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全国2011年4月自考刑法学试题课程代码:002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刑法保护的范围具有广泛性B.刑罚是最严厉的国家强制方法C.刑法具有补充性D.严重侵害法益的行为都是刑法惩罚的对象2.依我国刑法规定,适用保护管辖原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这些条件中不包括()A.所犯之罪必须侵犯了我国国家或者公民的利益B.犯罪人必须年满18周岁C.所犯之罪按我国刑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D.所犯之罪按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处罚3.我国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A.属人管辖原则B.保护管辖原则C.属地管辖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4.不属于不作为犯罪法律性质义务来源的是()A.道德义务B.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C.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D.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犯罪预备成立条件的是()A.主观上为了犯罪B.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C.事实上已经着手实行犯罪D.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6.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A.故意犯罪B.实行犯罪C.犯罪既遂D.过失犯罪7.连续犯的特征不包括()A.数次行为具有连续性B.数次行为的性质可以不同C.数次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D.基于同一的或者概括的故意8.我国刑罚的一般预防对象不包括()A.已经犯罪的人B.具有犯罪危险的人C.可能犯罪的人D.犯罪被害人9.下列属于刑罚处理方法的是()A.训诫B.赔偿损失C.赔礼道歉D.罚金1O.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A.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1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原则上是依据犯罪的()A.危害程度B.对象C.方法、手段D.同类法益12.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服务对象是()A.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B.境外的机构C.境外的人员D.境外的组织1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的主体是()A.依法被确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制造、销售企业B.依法被指定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制造、销售企业C.一般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D.一般主体,但只限于自然人14.我国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应构成()2A.信用卡诈骗罪B.妨害信用卡管理罪C.金融凭证诈骗罪D.一诈骗罪15.我国刑法规定的报复陷害罪的主体是()A.国家工作人员B.一般主体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司法工作人员16.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集体财产的行为,应构成()A.贪污罪B.职务侵占罪C.侵占罪D.盗窃罪17.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伪证罪的犯罪时间是()A.在案件侦查过程中B.在案件审判过程中C.在诉讼过程中D.在刑事诉讼过程中l8.我国刑法规定的战时临阵脱逃罪的主体是()A.军人B.参战军职人员C.军人和民兵D.现役军人19.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行贿罪的主观方面是()A.故意B.故意,且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C.故意,且具有谋利的目的D.故意,且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2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主体是()A.司法工作人员B.国家工作人员C.行政执法人员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A.法律主义B.禁止事后法C.禁止类推解释D.禁止绝对不定期刑E.明确性22.属于亲告罪的包括()A.强奸罪B.侵占罪C.侮辱罪D.遗弃罪E.虐待罪23.我国刑法规定的共同犯罪人包括()A.教唆犯B.主犯C.从犯D.胁从犯E.牵连犯24.依照我国刑法,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A.适用对象限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B.适用对象限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C.不是累犯D.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于再危害社会E.必须是过失犯罪25.挪用资金罪与职务侵占罪的主要区别在于()A.犯罪主体不同B.对象不完全相同C.行为不同D.故意内容不同E.罪过形式不同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刑法的溯及力27.刑法上的因果关系28.累犯29.非法持有毒品罪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30.在共同犯罪的实行过程中,部分犯罪人放弃犯罪而其他犯罪人的行为达到既遂时,放弃犯罪者也成立犯罪既遂。()31.我国刑法中的数罪并罚,只限于对一人所犯异种数罪的并罚,对同种数罪不予并罚。()32.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不构成故意伤害罪。()33.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仍然构成行贿罪。()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4.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成立条件。3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主要法律特征是什么?336.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什么?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37.试论述故意犯罪形态、故意犯罪阶段的联系与区别。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刘某,男,28岁。某日晚,刘某趁张某(女,23岁)不备,往其臀部扎了一针麻醉药致张某昏迷,刘某随即拿走张某的手提包(内有现金人民币2000余元)。刘某正欲离去,发现张某貌美,顿生歹意,便奸淫张某。张某在被奸淫的过程中苏醒,奋起反抗。刘某见状害怕罪行暴露,于是产生杀人灭口的念头,用地上的石块猛击张某的头部致使张某死亡。刘某随即逃离现场。对刘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法学试题课程代码:002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刑法的机能是指()A.刑法的任务B.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C.刑罚的功能D.刑法现实与可能产生的效益2.我国刑法对国内犯的基本适用原则是()A.属地管辖原则B.