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1如何理解货币的支付手段?(1)支付手段的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货币作为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过程结束。(2)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形式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赋税、地租、国家财政、银行信用等支付中发挥作用。(3)货币的支付手段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的结束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2简述金属货币制度的主要构成要素?(1)货币制度是各国在货币方面的法令所确定的货币的流通的组织形式(2)规范的金属货币制度主要包括:币材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包括货币单位和货币单位的值;规定金属货币的铸造;确定本位币和辅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准备制度的规定。3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特点?(1)贵金属非货币化(2)信用货币主要采取不兑现的银行券和银行存款货币两种形式(3)信用货币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4)信用货币都是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中的4、简述货币形态的演化。(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形式的转换,其中贵金属被广泛采用作为币材;(3)从金属货币向信用货币形式的转换,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存款货币的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电子货币的运用。5如何理解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就是货币(2)价值尺度为各种商品规定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当这两个功能由一种商品来满足,这种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3)货币的其他职能以及货币相关联的诸范畴都是从这点展开。论述1试述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许多学说各有论述,观点不一。货币金属主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货币名目主义则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国家创造物等等。这些观点多从经济现象的表面论证货币的本质,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却缺乏科学的解释。(2)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认识货币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认为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起根源在于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冲突中可以得出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从交换的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形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表明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货币的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本质。2、试述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货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2)货币是商品实现价值的媒介物,现代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都离不开货币的作用;(3)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实际交易过程发生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结算工具,它对市场的正常运作,债权债务的清偿具有重要作用;(4)货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和投资的重要工具。现代信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都是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的的产物,对储蓄资源的分配和投资活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货币也能够通过利率机制对投资活动的进行刺激和对国民经济发挥作用。马克思称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章1说明常见的汇率种类(一)按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划分1.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指的是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汇率相对固定.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2.浮动汇率。浮动汇率指的是各国货币之间汇率的浮动不受限制,而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二)按银行买卖的角度划分1.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是银行向客户或同业买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2.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是银行向客户或同业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3.中间汇率。也称中间价,它是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平均数,中间汇率主要用于对汇率变化进行经济分析。4.现钞汇率。现钞汇率是指银行买卖现钞时使用的汇率,也称现钞价,它不等于外汇汇率。(三)按汇率计算方法划分1.基本汇率,基本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关键货币的比率,它是确定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汇率的基础,其他货币汇率可通过这个基础汇率计算出来。2.套算汇率。又称交叉汇率,是两国货币通过各自对第三国货币的汇率间接计算出来的,它可以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四)按外汇汇付方式划分1.电汇汇率。它是指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传方式通过其国外支行或代理行付款时使用的汇率。2.信汇汇率。它是指银行卖出外汇后,开具付款委托书,以信函方式通过邮寄通知付款地银行转付款给收款人所使用的汇率。3.票汇汇率。票汇汇率是银行买卖外汇汇票时使用的汇率。(五)按国家外汇管理方式划分1.官方汇率。是国家机构,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确定并调整和公布的汇率。所有外汇交易都以这个汇率为基础。官方汇率又可分为单一汇率和多重汇率,单一汇率指一个国家货币只存在官方汇率这一种汇率。多重汇率是一国政府除了规定官方汇率以外,又规定了用于各种场合的汇率,它是外汇管制的特殊形式。如用于国际贸易及从属费用结算时使用的汇率叫贸易汇率,用于资本流动及其他非贸易支付的汇率为金融汇率。2.市场汇率。顾名思义,市场汇率系自由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它是由外汇市场上外汇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随外汇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波动。(六)按外汇买卖交割日期划分1.即期汇率。即期汇率是外汇买卖当日或者两个营业日内交割时使用的汇率,它是现汇汇率。2。远期汇率。远期汇率是交易双方签定远期交易合约,达成协议,事先确定将来某一确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时使用的汇率。(七)按银行营业时间划分1.开盘汇率。又称为开盘价,它是外汇银行在营业日开始时,首次交易时所报的汇率。2.收盘汇率。又称收盘价。外汇银行每日营业将结束时外汇买卖的汇率。2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哪些?汇率,就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顺差或者逆差的状况通过影响外汇市场,从而影响汇率形成。国际收支顺差就意味着外汇的供给暂时大于外汇的需求,即外汇的供大于求,那么外汇汇率就应下跌(贬值),而与其相对的本币汇率就应上升(升值)2、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胀率表现在物价的变化会影响一国商品劳务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当一国较另一国发生较高的通胀时,其国家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就上涨,从而使出口相对减少、进口相对增加,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胀率还会通过影响实际利率而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和汇率。3、利率当一国的利率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国际利率水平时,往往会引起大规模短期资本的流入,使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暂时出现外汇汇率下降而本币汇率上涨的压力。4、经济增长率相对别国来说上升较快,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果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相对于其可得到的外汇供给来说趋于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跌.5、财政赤字扩大,将增加总需求,常常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及通货膨胀加剧,结果本币购买力下降,外汇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汇率上涨。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7、各国汇率政策和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汇率的变动。8、市场心理预期。当人们预期某国的经济状况将会恶化,或者可能遭受重大打击,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低,该国货币就会在市场上被大量抛出,其汇率就会下跌;反之,就会上升。9、政治与突发因素。当国际政治局势出现剧烈动荡时,处于不利地位的国家货币汇率表现为下跌,处于有利地位国家的货币汇率表现为上升。3简述外汇的特点(1)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2)外汇必须是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3)用作外汇的货币必须具有较充分的可兑换性;论述1浮动汇率制度与固定汇率制度各自的利弊是什么?汇率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1)固定汇率制的利弊:①固定汇率制的优点是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固定汇率制的缺点:第一,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第二,固定汇率制有牺牲内部平衡之虞。第三,易引起国际汇率制度的动荡与混乱。浮动汇率制度的利弊:①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优点:第一,汇率能发挥其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第二,只要国际收支失衡不是特别严重,不会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的实现。第三,减少了对储备的需要,并使逆差国避免了外汇储备的流失。②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缺点:第一,是汇率频繁与剧烈地波动,使国际经济交易的经济主体难以核算成本和利润,并使他们面临外汇风险损失,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二,是为外汇投机提供了土壤和条件,助长了外汇投机活动,这必然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2)汇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实现完全的浮动汇率。由于汇率对一国经济和政治的重要作用,政府对于汇率通常是或多或少会加以适度调节,不进行任何有目的的干预是少见的。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的浮动汇率是不存在的。第三章1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1)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商品和预付货款。(2)银行信用:是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国家信用:是国家(政府)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4)消费信用: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可以是商品、货币,也可以是劳务。(5)租赁信用:租赁公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出租设备或工具而收取租金的一种信用形式。(6)国际信用:是国际间相互提供的信用。2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作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加速资本周转等;(2)局限性: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3简述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1)消费信用的积极作用: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与销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等;(2)消费信用的消极作用:过度的消费信用会造成消费需求膨胀,在生产扩张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况,促使物价上涨的繁荣。4简述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1)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较低,投资收益较高;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2)直接融资的其局限性: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5简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1)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典型的商业信用中包含着两个同时发生的行为:买卖行为与借贷行为。商业信用属于直接信用。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具有局限性。(2)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属于间接信用。银行信用突破了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的局限性。论述:1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1)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上述各种信用形式所涉及的经济主体不同,具体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和运用: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
本文标题:金融学简答题-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7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