果。一是充分发挥园区平台效应。全县规划在壶泉镇,建设了面积近800亩的标准化千栋食用菌温室园区,建成日光温室523栋;在作疃乡规划了占地近3000亩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已有一家工厂化生产企业和6家规模食用菌合作社入驻,建成食用菌大棚350栋。2009年,全县菌业规模园区4的资金投入达4000多万元,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企业运作,辐射带动农户1300户,为食用菌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孵化与示范提供了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龙头示范效应。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全县发展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13家。同时,企业的设施设备日益完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如北野菌业、森普菌业、甸顶山黑木耳示范园均进行了扩建,新增菌袋生产线,日产菌袋能力达到2万袋以上,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1820户。全县食用菌总体生产格局逐步由小规模分散栽培转向集中规模生产,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效益。三是充分发挥合作社纽带效应。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引导种植农户在技术、信息、购销等各环节开展互助合作,增强产业集聚度。全县已建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42家,入社成员1260人,辐射带动农户1480户,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三、积极引导,政策驱动为了引导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5能部门在资金协调、项目补贴、生产用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建设一个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占地面积0.5亩,需投资2.6—3.2万元),县里一次性协调贷款2万元;建设一个普通大棚(包括土建棚,标准为0.5亩,需投资1.5—2万元),一次性协调贷款1万元;建设制菌冷房,每平米面积协调贷款500元。面积超出或不足部分按比例增减。建设一条日产3万菌袋的生产线协调贷款70万元,日产2万袋的协调贷款50万元,日产1万袋的协调贷款30万元(生产线的贷款只包括车间和设备)。根据建设情况,给予协调部分流动资金贷款。同时,每种植1亩木耳奖励1000元;建设一亩标准砖棚奖励3500元,建设一亩普通大棚(包括土建棚)奖励1500元,建设出菌冷房每平米奖励50元,建设1条日产1万菌袋的生产线奖励1.5万元,建设1条日产2万菌袋的生产线奖励2万元,建设1条日产3万菌袋的生产线奖励3万元,建设1条日产4万菌袋的生产线奖励4万元。另外,对发展好的乡镇、村、企业及种植大户,县政府将根据情况,酌情予以奖励。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发展设施农业需要较多资金投入。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山西省“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6区扶贫开发”战略实施重点县之一,在县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一块”、金融部门“贷一块”、企业农户“筹一块”、机关干部职工“投一块”,全县整合各类资金近2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县食用产业发展。仅2009年一年,全县投入资金达11850万元。其中,金融部门发放贷款7759万元,建设单位及农户自筹资金4091万元(包括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建设资金732万元)。三是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在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农业规模经营流转,基本形成了四种流转形式,专业合作社用地多采用农户间自由流转和股份合作流转方式落实,园区和基地等集中连片经营用地多采用转包和租赁流转方式落实,诸如千栋食用菌温室园区采用租赁流转方式落实连片土地近800亩,凯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转包方式落实连片土地500多亩。下一步,我县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深刻总结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成败得失,虚心学习和借鉴兄弟县区的经验,紧紧抓住大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动食用菌产业向更高目标、7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实现新跨越。
本文标题: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打造一流菌业基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