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2、原子分子学说是由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创立的,它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他的基本内容是: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门捷列夫发现的元素周期律和建立的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4、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般包括有:状态、形状、大小、长短、的改变、蒸发、升华等物理现象。化学变化是指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表现为发光、吸热、放热等现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5、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常包含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6、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语描述,而变化是表现性质的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同时用途也体现物质的性质。7、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试验时要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准确记录和分析讨论。8、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火柴梗在火焰内1s后取出,与外焰接触部分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由此说明蜡烛的组成中一定有氢元素和碳元素。9、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10、利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以用来检验CO2气体。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此可以检验O2。11、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的成分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12、取用药品做到“三不能”: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用剩的药品做到“三不要”: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废弃的药品倒入废液缸)。13、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粉末状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应放入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倒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底部。液体药品一般保存在细口瓶中,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量筒量取液体时,必须水平放置,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方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腐蚀橡胶头,用过的滴管要立即冲洗干净。14、从细口瓶中到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试管稍微倾斜,瓶上标签向着手心处,同时使瓶口紧靠试管口(或其它容器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朝外。15、清洗仪器时,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16、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内,进入水的体积即为_消耗的氧气的体积,这样就可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并放出热量;_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可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实验过程中水没有进入集气瓶1/5处的原因有:装置不密封;红磷的量不足;没有等到装置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等。17、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氧气占21%,氮气占78%,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以及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18、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19、氧气的用途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氮气可用作保护气,填充在食品包装中以防腐等。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可以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作电光源。20、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形成酸雨等都是大气环境恶化的表现。2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22、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23、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缓慢氧化是指反应进行得缓慢,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2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2H2O22H2O+O2↑、2KClO3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25、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得作用叫催化作用。26、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27、工业上制氧气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这属于物理变化。其原理是利用液态氮、液态氧的沸点不同,氮气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28、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还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处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使热试管炸裂。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来,再熄灭酒精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到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氧气的检验方法:,若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气体为氧气。29、通常情况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在标准状况下,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在4℃时密度最大,为1g/cm3。电解水时,在两个电极上会产生气泡;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的方法是点燃,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有水珠生成,证明是氢气。根据电解水的产物可以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30、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使用氢气时,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31、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3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性质有: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②分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④分子间有间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并没有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生成别的物质的分子,不再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33、纯净物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间不发生化学反应。3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的性质有:①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相同。②原子质量和体积非常小。③原子是不断运动的。④原子间有间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解为构成他的原子。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但分子一定比构成该分子的原子要大。3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6、化合物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稀有气体、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非金属气体单质、由非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37、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38、过滤的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滤纸应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②玻璃棒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在过滤时,两次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是:①滤纸破损;②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39、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指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是分别加入肥皂水搅拌。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日常生活中用煮沸法,实验室、工业上用蒸馏法。40、地球表面的71%被海水覆盖,地球上储水量最大的地方是海洋,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是能够饮用和使用到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我们必须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水体污染的原因有:工业上的废气、废液、废渣的任意排放;农业上的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4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带正电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因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在原子结构中: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2、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原子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和中子的质量之和。43、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分为三类,分别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44、地壳中含量排列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空气中含量前两位的元素是氮、氧。45、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有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46、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47、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的原子序数的大小有规则的排列,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也等于质子数。48、在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少于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都多余4个,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49、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50、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51、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如:阳离子Mg2+、Ca2+;阴离子Cl-、
本文标题: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填空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