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初三世界史上下册综合试卷2
1初三世界史上下册综合试卷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56分。)1、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疆域最辽阔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经济最繁荣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2、下列哪一现象,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A、龙门石窟的开凿B、使用公元纪年法C、圣诞节前青年人互赠圣诞贺卡D、过春节时晚辈叩拜长辈33、、美国内战期间,正在南方前线作战的一位将军要亲自把一份重要情报尽快地交给首都华盛顿的林肯总统,他应选择下列哪种交通工具()A、B、C、D、4、美国史学家罗伯特·E·勒纳在《西方文明史》中写到:“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蒸汽机的发明所带来的工业革命()①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②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③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④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苦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其中“开始”应是()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B、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技术革命6、战争是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A、纳西比战役B、索姆河战役C、滑铁卢战役D、凡尔登战役7、某战地记者从一战前线发回的战报中,符合史实的是()A、法国在凡尔登战役中惨败B、看见飞机参加了战斗C、德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D、美国人一直没有参加战斗8、下图中领导俄国人民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最后胜利的人是()ABCD29、苏维埃政府于1917年11月宣告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它的名称是()A、苏维埃B、苏维埃公社C、人民委员会D、革命政府10、在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诞生那一年,苏俄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工业国有化D、农业集体化11、斯大林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只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只有计划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D、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2、下列条文中不属于《凡尔赛和约》中规定的是()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中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C、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D、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加以瓜分13、《凡尔赛和约》无视同样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人民的利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利益由日本继承,这说明帝国主义列强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利益均等政策,平均分配殖民地国家的利益B、门户开放,促进各国经济政治交流C、弱肉强食政策,使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也有机会参与国际会议D、实力政策,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没有外交上的独立权14、《九国公约》中倡导“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其中最大的获利国是()A、日本B、美国C、英国D、中国15、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A、暂时协调了主要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B、缓和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C、彻底消除了协约国之间的矛盾D、使英法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16、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relief(救济)反映的内容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17、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这主要是因为()A、罗斯福与资本家是站在对立面的B、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C、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罗斯福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18、虽然身躯伟岸是“理想领袖”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现实生活却要复杂得多。罗斯福是“轮椅上的总统”;列宁的身高只有1.64米;邓小平却只有1.524米。就是这些身材上“矮小”的人,却都以巨人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下面哪些叙述符合他们的“巨人形象”()①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从此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大萧条中走出④罗斯福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⑤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逐步走向富强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19、我们研究德国希特勒和纳粹党崛起的原因中,应当不包括()3A、“国会纵火案”打击了德国共产党的力量B、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的社会阶级矛盾C、《凡尔赛和约》遭到德国人民的痛恨D、希特勒的欺骗宣传赢得人民信任和统治阶级、大垄断资本家的支持20、在法西斯文化专制的摧残和压迫下,数以千计的优秀犹太科学家被迫流亡美国和其他国家,其中包括杰出的物理学家()A、牛顿B、莱布尼茨C、达尔文D、爱因斯坦21、2001年9月11日,位于美国世贸组织大厦遭受到恐怖主义袭击,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被偷袭,那么由于第一次被偷袭引发的战争是()A、美国独立战争B、美国内战C、苏联卫国战争D、太平洋战争22、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等国走上了法西斯化,为各自的垄断资产阶级寻找出路()①美国;②意大利;③英国;④日本;⑤德国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④⑤D、④⑤23、下列事件,属于“正义力量的携手联盟”的是()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C、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D、柏林——罗马——东京轴心24、历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下列事件之间没有因果联系的是()A、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国际威望的提高B、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C、轴心国集团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D、华盛顿会议----五四运动25、二战后初期,罗伯特·奥本海默曾说:“我们或可以预料一下这样的情形,两个大国都可以毁灭对方的文明和生机,虽然自身也处于危境。”这里的“两个大国”指的是()A、英国和德国B、美国和苏联C、德国和日本D、英国和法国2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A、诺曼底战役B、北非战役C、莫斯科战役D、斯大林格勒战役27、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相同点是()A、都被英美两国控制B、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C、总部都设在纽约D、中、英、苏、法、美都是创始国28、下列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两次大战最大受益者都是美国C、大战的性质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D、两次大战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了深重的灾难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2分,24分。)29、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议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交往和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所谓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如通过决议、达成协议、签订条约等)而举行的多边集会。下列是一组世界现代史上会议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4①巴黎和会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③慕尼黑会议④雅尔塔会议(1)这四幅图片中,哪两次会议是一战后召开的?会议签署了哪些有损中国权益的条约或决定?通过这两次会议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称什么?(5分)(2)英法等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的标志是什么?这次会议中受益和受害最大的分别是哪两个国家?(3分)(3)能让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团结合作的会议是哪一个?该会议在哪一年召开?(2分)(4)每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的召开,都可能代表着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你怎样认识当今正在变化的世界格局?(2分)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21年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国家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材料二】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材料三】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1)1921年列宁领导哪个国家实行什么政策巩固了政权?该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3分)(2)苏联在谁的领导下取得材料二中的成就?该时期政治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标志是什么?(3分)(3)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3分)(4)以上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对经济发展作出的改革,其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5一、选择题1-5BACBC6-10DBACB11-15CBDBA16-20DCDAD21-25DDADB26-28DBC二、材料分析题29、(1)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慕尼黑阴谋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3)雅尔塔会议1945年(4)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0、(1)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斯大林高度集中1936年《新宪法》(3)调整工业,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4)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互相借鉴发展经验;改革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杰出的领导人物可以对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文标题:初三世界史上下册综合试卷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4270 .html