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创新实践报告(2012届)学院名称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工商管理姓名(学号)刘水生(20075019)指导教师傅为忠系(教研室)负责人吴慈生1兼并收购相关理论概述1.本文研究的背景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其提供装备。回顾我国机械工业百年发展历史,21世纪的头十年无疑是一个黄金时期。2000年到2010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1.44万亿元增长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10.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近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第一大战略是主攻高端战略。要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2研究现状2.1国外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概述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并购绩效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借助会计报表数据,观察并购完成前后的财务数据变化,用会计研究法分析并购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并购的长期经营绩效是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通过对并购完成前后企业财务数据变化的分析,判断并购绩效。过去30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并购能否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仍没有得到关于并购是否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一致结论。Meeks(1977)研究英国1964.1972年233起兼并样本的结论是,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在并购后呈递减趋势,于交易五年后达到最低点。他们同时发现,有将近2/3的收购公司的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总体来讲,并购使收购公司盈利水平轻度下降。Langetieg(1989)将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重组后业绩没有显著提高。2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美国1979.1984年中期最大的50起兼并案例,发现目标公司经行业调整后的资产回报率有显著提高,带来了更高的经营现金流收益。同时他们发现兼并后经营现金流量的提高与兼并公告时的股票超额收益强烈正相关,这表明兼并后业绩改善的预期是宣告时股价重估的基础。Ghosh(2001)以1981-1995年完成并购的315对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收购公司相对控制样本的经营现金流量,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收购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在并购后有所增加。对并购支付方式的研究表明,现金收购中,收购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在并购后显著增加,它来自更高的销售增长而不是成本降低;股票收购中,收购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在并购后没有增加。Bruner(2002)汇总了15项此类研究,其中4项研究显示并购后企业的绩效显著降低,3项绩效显著提高,其余研究结果在统计上都不显著。Powell和Stark(2005)采用多种比较基准和经营绩效度量方法对英国1985.1993完成的191例并购样本进行了研究,认为公司并购后的经营业绩适度提高。他们同时发现,行业相关度、目标公司CEO的更换对并购后经营绩效有影响,但支付方式的影响不显著。2.2国内学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概述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以1997年所有重组公司为样本,比较了公司重组前后的四个会计指标,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例比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这些会计指标变动的幅度与公司重组的方式以及重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檀向球(1998)对1997年的198个重组案例进行研究,建立了包括主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主业鲜明率等9个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得出的结论是,进行兼并扩张的公司绩效下降,发生股权转让的公司经营状况得到改善,进行资产剥离、股权出售和资产置换的公司业绩显著提高。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衡量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动,并以此分析和检验了1995.1998年的201起并购事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并购类型在并购后不同时期业绩不相一致,混合并购在并购后第一年的业绩较为显著,然后逐年下3降,而横向并购绩效在在并购后第一年的并不显著,但之后呈上升趋势。范从来和袁静(2002)以1996-1999年的336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处于不同性质产业的公司(成长性,成熟性,衰退性)进行不同类型并购后的绩效不同,属于成熟性行业的机械设备仪表在并购后的绩效都显著地变差,混合并购在三类中绩效最差。张文璋和顾慧慧(2002)以1996.2000年的248起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18个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发现60.08%的公司并购后经营业绩改善,其余公司业绩没有改善或出现恶化。朱宝宪和王怡凯(2002)以1998年沪、深两市控制权转移的67家目标公司为样本,对并购前2年到并购后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主业利润率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并购从整体上确实改善了公司业绩。他们还发现,主动被收购的公司业绩差,被动被收购的公司业绩好;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不同类型并购的效果不同。方芳以2000年沪深两市发生较大并购交易的8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选出46家横向并购公司样本、lO家纵向并购公司样本、24家混合并购公司为样本。结果显示,横向并购后第一年业绩下滑,第二年则有较大幅度增长;纵向并购与横向并购具有某些类似倾向;混合并购业绩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张新(2003)对1216个并购重组样本的研究表明,重组后目标公司的财务指标有所改善,而收购公司却受到了负面影响,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的综合效应不确定。余力、刘英(2004)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起发生的85起并购事件和2002年55起并购事件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的实证结果高度一致,并购重组的确创造了价值,总价值在并购后有所提高,但缺乏持续性,企业并购失败率还很高。李善民等(2004)采用经营现金流量和总资产收益率指标研究了1999.2001年84家收购公司样本,发现并购当年绩效提高,但其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43.研究方案本文的方案如下:1、研究背景、意义、概念界定、方法、创新之处2、并购绩效理论综述3、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模型构建4、机械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5、机械行业并购绩效综合得分结果的比较分析与对策6、研究结论、启示以及相关参考文献4.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得相关资料,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中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2)统计处理方法统计处理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统计指标、统计表、统计图等方法,对资料的数量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进行测定和描述,从而发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拟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之所以称其为因子,是因为它是不可观测的,即不是具体的变量),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参考文献]5[1]陈晓,陈小悦和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J].经济研究,1999(6):23-24.[2]帕特里克.A.高根.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35.[3]Langetieg.ManagerialPerformanceandtheGainsfromSuccessfulTenderOffe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es,1989(9):137-154.[4]Bruner,DoesM&Apay?ASurveyofEvidencefortheDecisionMaker[J].JoumalOfAppliedFinance,2000(12):38-41.[5]Meeks,G.Disappointingmarriage:astudyofthegainsfrommerger[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7.[6]Jensen,MichaelC.andRichardS.Ruback,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TheScientific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5):5-50.[7]SchwertandG.William,MarkupPricinginMergersandAcquisitions[J],JoumalofFinancialEconomies,1996(1):153-192.[8]李善民,朱滔等.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9):27-35.[9]李善民,曾昭灶,王彩萍,朱滔,陈玉罡.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经济.2004(9):60-67.[10]范从来,袁静.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8):65-72.[11]王诗才,牛永花.并购重组对深市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2):116-120.[12]周祥.我国上市公司三种并购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对比分析[M].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5.[13]毛秋明.中国机械行业上市公司2005年度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65-72.[14]王巍.中国并购报告2006[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5]朱宝宪.中国并购评论200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本人签字:时间:
本文标题:创新实践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