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专题1、12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这种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又叫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26公共财政的职能(1)资源配置功能资源配置,指为满足人们需要,将有限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间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帕累托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配置资源=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2)收入分配职能实现公平分配。收入分配的公平准则基期实现机制:经济公平,指根据在收入创造过程中要素的贡献来决定收入分配,着眼于分配规则或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强调分配的效率社会公平,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居民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着眼于分配结果的公平,要缓解社会不同阶层因收入差距带来的矛盾,追求社会的稳定发展。(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发展与增长。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进行国际经济交往时,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保持收支平衡,未出现大的逆差或顺差。实现的机制和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4)监督管理职能2、2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表现:(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政府干预及失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首先是直接执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并通过执行经济职能来保证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有效实施。313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特征:(1)非排他性,即一些人想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出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原因:a.公共产品大都是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b.某些公共产品虽然在技术上可排他,但排他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2)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最重要的标志},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社会边际成本为零。(3)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4)公共商品还可能表现出以下特性:①生产或提供的不可分性;②规模效益较大;③初始投资大;④具有自然垄断性。种类: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两个特征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兼备公共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其中有些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4、21外部效应。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5、23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但是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政府机制也存在干预失效问题。政府干预失效的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人员)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3)政府提供信息失真或不及时。,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这里且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6、59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意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共同点,即财政付出了资金,缺无任何所得,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这类支出即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按财政支出经济性质的分类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使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相交换,因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转移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此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2)、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在安排转移性支出时,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以贯之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极难换算。显然,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的。(3)、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它们收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总结: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第二专题1、105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由政府独资建设的项目主要出于三种考虑: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如宇航事业、核电站、战备公路等;三是反垄断的需要,垄断排斥竞争,垄断利润可能是以损害社会福利为代价的,例如垄断行业可能提供高的垄断价格和低质的服务,因此政府对垄断行业可以通过公共定价严加管理,也可以由政府直接承担投资责任。还有一些基础设施,诸如市区道路、上下水道、过街天桥等,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或很高的排他成本,单项投资不大,数量众多,也适于作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投资提供。(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性公路和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如“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是这种提供方式。(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盈利率较低或风险较大的项目,政府可以采用投资参股、优惠贷款、提供借款担保、低价提供土地使用权、部分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与民间共同投资,混合提供。如高速公路、集装箱码头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适于采取这种提供方式,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资金诱导和政策支持作用。(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这种提供方式有几个优点:一是政府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可以使政府从具体的经营活动中解脱出来;二是法人团体拥有经营自主权,责任明确,可以提高成本效益的透明度,提高服务质量。道路、港口甚至中小型机场等适于采用这种提供方式。(5)BOT投资方式(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OT投资方式是近年发展和兴起的一种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行投资。2、88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分配机制或政策。它主要包括:(1)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3)社会福利。(4)优抚安置。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社会下的任何社会制度的任何国家,社会保障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经常性支出,它的属性是转移性支出。3、89(1)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市场经济是一种效率型经济,可以使社会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这也是市场为人们称道的原因。然而,市场经济也存在种种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市场的分配机制必然拉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分配不公,甚至使一部分人最终在经济上陷入贫困。市场分配承认个人对财产的占有和劳动者个人天赋与能力的差别,从经济的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可以刺激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对于提高经济效率是有益的;但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分配机制会使财产占有和劳动能力的弱者以及丧失就业机会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无情的裁决。因此,市场分配机制所形成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是合理的,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但一旦超过合理的限度,则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反过来也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在现代经济社会下,人们已达成一种共识,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人的最低生活需要,是不应当由市场来裁决,或者说,市场的裁决不应该是最终的,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虽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在初次分配领域干预收入分配,但可以采取收入再分配措施来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矫正市场分配的不公。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生产雨伞”。这里的“下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2)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在稳
本文标题:党校《财政学》作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49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