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1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戴卫军刘安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摘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新阶段中,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改革,通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等举措,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词:创新文化;人才培养;高职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中,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没、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灵魂”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一、创新文化的构建(一)创新教育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按层次分为理论性创新人才、设计型创新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和操作型创新人才,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熟练、具有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二)创新文化体系高职创新文化的建设,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贯彻高职教育办学理念,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必须通过多种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活动等,使师生置身于应用实践的氛围中,培养综合应用和创造创新能力,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师生走出校门跨入社会,进入企业一线,感受企业文化、吸取企业元素、服务企业需求,突出“企业性”的特点。因此,高职创新文化体系应包含培养模式、培养机制、课程设计与教学、培养环境四个因素,并体现职业性、应用性和企业性三个特点,从而构建出符合时代要求、体现学校特色、适应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成长需要的创新文化体系。二、创新文化的实施在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就要求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课程设计与教学、培养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创设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处粤东北地区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创新机制体制,全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以创新教育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图1.高职创新文化体系2(一)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最核心的思路,已经成为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追求。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采取多种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置换培训”、“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实施了适应先进制造类专业突出设计与制作能力训练的“校企双链、嵌入培养”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现代服务类专业突出职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内外交替、全岗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贯彻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校内外实践技能的训练,把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教育有效结合,充分提高了学生对企业设备性能和技术更新情况的熟悉程度,培养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传承与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设置创新学分学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制定了《学院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对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给予一定的学分。每位学生必须通过科技开发、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取得1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创新学分从制度上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创新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2.成立学生社团学校着眼于现代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成立了理论学习类、体育健身类、文学艺术类、学术科技类、公益服务类等各类学生社团47个,总计注册成员5500余人。学生社团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每年定期开展的校园(客家)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文化节等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体艺术活动,打造精品活动品牌,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学生社团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骨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传承校园文明的有效载体。3.成立创新实训室在课堂教学之外,以学院为单位,设立创新实训室,积极探索把科研体制和机制引入学生的科研组织中,形成具有科研机构雏形的、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型组织。以电子创新实训室为例,专业与河源市雅达电子有限公司开展“智能监测仪表”技术研发合作,专业教师参与团队开发和指导,学生以科研任务为载体学习,实训项目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开发从基础到综合,开设从认识新器件到看懂原理图、从排除成品故障到开发产品新功能等不同层次的学习链路,具备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分层教学的隐形功能。创新实训室实现了研究开发与实训教学相融合,教学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创新研究和项目实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4.成立创业园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在宿舍区建立了拥有17间店铺的大学生创业园。在校生组建3人以上创业团队,开展制定创业计划书、参加商业创业竞赛、创业资格审查、店铺竞标、经营实体运行等创业环节。学校为有创业意向的在校生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并指派创业专家进行及时跟踪指导。自2010年创业园开办,已有340人次学生成为了在校“大学生老板”,通过自身努力经营,实现了效益创收与训练创业同步提高;已有近100名学生“毕业即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在网络技术、楼宇工程等多个领域大展身手,如我校楼宇智能化专业毕业生刘利添等入驻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创业,获得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经费50万元。创业活动有效加强了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三)创新课程设计与教学1.“6+2”理念的课程设计学校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要求教师按照“6+2”原则(即: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渗透德育内容、渗透职业素养2渗透)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需要研究这些能力、知识、素质可以通过何种载体(某种任务、产品、项目或情境)进3行教学,把专业核心理论知识点和专业操作技能融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需要具体策划每一个教学单元课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精心制订课程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需要专业主任、课程组教师、用人单位一起研讨教学项目(任务)的科学性及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等。依据“6+2”理念开发课程,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水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并加以实施。教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2.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学校积极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或生产一线,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使课程教学成为创新教育中最富效应、最为生动丰富的环节。在课程实施上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突出教师与学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突出了学生与学生互动,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四)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环境1.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更多接触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积极营造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开办了广东汉能光伏班、河源假日酒店班等10个订单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适应期。突破原有的文艺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能竞赛一直被视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学校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了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开展了各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一是专业技能竞赛—将专业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人人参与”;二是学校技能竞赛—如IT文化节、导游大赛、科技创新大赛,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实现“好中选优”;三是省级国家级竞赛—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到全省全国竞赛舞台去参与比拼,实现“优中选强”。通过搭建竞赛平台,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使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文化氛围,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高端型技能人才,如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一等奖获得者张海乾同学荣获“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2011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教师)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技能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黄文汉老师荣获学院“十佳青年教工”称号等。三、创新文化的成效在创新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下,河职院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达1000多人次,获国家级一、二等奖40多项,省级一等奖50多项,获奖名次、数量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共为社会培养输送1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近三年毕业生年平均总体就业率达98.9%,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称职率达到了98%。表1.2008至今学生参加国家级重大技能竞赛项目主要成绩一览表年度项目等次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天津)一等奖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项目(天津)二等奖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项目(天津)三等奖4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天津)三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芯片级检测维修与信息服务”项目(天津)二等奖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项目(天津)三等奖2011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一等奖2011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金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检测维修”项目(天津)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项目(天津)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应用技术”项目(顺德)二等奖实践是创新之本,创新是实践之魂。以创新文化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只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课程设计与教学、培养环境等多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更好地支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1]张同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年7月下.[2]沈霞.文化浸润: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0年12月第12期.TEL:07623800096E-mail:daivljun@126.com
本文标题:创新文化促进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1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