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2009年2月目录总则..........................................................................................................................................................1一、定义..................................................................................................................................................1二、数据资料..........................................................................................................................................2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2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4附录1规范化方法............................................................................................................................11附录2加权综合评价法...................................................................................................................11附录3百分位数法...........................................................................................................................11附录4自然断点分级法...................................................................................................................11附录5区划等级命名.......................................................................................................................12附录6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12附录7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13附录8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151总则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定义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气象灾害异常程度,主要是由气象致灾因子活动规模(强度)和活动频次(概率)决定的。一般致灾因子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承灾体易损性:指可能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有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2如人员、牲畜、房屋、农作物、生命线等。一个地区人口和财产越集中,易损性越高,可能遭受潜在损失越大,气象灾害风险越大。防灾减灾能力: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防灾减灾能力越高,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越小,气象灾害风险越小。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在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了反映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性,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对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二、数据资料灾情资料:1984-2007年暴雨洪涝的灾情普查数据(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气象资料:气象站1961-2007年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省统计局2008年出版的统计年鉴,采用以县(区)为单元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年末总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生产总值(GDP)、防洪除涝面积等数据。基础地理信息资料:收集高程、水系、植被等1:5万GIS数据。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1、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暴雨洪涝灾害是自然界的暴雨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由于暴雨洪涝灾害的最终承灾体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集合体,因而,只有对承灾体的部分或整体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害的暴雨洪涝才能称为暴雨洪涝灾害。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形成暴雨洪涝灾害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存在诱发暴雨洪涝灾害的因素(致灾因子)及其形成洪涝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2)暴雨洪涝影响区有人类的居住或分布有社会财产(承灾体);(3)人们在潜在的或现实的暴雨洪涝灾害威胁面前,采取回避、适应或防御洪涝的对策措施(防灾减灾能力)。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理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部分共同形成的(图1)。3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函数可表示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f(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主要因子构成的,每个因子又是由若干评价指标组成。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机制,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框架(图2)。图2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概念框架图1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形成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敏感性危险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暴雨过程强度地均人口耕地比重地均GDP水系地形人均GDP暴雨过程频次植被覆盖度防洪除涝面积43、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基于GIS技术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图3)。图3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流程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1孕灾环境敏感性(1)孕灾环境因子分析从洪涝形成的背景与机理分析,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子对洪涝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地形:主要包括高程和地形变化。地势越低、地形变化越小的平坦地区不利于洪水的排泄,容易形成涝灾。水系:主要考虑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河网越密集,距离河流、湖泊、敏感性模型危险性模型社会经济数据数据GIS数据气象数据灾情数据GIS数据库数据收集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易损性模型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区划高程地形变化河网密度植被覆盖度....暴雨过程强度暴雨过程频次...地均人口地均GDP耕地比重......人均GDP防洪除涝面积...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验证敏感性区划易损性区划防灾减灾能力区划区划危险性区划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5大型水库等越近的地方遭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越大。植被覆盖度:指有植被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由于植被具有强烈的水土保持功能,因此,植被覆盖度越大,表示一个地方的植被越多,洪涝灾害的风险越小。(2)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地形:地势采用高程表示,可直接从1:5万GIS数据中提取;地形变化采用高程标准差表示,对GIS中某一格点,计算其与周围8个格点的高程标准差获得,在1:5万GIS中采用100米×100米的网格计算地形高程标准差。表1可作为考虑地形影响大小的参考,它是根据专家打分给出的高程和高程标准差的不同组合赋值,高程越低、高程标准差越小,影响值越大,表示越有利于形成涝灾。表1地形因子赋值表(涝灾)地形高程(米)高程标准差(米)一级(≤1)二级(1-10)三级(≥10)一级(≤100)0.90.80.7二级(100-300)0.80.70.6三级(300-700)0.70.60.5四级(≥700)0.60.50.4水系:主要包括河网密度和距离水体的远近。半径范围内河流的总长度作为中心格点的河流密度,半径大小使用系统缺省值。在1:5万GIS中采用100米×100米的网格计算河网密度。距离水体远近的影响则用GIS中的计算缓冲区功能实现,其中河流应按照一级河流(如长江、淮河等)和二级河流(如支流和其它河流等)、湖泊水库应按照水域面积来分别考虑,可分为一级缓冲区和二级缓冲区,给予0-1之间适当的影响因子值,原则是一级河流和大型水体的一级缓冲区内赋值最大,二级河流和小型水体的二级缓冲区赋值最小,表2和表3给出了参考值。河网密度和缓冲区影响经规范化处理后,各取权重0.5,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求得水系影响指数。表2湖泊和水库缓冲区等级和宽度的划分标准水域面积×104km2缓冲区宽度/千米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区60.1-10.511-102410-20362048表3河流缓冲区等级和宽度的划分标准缓冲区宽度/千米一级河流二级河流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区一级缓冲区二级缓冲区812610将地形、水系、植被覆盖度等影响指数经规范化处理后,按照各自对当地洪涝的影响程度,分别给出相应的权重系数。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见附录2)计算得到各格点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指数。(3)敏感性区划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见附录4)将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敏感区、次高敏感区、中敏感区、次低敏感区和低敏感区),并基于GIS绘制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数区划图,并进行相应评述。2致灾因子危险性(1)致灾因子分析降水致灾主要表现为雨势猛、强度大,冲毁农田水利设施,造成房屋倒塌;累积雨量大,使得积水难
本文标题: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29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