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姓名:孙赫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旅游管理指导教师:王晨光20070318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作者:孙赫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马玉华.MAYu-hua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体育旅游市场细分及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09,31(3)以区域旅游市场细分为依据,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国内和国际两大区域旅游市场,并针对不同区域市场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推广策略.2.学位论文王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2008区域旅游合作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趋势之一,纵观国内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同构性是困扰区域旅游合作的最大障碍,区域特点不突出,区域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等问题严重。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本质是通过产业协作和空间协同以整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基于旅游业本身的特点与山东半岛的区位、资源优势,建立符合其发展特点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与运行机制是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八个城市(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同照)构成的地域空间组合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合作与分工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和系统论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知识背景,并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点--轴”空间结构理论和旅游学定量研究方法,通过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横向比较以及山东半岛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理分析,提出适合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地域结构特点的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模式。全文内容与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分析了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初步整理与界定,在对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相关研究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章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的旅游合作为重点,结合国内“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对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第三部分从经济地域结构、城市等级结构、区域功能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等五方面,系统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地域结构与功能。第四部分从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角度,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旅游客源市场、旅游供给设施等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对半岛城市群的旅游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点,提出制度创新、合作形式创新和旅游合作产品创新等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第六部分:提出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及其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保障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3.期刊论文刘玉琴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4)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由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潍坊和淄博八座城市组成的城市带.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旅游发展迅速.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背景下,山东半岛城市群内部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基本是以青岛、济南为双核心,逐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应用增长极理论对其分析,揭示区域旅游合作动机,为其他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给以启示.4.学位论文刘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2007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与演替的复合系统,旅游环境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地竞争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整合了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等综合影响因素,成为衡量旅游环境质量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群成为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地域单元,对城市群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探讨,实际上是研究区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它强调的是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之间旅游功能、结构、环境要素之间的组合、协调,以及区域旅游环境可持续性承载问题。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并非各个城市或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简单加和,科学有效的衡量和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需要剖析城市群旅游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适宜性程度。本文从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与评析入手,剖析国内外有关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内涵、指标体系及其量化评价等理论研究现状,提出了作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阐释及涵义。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一定尺度区域范围内,在确保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前提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够承载的最大旅游活动强度。深入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有效地揭示区域旅游发展中旅游环境综合压力及其成因与演变趋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途径与对策,有助于对城市群旅游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以实现城市群旅游业及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融合,借鉴状态空间法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和评价体系,定量描述和测度基于可持续状态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并提出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度的概念与测算模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度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0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和分析;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状况的空间差异和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优化开发、潜力开发与合'1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04BJZ44);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GG3206003)理开发等三类旅游环境承载功能区,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化与调控对策。5.期刊论文张广海.刘佳.王蕾.万荣.ZHANGGuanghai.LIUjia.WANGLei.WANRong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8,27(2)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度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度思路.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0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化与调控对策.6.学位论文李雪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研究2007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对于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和区域开放性的旅游业,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选取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旅游竞争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城市群整体及其内部单体城市两个角度,尝试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动态仿真模型,对该区竞争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丰富旅游竞争力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等定量分析方法。论文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针对城市群地域单元整体,从旅游业发展动力、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影响、旅游经济联系4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15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针对城市群内部单体城市,考虑到其对城市群区域整体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不同,又增加单体城市区域旅游贡献度这一方面,具体增加了2个三级指标,用以反映城市群内部单体城市与孤立城市之间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区别。(2)在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单体城市和城市群整体的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根据人口、国土规模的相似性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分别选择杭州市和珠三角地区作为该区单体城市和城市群整体的比对基准,用以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量化和比较分析;将竞争力评价方法与SD方法相结合,从城市群单体城市和城市群整体2个角度构建了动态仿真模型,用以预测该区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3)到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和单体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基本接近同期各自比对基准的水平,在该区旅游竞争力的一级评价指标中,旅游业发展水平竞争力相对较高;旅游影响和旅游经济联系竞争力居中;旅游业发展动力和不同等级城市区域旅游贡献度竞争力相对较低。(4)从该区旅游竞争力的变化趋势看:单体城市旅游竞争力在未来15年内均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而且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比较明显,到仿真期末,8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依次为:青岛、济南、烟台、日照、威海、东营、淄博、潍坊。从城市群整体来看,旅游竞争力呈现较为平缓的直线型或近似指数型增长趋势,与单体城市相比,其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幅度较大,这表明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及其区域整合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措施。7.期刊论文于春霞把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密集带-理论学刊2004,(11)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旅游资源密集区和海内外游客密集区.要以半岛城市群为基础构建山东连接日韩游客的旅游金三角,充分利用济南举办亚洲杯足球赛和青岛协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条件发展鲁日韩的旅游金三角;整合半岛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旅游对国内游客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对国内游客的竞争优势,并实行制度创新,增强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8.学位论文袁宇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2005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为基础,本文探讨了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在此基础上,通过全面系统分析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这对根本矛盾,研究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选取青岛市进行个案分析。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细分了所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思路,按照系统分析、规范和演绎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出研究逻辑框架,并阐述了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界定了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区域旅游等基础概念,并且对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市等研究背景作了必要的说明。 第二章简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其背后的基础理论。通过构建基础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创新中心与消费中心职能是区域中心城市最根本的职能。根据我国区域中心城市的特殊影响因素,推论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以创新中心、消费中心和行政中心三个职能为根本职能,并且系统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各项职能,构建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树。 第三章对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需求,从空间范围和消费层次角度展开分析,并借鉴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绘制四个阶段的旅游需求空间结构示意图,重点阐述了区域中心城市旅游需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对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供给,从旅游吸引物、旅游功能空间布局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旅游供求矛盾,通过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位优势,探讨旅游业对中心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本章提出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构建和强化旅游者集散地、旅游企业集聚地、旅游业生产要素中心地和区域旅游调控中心的功能。 第四章借助旅游“双流”系统的概念模型,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旅游业发展一般途径的系统分析框架。围绕旅游者流、旅游业生产要素流、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环境承载力四个方面,本章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旅游的各种一般途径。通过对青岛市旅游业进行总体分析,并基于前文探索得到的研究成果,从城市旅游与区域旅游两个层次,指出青岛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9.期刊论文张广海.刘佳.ZHANGGuang-hai.LIUJia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与功能分区-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4)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提出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度的概念与测算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为旅游
本文标题: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