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1、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有(300多万)年的历史;P3古代神话近代人类学西方圣经中国神话英国达尔文德国恩格斯上帝创造人“女娲抟土造人”古猿进化人劳动创造人2、人类研究揭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简单的﹑低级的生物进化为复杂的﹑高级的生物。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4、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是(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P4-65、北京人生活方式特征;1、北京人群居在洞穴里2、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3、使用天然火4、靠采集、打猎为生6、列举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P6地点云南陕西北京安徽山西北京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县人丁村人山顶洞人7、p6会使用火的意义:①火可以用来取暖,②照明,③用来抵御猛兽的侵袭,④还可以用来烤熟兽食。熟食有利于北京人体质和智力的发展,使他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8、p7根据所学知识,描述一下北京人一天是怎样生活的?答:清晨,北京人伴着第一缕阳光出发了,他们中的青壮年开始追山中的野兽,只见他们快速奔跑着,十几个人围住了一头肿骨鹿,有用木棍打击的,有用石头丢的,肿骨鹿渐渐失去了抵抗能力,成为北京人的第一个猎物。妇女、老人和孩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成群结伴,在洞周围采摘野果。落日是余晖斜斜第射入洞中,打猎归来后与洞内的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分享着捕获的猎物。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原始聚落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二、北方农耕文化P8-9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三、南方农耕文化P10-11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四、原始农耕代表时间原始农耕代表地区种植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原始建筑业约距今8000年前后西安半坡遗址(农耕文化的代表)北方黄河流域粟(粮食),蔬菜1.会饲养猪狗等家畜2.用鱼叉鱼钩捕鱼3.会用纺轮制作麻布4.会制造彩陶(p8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5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南方长江流域下游水稻1.会饲养猪狗等家畜2.会驾船和使用多种工具捕鱼3.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4.会制造陶器5.使用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屋五、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文化遗址满天星斗1、自距今8000~9000年以来,先民的足迹遍布祖国东西南北;今4000~5000年前后,出现以(“城堡”)为中心的(聚落群)。P13二、中华民族的祖先1、神话传说评价: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尽管后人有夸张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实需要(考古证实),但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的历史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2.(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3.逐鹿之战时间:距今5000年前;地区:黄河流域;作战双方:蚩尤部落和炎黄部落;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P154、阪泉之战作战双方:炎帝和黄帝5、黄帝发明船和车仓颉造字嫘祖发明养蚕缫丝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甲天下”1、尧舜禹的“禅让”:以(原始民主)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21特点:是推选(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的人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启示: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人民公仆的思想,选拔干部应以选贤任能为原则。2、大禹治水P22尧舜时期------------大禹时期鲧治水(堵)禹治水(疏)3、家天下原因:部落内部发生了财富和地位的分化,出现了私有制4、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五、p25阐述“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有什么区别?答:天下为公时,社会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推选部落的首领的方式是通过民主的禅让,社会财产归人们共同享有,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天下为家时,国家已经产生,人们拥有私有的家庭财富,人们的地位出现了等级的差别,政治上采取的是王位世袭制。六、家天下代替公天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答: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七、你认为尧舜禹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答:1.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2.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3.禹率领人们治水,与人们同甘共苦。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夏商周的更替朝代更替:朝代时间立国者亡国者都城夏前21世纪年启桀阳城商前1600年汤纣亳、殷西周前1046年周武王周幽王镐京东周前770年周平王洛邑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年475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前221年嬴政咸阳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前207年项羽灭秦主力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前206---前204楚汉战争西汉前202年刘邦长安新朝公元9年王莽东汉公元25年刘秀洛阳二、1、夏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P232、上古三代:(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P273、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商朝又叫(殷朝)。P274、(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甲骨文)P275、牧野之战(周朝建立的战役)P286西周定都镐京,史称7商灭亡的原因:a、纣王奢侈淫乐、荒淫无度b、严峻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商。P28二、西州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见P28—291、分封制1、目的: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2、内容:周王把土地、臣民封赐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建立起许多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3、权利:在封国内诸侯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并可把封地内的土地和民众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和士。4、义务:分封出去的诸侯必须承担(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和(定期朝见周王述职)等义务。5、西周时的主要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国6、作用:分封制的实行,对拓展周的统治,加强周王室的权力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导致诸侯割据争霸。2、宗法制涵义: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内容: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时代保持天下同姓("大宗")的地位.诸侯在其封国内为大宗,君位也有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各为(小宗),但在本宗内的各个分支中又处于大宗地位。此外,西周还实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作用:a、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b、西周的宗法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西周的灭亡:公元前771年;P31灭亡的原因:内因:周幽王的昏庸导致诸侯国离心离德,国势衰败,又连年天灾,人民流离失所。(烽火戏诸侯)外因: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的崛起。直接原因:幽王听信谗言,废王后和太子。4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春秋战国时期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22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特点:a、王室衰微。b、列国并立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首霸中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P32争霸的内容实质: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霸主。争霸的根本原因: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4、战国时代:起至时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特点:周王室王权衰微,各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三家分晋)《战国形势图》P336、作用:a、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但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b、体现了统一的趋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二、商鞅变法P34—351、各国的变法:最先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商鞅变法的目的: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4、内容——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4:编制户口,实行连坐5、影响:①新法实行后,秦的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加强,不仅。。。而且。。。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封建国家。②为秦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6、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练习册)7、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D当政者的支持8、启示:1、顺应历史潮流的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2、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3、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难和曲折。4、改革家要有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三、都江堰:P36原因:成都平原常遭水、旱灾害主持:秦国蜀守李冰地点:四川成都以北功能:防洪蓄水灌溉意义: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良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P36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8课秦的统一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原因P411、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2、秦国经商鞅变法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灭六国顺序:韩、魏、楚、赵、燕、齐秦灭六国的进步作用(意义):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b、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秦朝建立的时间和都城;公元前221年、咸阳战役:长平之战(秦赵)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P42-46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①秦始皇自称始皇帝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③地方实行郡县制㈡文化:统一文字将小篆作文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日常文书往来用隶书㈢经济:统一货币(将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度量衡㈣交通:统一车轨,修建了几条驰道和直道㈤军事:修建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抵御匈奴的进攻。(六)思想:倡导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三、秦统一措施的意义:巩固了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四、启示:1、统一是历史的进步,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2、维护祖国统一,完成统一大业是我们的历史重任。五、一句话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p4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的内容有那些?答:1.秦始皇新创“皇帝”这一名词,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2.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个主要官职。丞相掌管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督百官。他们都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3.秦始皇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初设36郡,后增设到40余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大的称县令,小的称县长。他们管理地方,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六、、关于修长城,有的人认为它主要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主要是消极的,你怎么看待?答:1.积极意义:长城抵御了匈奴等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于世,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2.消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长时期内未起到军事防御的应有作用。七。p49“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这首
本文标题: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