属人管辖原则C.保护管辖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思想渊源来自()A.人们的因果报应观念B.自利观念C.心理强制观念D.善恶区分观念4.我国刑罚的目的是()A.惩罚犯罪B.打击犯罪C.预防犯罪D.消灭犯罪5.下列各项关于刑法时效制度的内容,不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是()A.行刑时效B.追诉时效C.追诉时效的延长D.追诉时效的中断6.依照我国刑法规定,一人犯数罪被判处数个拘役,决定其执行的刑期最高不能超过()A.2个月B.6个月C.1年D.3年7.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法益是()A.犯罪对象B.直接客体C.一般客体D.犯罪结果8.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9.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A.从轻处罚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0.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里误将乙杀害。行为人的行为()A.属于意外事件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杀人罪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411.叛逃罪的犯罪主体是()A.军人B.国家工作人员C.国家机关工作人员D.中国公民12.非法持有枪支罪的主观方面()A.只能是过失B.只能是故意C.可以是过失D.可以是故意13.生产、销售劣药罪的“劣药”,包括()A.变质的药品B.被污染的药品C.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D.超过有效期的药品14.下列行为中,属于妨害信用卡管理罪行为方式的是()A.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B.使用伪造的信用卡C.使用作废的信用卡D.冒用他人信用卡15.非法出售发票罪的“发票”是指()A.增值税专用发票B.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C.可以用于抵扣税款的发票D.上述发票以外的发票16.关于强奸罪的犯罪主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直接正犯B.妇女可以成为强奸罪的间接正犯C.妇女不能构成强奸罪D.妇女不能构成强奸罪的共同正犯17.刑讯逼供罪的犯罪主体是()A.国家工作人员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司法工作人员D.一般主体18.妨害公务罪的犯罪对象,不包括()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B.红十字会工作人员C.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关于非法出售、私赠文物藏品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本罪对象仅限于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B.本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C.本罪赠送的对象只能是外国人D.本罪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20.关于滥用职权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犯罪主体是公职人员B.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只能是滥用自己的一般职务权限D.滥用职权的行为违背了其职务行为的宗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1.我国刑法的任务是()A.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B.保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C.保护我国公民的人身权利D.保护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E.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22.作为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所剥夺的权利包括()A.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言论、出版自由C.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D.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E.担任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23.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A.可以从轻处罚B.可以减轻处罚C.可以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处罚E.应当免除处罚2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A.假想防卫B.事前防卫5C.事后防卫D.防卫挑拨E.防卫过当25.投放危险物质罪中的“危险物质”,包括()A.毒害性物质B.放射性物质C.毒品D.淫秽物品E.传染病病原体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26.罪刑法定原则27.准自首28.危害行为中的作为29.职务侵占罪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30.以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对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31.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一律不能实施紧急避险。()32.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活动中。()33.张某在驾驶小货车的过程中,因超速、占道而撞倒行人李某并致其受伤昏迷,张某便将李某抱上小货车带离事故现场,拉至一个偏僻地带,并将李某隐藏在树林里,李某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张某的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五、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34.简要回答减刑的条件。35.简要回答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36.简要回答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的具体表现。六、论述题(本大题14分)37.试比较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袁某是公安机关的合同制民警,在进入公安机关后表现积极。某日,袁某所在公安机关抓获一个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何某,袁某参与了审讯。何某在审讯过程中一直拒不承认自己实施了盗窃行为,袁某为了让何某承认,便逼何某“坐文明椅”,用手铐和脚镣等工具使何某处于半蹲半立的状态,但腰不能伸不能屈、手脚不能活动。3个小时后,何某因动脉血管受到长时间的严重挤压而出现休克,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对本案袁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刑法学试题课程代码:0024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
本文标题:刑法学自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0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