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材料分析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二材料一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采取了什么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汉武帝这一措施巧妙在哪里?三材料一“……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诽谤朝廷,共有四百六十多名为妖言以乱黔首的方士和儒生在成阳被活埋。材料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凡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件事?发生在哪个皇帝统治时期?(3)材料一、二都涉及到对哪一学派的态度?(4)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四第一板块:体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一)秦朝秦朝秦始皇时,大将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后又修筑了用来抵御匈奴,它西起,东到。(二)汉朝(1)汉朝汉武帝时,大将、大破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2)a.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b.这条“中西交往的通道”在历史上被称为,起点在。c.从起点出发,这条路所经之处的先后顺序是()。①河西走廊②新疆境内③欧洲④西亚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d.这条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三)魏晋南北朝(1)乘坐时空飞船,来到了北魏,亲历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举例说明。(2)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怎样趋势?第二板块:感悟历史上的民族关系(1)纵观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史实,你认为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以史为鉴,今天我国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五,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受益于上述哪项改革措施?(3)以上改革,取得了怎样成效?(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什么?(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单元主题: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2、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3、魏蜀吴三国建立者、时间、都城?4、概述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一.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伏在马槽上的老马仍想驰骋千里,想建功立业的烈士到了暮年,仍是壮志不减。请回答:(1)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3)曹操一生受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受挫折?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1、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人民的三次南迁浪潮指的是哪三次,并指出其共同原因。2、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3、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表现?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江南地区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物,他们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这里也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司马迁《史记》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经济现象?(2)两则材料所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3)分析材料二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历史现象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北方民族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改革的目的:为学习___________,加强______改革措施:①494年将都城从____迁到_____。②汉化措施措施改穿_______;学说________;采用________;与汉人______。改革作用:_______________。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有何影响?(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融合中的哪两种形式?1.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2009年12月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发现曹操陵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有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3.2010年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年度考古学论坛,“河南安阳曹操高陵”被列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的普遍关注。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淝水之战,打败苻坚4.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羌族C.鲜卑族D.氐族5(2010·东营)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融合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6.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昕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实行官吏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D.讲汉语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8(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9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以下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A.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B.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C.统一度量衡D.禁止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10.“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北魏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毅然进行改革。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说汉语B.穿汉服C.改汉姓D.以法治国魏主欲变北俗,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2.三峡是我国著名的景点之一。古代有人曾对三峡两岸的猿声作这表的描写:“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A.贾思勰B.郦道元C.祖冲之D.李冰父子13.下列史实,可以通过《史记》了解的有()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赵州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14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作品是A.《兰亭集序》B.《九成宫碑》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15.右图人物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是A.《齐民要术》B.《水经注》C.《九章算术》D.《伤寒杂病论》16.云冈石窟和龙
本文标题: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